【摘要】列寧的《國家與革命》在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成為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總綱。列寧在其中重點論述了國家的異化本質及其陰暗面,從而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此外,列寧也對國家的某些功能予以利用,提出利用國家消滅國家的基本思路,進一步指明了國家的未來走向和基本特征。列寧對待國家的辯證思路給我們的啟示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更為重視國家的積極作用,推進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
【關鍵詞】《國家與革命》 國家學說 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A8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6.010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國家與革命》寫作出版至今已經經歷了百余年的歷史光陰,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不僅要從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史的角度去評價《國家與革命》,更要從人類發展的世界歷史角度去認識《國家與革命》關于國家學說的重要意義,學習列寧對傳統國家的分析以及對未來國家構想,為當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好理論準備,明確國家治理是何種治理以及如何治理等理論問題。
批判性視角:對國家異化圖景的揭露
在西方哲學上,包括黑格爾在內的眾多哲學家將國家視作理性的產物,代表著穩定和秩序乃至倫理精神,具有至高無上的神圣性。馬克思開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顛覆了這一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的傳統,認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而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則全景式地展現出國家的異化圖景,從而在唯物史觀基礎上基本完成了對國家的去魅化過程。
第一,國家起源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規定了國家作為階級統治機關的異化本質。馬克思在國家起源問題上研究論述較少,但是馬克思的新唯物史觀為后來恩格斯系統研究國家起源問題提供了方法和路徑。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恩格斯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系統闡述了國家的起源過程。列寧將恩格斯的國家起源思想概括和提煉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1],認為“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2]。應該說,列寧對恩格斯國家起源思想的總結是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原意的。而修正主義者就運用國家職能問題來混淆國家起源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家本質問題,他們將國家抑制階級沖突的職能曲解為調和階級沖突,并進而認為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就在于階級調和。列寧抨擊了這一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的庸俗做法,重申國家起源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強調國家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原貌。既然國家是起源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并且作為階級統治機關而存在的,那么就決定了國家本質上是階級社會的異化產物。從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國家不僅不服務于社會,而且愈益成為壓迫和吞噬社會的巨獸。即使作為半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自由,也還存在著一部分人壓迫另一部分人的不合理現象。
第二,官僚機器和軍事機構的日益膨脹,使國家已經完全具有寄生性和壓迫性。列寧認為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由于階級矛盾的尖銳化,需要加強高壓手段對付無產階級,因而官僚和軍事機構空前膨脹起來。不僅如此,統治階級還通過國家機器實現權力變現,呈現制度性腐敗。列寧就認為“帝國主義和銀行統治都把這兩種維護和實現財富的無限權力的方法‘發展到了非常巧妙的地步”[3],并且“‘財富的無限權力在民主共和制下更可靠”[4]。龐大高昂的國家機器以及制度性腐敗,都讓國家已經淪為列寧所說的剝削被壓迫階級的工具,日益成為馬克思口中萬惡的“寄生毒瘤”。作為“寄生毒瘤”的國家機器不僅寄生吸食社會的營養,還試圖吞噬消滅整個社會。資本主義國家越來越成為資本與勞動對立的產物和工具,具有同以往國家更為特殊的內涵及更為豐富的表現。作為資本對勞動作戰的全國性武器,國家開始展現出吞噬消滅社會的發展趨勢。隨著帝國主義時代來臨,國家吞噬消滅社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列寧就認為,“1914~1917年由于英德兩國爭奪世界霸權即由于瓜分贓物而進行的掠奪戰爭,使貪婪的國家政權對社會一切力量的‘吞食快要釀成大災大難了”。[5]不僅如此,恩格斯甚至認為19世紀90年代的歐洲,“階級斗爭和爭相霸占已經把公共權力提升到大有吞食整個社會甚至吞食國家之勢的高度”。[6]
歷史性視角:對國家合理方面的肯定
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除了揭露國家的異化圖景以外,同時也有對國家合理方面的肯定。列寧并沒有簡單地號召廢除國家,而是借助國家的某些功能來服務無產階級。
第一,無產階級需要運用國家的政治權威鎮壓資產積極,維護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列寧雖然對于統治階級運用政治權威來鎮壓被剝削階級持否定態度,但是認為無產積極只有運用政治權威才能鎮壓資產積極,防止資產階級專政的復辟。列寧在理論上進一步發展馬克思的論斷,認為“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7]所謂無產階級專政,核心就是暫時利用國家的政治權威去反對和壓制資產階級。列寧在這里將是否承認無產階級專政,上升到區別馬克思主義者與非馬克思主義者的高度。并且,列寧還提出運用國家來消滅國家的思路,認為作為特殊國家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目的就是要廢除國家。列寧指出,“為了達到(廢除國家)這個目的,就必須暫時利用國家權力的工具、手段、方法去反對剝削者”。[8]從而,無產階級專政就在歷史上扮演著積極角色,推動著國家的最終消亡。
第二,無產階級需要運用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維護無產階級的社會利益。列寧雖然主張廢除國家,但是特別反對簡單地在短期內廢除國家。在生產力不發達導致社會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就特別需要發揮國家的公共管理職能。恩格斯是以住宅問題為例,強調在過渡階段資源有限的條件下,為了確保無產階級獲得足夠的住房,就特別需要發揮國家的監督調控等職能。列寧就此補充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還需要有國家在保衛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同時來保衛勞動的平等和產品分配的平等”[9],“保衛那個確認事實上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權利”[10]。從而,列寧就將自己同無政府主義者區別開來,認為在一定歷史階段仍然需要國家來保證整個社會相對的公平正義,維護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及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確保無產階級的社會利益得到實現。當然,列寧認為發揮國家公共管理職能,“決不需要那種公職人員享有特權地位的特殊的軍事和官僚機構”。[11]取而代之的是,需要由普選產生并可以隨時罷免的議行合一的“公社”式機構來執行公共管理職能。
