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都是資源富集區,民族地區鄉村的經濟發展多數是依靠當地的優勢資源稟賦。自1999年以來,龍脊景區以龍勝縣“生態、旅游、扶貧”發展戰略為契機,充分整合利用各類優勢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在旅游開發管理、產業發展、文化和生態保護、脫貧致富等方面產生突出成效。我們將這一系列成功經驗和可以操作的運行體系稱作“龍脊模式”,“龍脊模式”是一種民族鄉村走資源型經濟發展道路的成功模式。
【關鍵詞】民族鄉村;經濟振興;資源稟賦;民族文化旅游;龍脊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1-0117-011
《農業現代化研究》于1980年7月創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農業研究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的農業科技綜合性學術刊物,科學出版社出版。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1]他強調“三農”問題是關系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1月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發布,“三農”問題再次成為焦點。文件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聚焦鄉村發展,將直接縮小城鄉差距,農民成為直接受益者,進而實現區域間的均衡發展,實現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活富裕是根本。一個鄉村優勢產業的選擇,必須以當地的資源、科技、勞動力、制度、資本、文化等要素及結構為前提,各個經濟體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充分發揮本地的資源要素優勢,以形成當地持久的經濟發展動力。對于旅游資源富集型的民族地區鄉村而言,重點挖掘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成為其促進民族文化保護、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力量。資源是一個地方的比較優勢,通過對資源進行開發形成有直接價值的旅游商品,能為地方旅游發展帶來大的經濟收益。
龍脊景區(也稱“龍脊梯田”“龍脊梯田景區”“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本文統稱“龍脊景區”)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總占地面積約為70.16平方公里,范圍涉及小寨、大寨、中祿、平安、龍脊、金江6個行政村,境內居民2000多戶,9000多人。這里主要集中了壯、瑤等少數民族。龍脊景區在1999年充分整合了各方面資源,確立了旅游經濟發展道路,歷經20余年的旅游發展為當地村寨在產業培育、生態保護、文化傳播、鄉風建設、社會治理、村民脫貧致富等方面帶來了良好的效益,總體上實現了當地鄉村的全面振興。2018年龍脊景區接待游客145.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5億元。其中大寨村271戶1232人領取了670萬元的“年終獎”,旅游產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效果顯著。龍脊景區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資源型經濟發展道路,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典型性。
二、理論指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瑞典的經濟學家赫克歇爾—俄林(Heckscher and Olin)提出了資源稟賦理論(resource endowment theory),簡稱H-O理論。該理論用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以及管理等多種生產要素來解釋國際貿易領域中交換的產品具有的比較成本優勢。即同一種產品在生產技術水平相同的情況下,產品的價格取決于其成本,而成本的差異則源于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價格差別,這種生產要素價格差異是由地區間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裕程度(即相對稟賦差異)決定的。
一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可以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信息、文化以及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創造的各種資源等。資源稟賦是一個地區發展的基礎,各個地區只有結合自身情況,充分挖掘和發揮其資源優勢,才能獲得競爭優勢和長期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年來資源稟賦理論逐步被擴展應用到其他領域。
