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問題。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 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手段。 宜春市在建立義務教育師資流動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有力促進了義務教育師資資源優化配置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為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教師科學、合理、有序流動,宜春市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健全物質保障機制,建立精神文化保障機制。
關鍵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教師流動; 流動機制;
作者簡介: 胡定鴻,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教師;; 龍啟文,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 涂君,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教師。;
基金: 2020年度宜春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視域下教師流動機制研究--以宜春市為例"(ycskl-2020092);
義務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問題,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問題之一,是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之舉,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教師科學合理的有序流動有利于平衡和優化配置教師資源。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成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手段。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我國在優化配置教師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師流動機制方面,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與實踐。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優化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深入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實行教師聘期制、校長任期制管理,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1]該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為推動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建立教師流動機制指明了方向。
教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的科學合理流動,有助于推動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駕護航,從而更好地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
一、宜春市義務教育及教師基本情況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下轄1個區、6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宜春市主要以丘陵和山地為主,總面積約占江西全省的11%,人口約604萬,總人口約占江西全省的13%.宜春市存在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況,從人口密度來看,宜春市所轄的豐城市最高,約為150萬,銅鼓縣最低,不到14萬。
從義務教育總體情況來看,截至2019年底,宜春市現有普通高中42所(含完全中學23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8所),在校學生12.47萬人,教職工9983人;普通初中217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68所),在校學生24.92萬人,教職工1.60萬人;小學804所、教學點1040個,在校學生49.18萬人,教職工2.55萬人。[2]
從區域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宜春市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宜春市義務教育整體實力不強。近年來,雖然宜春市加大了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義務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宜春市義務教育整體實力依然不強,教育經費投入仍然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是宜春市義務教育發展最顯著的問題之一,義務教育優質資源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義務教育領域的兩極分化愈加明顯。[3]因此,宜春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動迫在眉睫。
從中小學實際生師比來看,2019年宜春市小學和初中的生師比分別為19.3∶1和15.5∶1.[2]根據《江西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核定與管理的意見》,小學生師比規定的標準為19∶1,初中生師比為13∶1.[4]由此可見,宜春市中小學的生師比都存在教師超編的情況。
從中小學班級規模來看,宜春市大班化現象也比較普遍,教師教學負擔過重的問題比較突出。《江西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核定與管理的意見》明確要求,初中班級人數不能大于50人,小學班級人數不能大于45人,超過這個人數的班級為大班額。[4]有關調查顯示,宜春市除民辦學校和教學點外,小學和初中都有平均班額超出66人,甚至達82人的情況。小學大班額和超大班額的情況占小學總數的4.1%,初中大班額和超大班額的情況占初中總數的25.1%.[5]
從中小學教師學科結構來看,宜春市教師學科結構存在嚴重失衡的情況。例如,在語文和數學方面,教師實際數量明顯超過了需求量,小學和初中分別超過了需求量的1.6倍和2.5倍。[6]而其他學科包括英語、音樂、思想品德、美術、科學、體育和地理課程的師資數量僅占需求量的45.7%、19.8%、32.0%、17.8%、27.3%、17.4%和8.1%.[6]
近年來,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宜春市先后出臺實施了《關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若干問題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宜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宜春市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實施意見》等系列文件,這些文件有效地推動了教育經費、人員投入等向義務教育的傾斜,特別是向廣大農村和城市薄弱學校的傾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7]
二、宜春市義務教育教師流動現狀分析
雖然宜春市的教育投入依然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義務教育不均衡發展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但是,宜春市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在教師人才選拔培養、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出臺并實施了多項教師獎勵政策,為廣大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帶來了組織上的溫暖,在實現教師合理流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教師人才選拔培養方面,宜春市高度重視教師人才培養和選拔,出臺實施了選拔學科帶頭人和后備人才實施辦法,為教師隊伍帶來了大批人才。而且出臺了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的實施意見,制訂了教師交流輪崗的具體規定,明確了教師交流的數量和計劃,在健全教師流動機制上取得了明顯效果。