第三,無產階級需要運用國家的民主形式,實現無產階級真正完全的民主。列寧對資產階級民主進行了尖銳地批評,但是并不意味著列寧否定了民主。正相反,列寧不僅沒有否定民主,列寧畢生所追求的“真正完全的民主”體現出他才是民主的真正繼承者。列寧所否定的只是資產階級民主,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里的民主是一種殘缺不全的、貧乏的和虛偽的民主,是只供富人、只供少數人享受的民主”。[12]他認為無產階級專政“將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數人享受的民主”[13],也認為“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14]。除了對“真正完全的民主”的追求以外,列寧也對民主的實現形式予以研究。具體而言,列寧否定了資產階級議會制,強調要取消議會制,但是對議會制所象征的代表機構卻給予了認可和接受。他認為,“沒有代表機構,我們不可能想象什么民主,即使是無產階級民主;而沒有議會制,我們卻能夠想象和應該想象”。[15]列寧否定了議會制這種代議制的異化形式,但是強調了代議制對于民主的重要性。
國家未來走向和當代啟示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既展現出國家的異化圖景,同時也客觀地評價了國家對于社會發展的歷史意義。列寧通過對國家的二重性分析,進而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進行科學預測。這些細致分析和科學預測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國家暴力機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發揮了積極作用,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國家機構是壟斷暴力機器的特殊組織,壟斷暴力機器是國家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國家暴力機器能夠緩和抑制階級沖突,從而使社會在激烈的階級沖突中不至于自我毀滅,因而間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家暴力機器越來越淪為階級壓迫的工具,使得階級壓迫合法化以及固定化。特別是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國家暴力機器的階級壓迫功能越來越突出,國家暴力機器完全成為資本對抗勞動的工具。由此可見,國家暴力機器的存在只是社會發展過渡性的產物,它通過提供政治秩序保證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
其次,國家治理能力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為社會發展所必需,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體制支撐。國家治理能力在現代國家政治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國家作為公共權力的擁有者,壟斷掌握著官僚軍事機關。一方面,這些官僚軍事機關行使著壓迫被剝削階級的功能。另一方面,作為公共管理機關,國家的軍事管理機關也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為社會履行公共管理職能。然而在資本主義制度內,“同資產階級相聯系的官吏機構,是根本不能用來執行無產階級國家的命令的”[16]。因此,只有揚棄了資本主義官僚體系的未來社會,建立一批人民公仆的“監工”和“會計”隊伍,才能真正為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人民群眾服務。到那時,國家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從階級統治中解放出來,國家治理能力的潛力得到真正釋放,進而主要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服務。
再次,國家民主政治在一定歷史階段是政治文明發展的體現,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制度條件。國家民主政治是西方社會長期發展的產物,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一方面,列寧認為“民主就是承認少數服從多數的國家,即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一部分居民對另一部分居民使用有系統的暴力的組織”[17];另一方面,列寧認為共產主義是真正完全民主的社會,“只有在那個時候,真正完全的、真正沒有任何例外的民主才有可能,才會實現”[18]。在未來社會中,民主的范圍越來越擴大,民主的限制條件越來越少,民主的功能也越來越多。建立在這樣高度民主基礎上的社會,人民也“逐漸習慣于遵守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來在一切行為守則上反復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19],人民自我管理的自治能力也在民主化過程中訓練和成長。人們不再是片面地發展自己,而是在國家民主政治生活中發展出自己的全面性。
最后,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對于當代中國的啟示。第一,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避免陷入國家虛無主義。列寧雖然對于國家的異化性質做出尖銳地批評,指明國家消亡的歷史命運,但是列寧同時也強調過渡階段國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國目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而,我們必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抵制一切形形色色的國家虛無主義思想。第二,通過深化改革加強簡政放權,建設無產階級廉價政府。列寧多次對資本主義國家的官僚機構提出尖銳批評,強調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廉價政府思想。當前,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時代相繼到來,我們要發揮科學技術在深化改革中的積極作用,推進無產階級廉價政府的實現。第三,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充分發揮民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積極作用。當前,不同于單方面的政府管理,人民參與是推進國家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因而,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就要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國家治理能力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注釋
[1]《列寧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頁。
[2]《列寧全集》第31卷,第6頁。
[3]《列寧全集》第31卷,第12頁。
[4]《列寧全集》第31卷,第12頁。
[5]《列寧全集》第31卷,第10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00頁。
[7]《列寧全集》第31卷,第32頁。
[8]《列寧全集》第31卷,第57頁。
[9]《列寧全集》第31卷,第91頁。
[10]《列寧全集》第31卷,第91頁。
[11]《列寧全集》第31卷,第55頁。
[12]《列寧全集》第31卷,第86頁。
[13]《列寧全集》第31卷,第86頁。
[14]《列寧全集》第31卷,第86頁。
[15]《列寧全集》第31卷,第45頁。
[16]《列寧全集》第31卷,第55頁。
[17]《列寧全集》第31卷,第78頁。
[18]《列寧全集》第31卷,第85頁。
[19]《列寧全集》第31卷,第85頁。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雙重視角下的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