對于從資源稟賦視角研究旅游發展的方面成果有不少。代表性的學者和研究成果有:楊歌謠(2019)以云南省為例,運用資源稟賦理論對其相關資源稟賦進行分析,提出基于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路徑、知名旅游景點帶動下的發展路徑、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依托的發展路徑,以及基于區位綜合資源的發展路徑。[2]胡洋(2018)從貧困度與資源稟賦度的耦合出發,探究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扶貧開發類型,并對耦合中體現出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3]張莞(2018)梳理了2001年至2018年關于“旅游資源詛咒”、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發展關系的相關文獻,對其研究對象、內容、方法和結論進行了述評,提出改進建議及未來的研究方向。[4]李賽男等(2017)對渝東南地區旅游資源稟賦進行測度,將渝東南各區縣貧困度與旅游資源稟賦分為四種耦合類型,并提出了四種旅游扶貧模式。[5]陳林娜(2017)通過對2004-2015年的旅游收入增長率與各省份旅游資源的賦存關系分析,實證檢驗我國各省份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增長速度的關系。[6]拓慶陽(2012)針對陜西三大區域旅游資源稟賦特點,分別提出旅游資源開發方向和重點,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效率和保護性的政策建議,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旅游資源優勢整合。[7]可見,資源稟賦理論在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三、龍脊景區旅游發展分析
(一)龍脊景區旅游資源稟賦
龍脊景區是以龍脊梯田景觀資源為核心,集自然生態觀光、民俗文化體驗、山地休閑度假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是廣西21個區級景點之一。它距桂林市65公里,321國道經過景區大門,距桂三高速公路龍勝雙洞出口僅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景區由平安壯寨梯田觀景區、金坑紅瑤梯田觀景區、龍脊古壯寨梯田文化觀景區、黃洛瑤寨和入口服務區共同組成,總面積70.16平方公里。景區范圍內,高等級資源富集,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四、“龍脊模式”的成功經驗
經過20多年的旅游開發,景區和村莊已經融為一體,景區的規范化管理和村莊的發展建設同步提升,互相促進。現已形成以旅游業為主導,休閑農業、特色手工業等百業興旺,吃、住、行、游、購、娛旅游業態豐富,鄉村美麗、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文化繁榮,景區和村寨治理有效,百姓和樂,生活富裕的良好景象。龍脊景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推動龍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更有力地帶動了龍脊地區鄉村的經濟振興。本文將龍脊景區自1999年以來,以龍勝各族自治縣“生態、旅游、扶貧”發展戰略為契機,充分整合利用各類優勢資源稟賦,大力發展旅游經濟,在旅游開發管理、產業發展、文化和生態保護、脫貧致富等方面產生突出成效所形成的一系列成功經驗和可以操作的運行體系稱作“龍脊模式”。
經研究總結,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龍脊模式”的主要成功經驗如下:
(一)充分整合相關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經濟
確立了以旅游產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協調均衡發展的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實現民族鄉村經濟的振興。旅游開發后,龍脊景區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等產業配套發展體系。
至2018年底,龍脊梯田景區各類住宿設施共計有400多家,約有12000多張床位,提供以木質半邊樓為特色的住宿服務。平安和大寨60%農戶均提供住宿服務,古壯寨40%農戶提供住宿服務。少量小型高端精品酒店,一般由外來經營者經營,主要集中在大寨和平安村。
旅游餐飲方面:推出竹筒飯(雞)、十八釀、龍脊土雞、農家煙熏臘肉、竹筍炒土雞蛋、芋頭煲、農家油茶等特色菜,以及龍脊水酒、龍脊高山茶等酒品和茶禮。主要由景區和交通沿線門面攤點構成,每家農戶均可根據游客需要提供餐飲服務。
旅游交通方面:321國道經過景區大門,距桂三高速公路龍勝雙洞出口僅5公里,旅游公路直達景區,且建立了多個大型停車場(龍脊景區現有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11240㎡,大寨停車場10747㎡,平安停車場4700㎡,古壯寨景區停車場4000㎡,二龍橋停車場5800㎡ )。此外,龍脊景區大循環路二期、龍脊古壯寨電瓶車道、金坑電瓶車道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項目正有序穩定推進。現有多條從龍勝縣城開往景區內各村寨的公共巴士線路,每天定時發送。核心景區建設纜車觀光,開通陽朔—大寨、桂林—大寨和平安的直達班車,交通十分便利。
