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從很大程度解決了社會農業及工業發展問題, 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標志, 屬于可持續綠色能源。因此對于水利水電工程后續對于環境生態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的確定和分析, 本文著重分析其相應的環境對策, 從而充分利用水資源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最佳能源支持。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 環境影響; 環境對策;
水利屬于綠色、清潔、可持續能源, 因此各國家都在開展水利水電工程建設, 如何處理生態環境及水利工程之間的矛盾, 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建設大型水利水電工程之前需要對周邊的生態環境展開客觀、嚴謹的分析, 有針對性的解決相應問題, 拓展處理環境問題。
1 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對于環境有良好的影響, 同時有利于控制不利因素的產生及對環境的影響。針對目前的水利建設評估數據分析得出, 水利工程通過增加原有水體存儲體積, 降低水流速度, 從而增加水流滯留的時間, 有利于沉降水面的懸浮物, 降低水域的色度及渾濁度。同時較低的水流速度有利于加速藻類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與水中的鎂、鈣離子相結合產生化學變化, 有效降低水體硬度。
通常情況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直接污染, 很多區域性的影響是可以通過相應的措施減少和避免的, 因此制定相應的規劃及檢測措施, 有利于環境保護。
2 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2.1 氣候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提升原有水位高度, 淹沒原有陸地被濕地所取代, 空氣中濕潤度有所提升, 對區域氣候造成一定的影響。最直觀的改變是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區域分布的擴大, 降雨時間不可預測, 改變了原有的氣候條件, 造成空氣及地面等方面能量交換方式的急劇變化, 造成區域極端天氣的出現。
2.2 水文地質的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必定依照水文地質結構建設, 蓄水能力的提升必定造成下游水量的驟降, 在汛期水庫起到很好的泄洪的作用, 但非汛時期上游水庫的建設會造成下游周邊水域水位的降低, 破壞區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 涉及到水質變化、地下水位結構變化, 加大地震、緩坡、塌方的幾率, 誘發水庫滲透, 造成地質結構偏差。
2.3 其他環境問題
土壤問題是水利水電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 水庫蓄水改變庫區原有地下水結構, 土壤中富含的水分百分比提升, 加重土壤鹽堿化程度, 部分區域轉變為沼澤, 不適合原有微生物的存活, 土壤肥力相應下降, 不適應農作物的成活, 土地荒蕪。同時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改變, 如果處理不當, 無法找尋適合的生存環境, 會造成生物群體的滅絕。
2.4 社會環境變遷
水利工程的建設必然會對改變周邊居民的生存環境, 濕地面積的增加, 滋生蚊蟲類的生長, 不利于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同時水位的提升會將一些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物, 人文景觀遭到破壞, 同時伴隨著房屋的改遷, 人口的大規模遷徙, 伴隨著一系列生產工作問題, 增加地方經濟壓力及發展速度。
3 水利水電工程改善對策
3.1 建立完善的環境評估制度
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是利國利民的項目, 但是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合建設, 因此在規劃初期需要相關部門做出專業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對區域環境進行詳盡的調查及后期預測, 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 查明是否有相應的生態環境保障措施及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助于經濟、水利、環境同步發展, 除了評估經濟價值同時需要評估其對生態環境的價值, 對于可能造成的環境問題, 有與之匹配的解決方案及措施, 方能規劃、投產、建設。水利水電工程項目的選址十分關鍵, 完善的檢測及評估有助于減少生態影響, 防止由于不合理的布局造成當地氣候環境、地質水文、地下水結構、生物植物、人口遷移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專家給予專業領域的建議, 有助于水利工程建設的進程和進度, 提出完善的解決方案, 為更高的方案提供依據。
3.2 生態環境保護機制的融入
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體現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 在項目初始規劃和設計階段, 就將生態和諧發展的理念融入項目, 為人文地質環境的變化給植物、動物的變遷創造條件。將重點放在河流中魚類的產卵周期及水禽的棲息、遷徙場所的安排。建設階段應休閑考慮環境保護技術指數, 一方面采用環保材料, 降低區域污染, 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和反饋機制, 在各環節不斷跟進和跟蹤環境變化, 及時發現不良影響, 改進環保措施, 將建設環境的污染程度降至最低。
3.3 完善法律法規
我國幅員遼闊有即為豐富的水利資源, 如何將其合理開發是相關部門面臨的問題, 國家不僅需要盡可能的保障經濟發展, 但還需要重視珍貴文化及稀有物種的保護, 建立相應的保護區和保護制度, 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范水利資源開發流程, 嚴禁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 有規劃的開發河段水利資源, 為區域經濟和農業生產服務。
3.4 合理的水利水電工程規劃
通常情況下水力資源開發模式均希望達到百分百的開發率, 采用階梯型流域開發模式, 這樣的開發模式不僅提升了工程的投入, 但忽視了移民及其他相關的生態問題。完善的法律法規有助于區域水利工程著眼于大局, 因地制宜的保護耕地資源與規劃用地, 盡可能減少對耕地面積的影響, 實現流域的百分百的開發率。目前水利發達國家的資源利用率均控制在70%以上, 從而選取合理、高效的規劃。
3.5 補償機制的制定和實施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于區域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了緩解和防止影響的范圍和程度, 建立和實施生態補償機制十分關鍵。依靠區域自身能力很難保持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 因此需要實施生態補償機制有助于生態回復, 明確補償對象及范圍, 有助于提高生態恢復效率, 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規劃初期建立資金計劃, 以用于還原生態價值, 環節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 恢復生態修復機能。
4 結束語
水利水電工程必然會面對生態環境問題, 這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無法避免的矛盾, 關鍵是如何減少影響, 達到和諧狀態。水利工程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需要完善評估手段及法律法規、補償計劃達成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協調、可持續狀態。
參考文獻
[1]趙金朝.論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與自然環境的關系[J].科技創新與應用.
[2]綦振國.水利工程生態環境影響評估體系構建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