在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宜春市創新開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探索和嘗試。為解決農村教師"進得來、留得下、教得好"的問題,宜春市早在2005年就率先創造性啟動"三個定向"師范生教育培養的做法,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3]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全市共培養2908名"三定向"師范生,到崗率達98%以上。[3]畢業后的定向師范生,大都在較為艱苦的農村和偏遠學校工作,為宜春市的義務教育發展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與此同時,宜春市還大力開展"頂崗、互派、支教、輪崗"的教師交流工作,僅2018年就有累計260名校級干部以及超過1600名普通教師參與教師交流;在2017-2018學年的教師流動規劃和計劃中,超過134名教師進行了流動調整。[7]宜春市所采取的政策在促進教師合理流動方面,取得了扎實成效,有力地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此外,宜春市自2012年起還率先確立了發展性督導評估機制。自2015年起,宜春市在當地學校中設立6個督學責任區,成立督學工作室,構建督學培養機制,打造出責任督學掛牌督導模式,并積極構建出了辦、管、評分離的教育機制。宜春市不斷完善監督制度,在督導前做好需求信息的準備,在督導中隨時掌握政策方案的變動,并強調工作的重心在檢查和督察,明晰督導制度的條例,實現對督導結果的有效追蹤和落實。[3]
三、建立健全宜春市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機制
義務教育教師科學合理流動不僅有利于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還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水平提升。為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流動,宜春市需進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健全物質保障機制,并建立精神文化保障機制。
(一)完善制度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的建立及其作用的發揮是促進教師流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健全教師流動的制度保障機制,才能為教師合理流動提供保障,以此鼓勵教師投入到教育事業中。首先,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明確教師的身份地位,完善義務教育教師人事交流制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突顯教師職業的公共屬性,強化教師承擔的國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確立公辦中小學教師為國家公職人員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確中小學教師的權利和義務,強化保障和管理。[1]義務教育教師公職人員身份的確定,為教師的合理交流提供了依據。身份確定使教師調動的權利歸屬政府,使教育行政部門能夠統一進行招聘,對人事工資及其待遇實施統一管理,對師資進行統一合理配置,減少教師交流中的障礙和問題。其次,在教師流動機制中,有關部門需要做好對教師流動的服務保障相關配套工作,例如,在教師交流期間要做好教師周轉房等住宿安排,解決教師孩子就近上學的安置問題,考慮教師家里父母照顧等生活問題。最后,有關部門要做好督導測評的制度完善,建立新型監測和評估模式,實行責任分擔的管理模式,為教師流動提供動力。 [8]
(二)健全物質保障機制
教育投入是促進教師合理流動的重要保障。農村義務教育條件比較艱苦,很少有教師愿意在農村任教。因此,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義務教育階段城鄉教師流動的專項福利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的專項福利撥款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提高農村教師各方面的福利和待遇,吸引與留住教師在農村任教;另一方面,加大對鄉鎮校區專用款的投入,加強對鄉鎮校園的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在城鄉教師流動的專項福利中,還可以設立補貼款以及激勵款項等項目,對互派支教的教師,在其伙食費用和車費等方面進行補助或者報銷,減少他們在教師交流中的顧慮和不便。此外,有關部門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專項補貼的報銷款以及額外激勵款的實施細則,加大對教師交流專項的激勵力度,從而實現更好的教師交流效果。要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必須強化對教師交流培訓的制度保障,有關部門不僅要加大對教師培訓經費的投入,還要提高教師培訓的比例和頻率,為偏遠和基層的教師提供更多培訓、提升的機會,以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和素質提升。
(三)建立精神文化保障機制
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設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有關部門要重視建立精神文化保障機制。首先,有關部門要加強教師身份的認同,大力培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認同感,從"三觀"入手,對教師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進行教育強化,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使教師清楚認識到自身的職責,進而提升教師流動的意愿,推動教師合理交流。其次,社會各方要發揮通力作用,加強對教師流動先進典型的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教師流動氛圍。[9]有關部門應借助新媒體等手段,加大相關政策的宣傳教育,提升教師對流動機制和相關政策的認識,引導教師主動投入到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來。最后,城區學校以及教師要樹立長遠的眼光,積極投入新時代的挑戰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中來,更好地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貢獻力量。
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宜春市在建立義務教育教師流動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有力地推動了義務教育教師資源優化配置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教師的科學合理有序流動,宜春市需進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機制,健全物質保障機制,建立精神文化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 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8(5):16-23.
[2] 宜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宜春調查隊。宜春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N].宜春日報,2020-04-14(02)。
[3] 雷杰能。讓均衡發展的成果惠及民生--宜春市教育局局長南青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J].江西教育,2016(10):27-29.
[4]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編委辦等部門關于江西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核定與管理意見的通知[J].江西政報,2002(22):14-16.
[5] 謝頡。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7:15-20.
[6] 楊軍,李宜萍,劉健。義務教育階段教師隊伍基本情況分析與對策--基于對江西省宜春市教師隊伍相關數據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2(23):125-131.
[7] 余兆輝。均衡發展促公平多措并舉創特色--宜春市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江西教育,2016(Z2):61-63.
[8] 楊建朝,楊樹琴。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師資失衡及其均衡策略--以CH縣為例[J].紅河學院學報,2017(2):93-96.
[9] 曾禹連。縣域內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問題與對策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9:106.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宜春義務教育發展的流動機制及完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