游覽觀光方面:建成有大寨金坑梯田觀景區的一號景點西山韶樂、二號景點千層天梯、三號景點金佛頂以及平安壯寨觀景區的一號景點九龍五虎、二號景點七星伴月等主要觀景臺以及生態博物館、瀑布等游覽觀光點。
旅游購物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獨特性和文化創意的產品,如依托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以及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紅瑤民族刺繡工藝品、民族服裝、民族銀器飾品、竹木雕刻工藝品、編織、壯瑤養生醫藥、紅瑤秘制洗發水等。此外,還有龍脊特產系列,如龍脊四寶(茶葉、辣椒、水酒、香糯)、羅漢果、茶油、鳳雞、翠鴨等農產品。
旅游娛樂情況:主要包括黃洛瑤寨歌舞表演、平安民歌堂歌舞表演和村民臨時性歌舞表演活動。黃洛瑤寨每年接待游客四五十萬人次,每戶人家僅旅游門票分紅就在1萬元以上。此外,各村寨根據時令、節日等舉辦各項民族節慶活動,策劃犁田、插秧、割稻谷、打谷子、抓泥鰍等農耕體驗項目,還有銀飾鍛造、紅瑤刺繡、蠟染、木版畫、土法造紙、土法釀酒等民族民間手工藝,以及爬梯田、打旗公等體育旅游活動。
(二)龍頭企業開發運營,居民參與式發展,經濟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在“政府主導、企業運營、社區協作、居民參與”的旅游開發模式下,龍脊景區通過制度創新,制定利益分享機制,將門票以分紅的形式分配給景區內的居民。如龍脊旅游公司根據旅游活動實際開展的情況分別與涉及的六個村寨簽訂旅游合作協議,其中與大寨村、龍脊村、平安村簽訂的合作協議中均明確提出梯田維護費按進入該村寨的門票收入的10%支付;大寨村的纜車項目于2012年正式開放,纜車運營公司將纜車門票的4%作為分紅反饋給村民;黃洛瑤寨的村民與旅游公司合作開展民族歌舞表演,其中門票收入的60%歸村民所有。1同時,引導居民創業創收(自主經營家庭旅館、農家餐飲、旅游工藝品和特產銷售等業態),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等。發展旅游20多年以來,龍脊景區的每一位居民都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體現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確保大家共同富裕。
從前的大寨村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貧困山村,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2003年大寨村依托優美和諧的自然風景,以梯田農耕文化和紅瑤民居為主要特色正式開寨迎客。村委與旅游公司簽訂了合作開發協議,約定村民負責種植水稻和維護梯田,旅游公司每年將門票收入的7%返還給大寨村,作為梯田維護費。2008年大寨村首次獲分紅14.7萬元,2009年分紅15.6萬元,2010年分紅28萬元……2018年,大寨村接待中外游客超過78萬人次,當年,龍脊梯田景區大寨村的271戶1232人共領取了670.6萬元的“年終獎”,戶均2.5萬元人民幣,最高達5.6萬多元。自旅游開發以來,村民還通過創辦農家旅館、餐館或者為游客提供向導或背包服務、銷售民族工藝品和土特產品等途徑增加收入。龍脊茶、龍脊糯米、龍脊辣椒、龍脊水酒、龍脊臘肉、干筍、龍脊羅漢果等名特優農產品深受游客歡迎。目前大寨村已有180余家鄉村酒店,床位近6600張,通過發展旅游,曾經被稱為“空殼村”的大寨村,如今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旅游致富村”,入選了“中國經典村落景觀”。村民們開農家旅館、賣民族手工藝品、表演歌舞……家家戶戶吃起了旅游飯,曾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
黃洛紅瑤寨因獲吉尼斯總部頒發的“長發村”證書而名揚天下,成為龍脊梯田景區的又一個“世界一絕”。村民與旅游公司合作開展民族歌舞表演,村民負責排練和演出,龍脊旅游公司做好宣傳營銷引入團隊游客,門票收入的60%歸村民所有。2018年,黃洛瑤寨旅游總收入達500多萬元,旅游分紅最高一戶可分到8萬元,最低的也有3萬元。此外,村民還利用民居辦起了民宿、餐館,利用傳統民族刺繡工藝制作特色紅瑤服飾、飾品等特色旅游工藝品,將紅瑤的長發秘訣轉化為產品進行開發(紅瑤護發淘米水),擴大了旅游增收的途徑,居民的收入水平與幾年前相比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洛瑤寨的原生態長發歌舞精彩而不失本真,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長發洗護產品走向全國,成為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典型代表。
(三)堅持保護式發展,景區環境和村寨建設更加生態宜居
龍脊景區經歷了20多年的旅游發展,并沒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旅游資源等造成太多的破壞,反而因旅游開發得到有效的整治、保護和提升,既改善了村寨的生態環境,也提高了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在旅游開發之前,龍脊梯田群一直是當地村民的生計來源,對當地村民生計安全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當地村民的生計主要在于“梯田”,“梯田”的生命源于“水”,而“水”的源泉來自于山頂的“森林”,“森林”的豐茂得益于村民的種植和保護,“村寨—梯田—水源—森林—村寨”最終形成一個以梯田為中心的自然人文生態平衡系統。經過20多年的旅游開發實踐,旅游收入取代了傳統農耕收入,成為龍脊景區村民主要的收入來源,村民切實享受到梯田旅游發展帶來的巨大紅利,同時也更注重對梯田生態系統的保護。此外,龍脊旅游公司以與村民簽訂協議給予補償獎勵等方式鼓勵當地村民采用傳統的農耕手段保持對梯田的耕種,嚴格保護生態水源涵養林,建造疏通水利工程,建造高位水池,對梯田進行冬季灌水養田的保護措施,梯田景觀得以有效的保護,以梯田為中心的自然人文生態平衡系統得以更好的維持。
(四)多主體齊抓共治,景區發展和村莊治理有效
在旅游開發之前,村民是龍脊地區最大的社區主體。旅游開發初期由政府管治,隨后旅游企業以及其他的經營主體加入,對于龍脊景區的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基本形成合力。這些主體在旅游可持續發展目標追求下,成了旅游興則大家興、旅游衰則大家衰的命運共同體。政府努力協調,公司完善管理,其他經營主體以及村民積極配合,自上而下治理有效。第一,龍勝龍脊梯田國家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積極開展景區執法和安全生產監管,成立了景區巡查大隊,保證景區的旅游秩序和規劃建設的正常運行;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與龍脊景區內主要旅游村寨簽訂了具體的村規民約(已簽訂村規民約的有小寨村、大寨村和龍脊古壯寨),從管理上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編制了龍脊景區保護和修建的相關規劃,從梯田景觀保護、民宿規范、建房管理、民族文化保護獎勵等方面制定具體的景區管理辦法。第二,景區保潔公司在核心景區平安、大寨、龍脊古壯寨設立專門的景區環衛監督檢查員,每天定時檢查景區環境衛生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第三,由村民代表組建而成的房屋建筑保護委員會,對違建行為產生一定的約束作用。寨老制是壯族的一個社會自治組織。長期以來,寨老制在村寨中沿襲,寨老在村民心目中威望很高,在村寨事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8]
五、“龍脊模式”的內涵與價值
(一)“龍脊模式”的內涵
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龍脊模式”,是民族鄉村充分利用其世界重要農業遺產龍脊梯田這一資源優勢帶動社區利益相關者參與式發展旅游產業,并實現和諧多贏局面的資源型經濟發展方式,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指導民族地區發展的有效踐行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構建了資源主導型的、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共同參與的和諧共生機制,明確了各利益主體的開發管理職責,形成了共生共建的開發合力,且通過完善的利益補償機制,最終實現了共享共榮的和諧多贏局面。
(二)“龍脊模式”的價值
1. 為少數民族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龍脊模式”
2018年,國務院將文化部、國家旅游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詩和遠方”終于走在了一起。我國旅游業進入發展新階段,文旅融合也隨之邁入全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歷經20余年,龍脊景區以梯田景觀為基礎,以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為重要依托,采用政府主導推進、企業市場化運作、多主體協同參與的融合發展方式,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共商、共建、共生、共榮,建立了民族文化保護式開發的發展模式以及旅游紅利的普惠共享機制,總體實現了龍脊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全面發展。龍脊景區為我國西部民族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2.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提供了“龍脊樣板”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因此,如何選擇適合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路徑是民族欠發達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時必須審慎考慮的問題。首先,龍脊景區在產業選擇方面定位準確,得益于其開發之初對自身地理條件、資源優勢以及相關市場前景的科學評估,最終走上了旅游產業脫貧致富的道路。其次,在旅游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注重資源的保護性、可持續性利用,確保了旅游產業的健康發展,實現了一業繁榮帶動百業興旺的良好局面。
3.為民族社區參與旅游發展提供“鮮活案例”
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旅游環境的優化,良好的旅游環境除了自然環境的舒適,更與當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密不可分。但往往很多旅游景區在發展過程中,忽略了社區居民的利益,導致與居民產生矛盾。實踐證明,龍脊景區本著“齊抓共治·互惠共享”的理念,在政府的領導下,深化村民的自治實踐,景區管理公司、村委、民間組織齊抓共管、相互配合,景區得以有效治理,利益得以共享普惠,既凈化了旅游市場環境,又增強了旅游發展活力。
六、結 論
經過20多年的旅游開發,龍脊景區和村莊已經有機融為一體,景區的規范化管理和村莊的發展建設同步提升,互相促進。龍脊景區已從一個傳統的少數民族社區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旅游地,景區所涉及的幾個主要村落都已經發展成為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傳承與彰顯的美麗鄉村。我國大部分鄉村特別是民族地區鄉村由于經濟落后、交通不便、人才缺失、土地貧乏等諸多原因,實現鄉村振興時間緊、任務重。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龍脊模式”探索出了一條依托梯田文化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旅游產業,帶動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的鄉村振興之路,能夠為我國其他同類型民族地區鄉村經濟振興提供經驗借鑒。
目前國內民族鄉村旅游發展較為成功的還有廣西三江程陽風雨橋景區、貴州黎平肇興侗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等。其中,西江苗寨自2008年以來,依托民族文化核心資源,運用高效的企業化、市場化手段,實踐出一種廣為人知的“西江模式”[9]。西江苗寨是一個單一民族且相對聚居的民族社區旅游景區,得益于其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建筑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出租、出售民居建筑和提供旅游表演、進行旅游就業成為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主要方式。規模化的商業開發給西江景區、當地居民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相比于“西江模式”的規模經濟效應,“龍脊模式”既帶動了地方經濟的騰飛,實現了對生態資源、民族文化的保護,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龍脊模式”的引導下,大部分當地居民參與了自主經營,他們利用自家房屋或者租賃的方式開辦農家旅社、特色民宿、經營民族餐館,當起了景區的“主人”,實現了從初級的“服務提供者”向高級“旅游開發經營者”“旅游管理者”身份的轉變,最終實現了人的發展。總體來說,“龍脊模式”是一種區別于“西江模式”更有效的民族經濟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美與時代:上,2017(10).
[2] 楊歌謠.資源稟賦視角下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3] 胡洋.貧困度與資源稟賦度耦合下黔西南州山地旅游扶貧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8.
[4] 張莞.旅游資源稟賦與旅游經濟發展關系研究進展述評[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8(2).
[5] 李賽男,李孝坤,秦娟,等.基于貧困度與旅游資源耦合關系的旅游扶貧模式探討——以渝東南地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4).
[6] 陳林娜.資源稟賦與區域旅游經濟增長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7(1).
[7] 拓慶陽.陜西省旅游資源稟賦及開發的區域差異評價[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8] 付廣華.論壯族鄉約制度的起源與特色——以廣西龍脊壯族為個案[J].廣西民族研究,2010(4).
[9] 李天翼.西江模式——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十年發展報告:2008-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10] 吳忠軍,寧永麗.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西江模式”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8(6).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民族鄉村經濟振興的“龍脊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