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病理組織形態學及免疫組化用于子宮內膜間質肉瘤(ESS)診斷的價值。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ESS患者21例,作為A組;同期收治子宮高度富于細胞平滑肌瘤(HCL)患者19例,作為B組。經高倍顯微鏡進行全方位觀察,并行免疫組化法檢測,對比兩組診斷結果。結果:A組21例患者中,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LGESS)16例,其中瘤體進入宮腔且呈息肉狀6例,腫瘤是漿膜以下或基層內的獨立結節10例;腫瘤具體直徑3~7 cm,呈灰白與灰黃色,質地偏于細膩,并無出血傾向;合并子宮平滑肌瘤2例。高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HGESS)5例,瘤體進入宮腔3例,呈現息肉狀,另外特征類似于LGESS 2例。B組21例患者中,HCL腫瘤直徑2.5~10.0 cm,呈實性腫瘤,內部為灰白色,質地無細膩性且不粗糙,表現為中等水平。免疫組化檢測顯示,A組患者腫瘤細胞內的MAS、SMA及Desmin陽性率均低于B組,CD10陽性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ESS的組織形態學特點較為特殊,超平滑肌不斷分化,通過免疫組化檢測可以有效鑒別ESS與其他疾病,診斷精準度高。
關鍵詞:病理組織形態學免疫組化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診斷
子宮內膜間質肉瘤(ESS)是生殖道內部的常見腫瘤,其發病率并不高,在子宮部位惡性腫瘤中約占1.08%。ESS分為兩類,即為低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LGESS)和高度惡性子宮內膜間質肉瘤(HGESS),前者占比高,約80%,病情緩慢且治療預后佳[1]。而后者的惡性度偏高,容易轉移或侵襲,預后不良。其疾病表現為陰道排液、下腹痛和月經量多等,經盆腔檢查多見子宮增大。其病位多在子宮內,腫瘤多伴有高分化特征,且具有多樣化的病理形態,不易明確診斷。有學者提出,可以通過對腫瘤組織的形態學分析提高其診斷率,同時可以給予免疫組化法檢測,高效鑒別該病[2]。為此,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治療的ESS患者21例與同期的子宮高度富于細胞平滑肌瘤(HCL)患者19例,用于分析兩組的組織形態學差異和免疫組化法檢測結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ESS患者21例及HCL患者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1)合并陰道流血和腹痛等表現;(2)經超聲檢查后確診;(3)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系統惡性腫瘤;(2)伴有意識或精神類障礙;(3)存在檢查禁忌證;(4)臨床資料缺失。
方法:免疫組化采取SP法,所用試劑均為實驗室內試劑,以說明書為標準進行免疫組化檢測操作。用甲醇固定病理標本,石蠟行包埋處理,確保切片厚度在5μm,HE染色病理組織后,使用光鏡進行觀察,CD10在胞質或是細胞膜以外,而其他抗體均在細胞質上發生反應,呈棕黃色。經高倍顯微鏡觀察后,分析結果。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病理組織的具體形態學特點及免疫組化檢測結果。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病理組織的具體形態學特點比較:A組21例患者中,LGESS 16例(76.19%),其中瘤體進入宮腔且呈息肉狀6例(37.50%),腫瘤是漿膜以下或是基層內的獨立結節10例(62.50%),呈膨脹狀,和周邊組織間界限不明;腫瘤的具體直徑范圍在3~7 cm,平均(5.02±0.19)cm,呈灰白與灰黃色,質地相對較細膩,并無出血傾向,其核分裂象介于1~4個/10HPF;呈現出典型的子宮平滑肌瘤特征2例(12.50%)。HGESS 5例(23.81%),瘤體入宮腔3例(60.00%),呈現息肉狀,另外切面呈現出灰黃色2例(40.00%),有大量出血與壞死表現,切面相對細膩,核分裂象多過9個/10HPF。B組21例患者中,HCL腫瘤的直徑范圍在2.5~10.0 cm,平均(6.25±0.24)cm,呈實性腫瘤,內部為灰白色,質地無細膩性且不粗糙,表現為中等水平。鏡檢顯示,LGESS類似于子宮內膜內部繁殖期內健康的間質細胞,其分布比較均勻,而且少數腫瘤細胞分布在血管周圍,也有腫瘤血管壁相對透明。合并囊性病變2例(12.50%),病變區細胞數量銳減,合并黏膜樣與水腫表現。可見多數泡沫細胞5例(31.25%),合并壞死或出血2例(12.50%),合并平滑肌分化5例(31.25%),為性索分化3例(18.75%),腫瘤細菌進入子宮肌層。HGESS的浸潤度超過LGESS,伴有明顯的腫瘤細胞異常,可見瘤巨細胞或是多核細胞,未發現螺旋小動脈。鏡下顯示HCL患者的腫瘤細胞以彌漫性分布為主,肌壁平滑肌發生較明顯的移行變化,內部異型化不夠顯著,但在間質內呈投名狀,且血管壁增厚,無血管壞死。
免疫組化檢測結果比較:免疫組化檢測顯示,A組患者腫瘤細胞內的MAS、SMA及Desmin陽性率均低于B組,CD10陽性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免疫組化檢測結果比較[n(%)]
討論
ESS的惡性程度區分尚無統一標準,多根據核分裂象的實際數目進行鑒別,未高度重視他項指標對于疾病診斷的作用[3]。研究顯示,長期隨訪的附件保留者更易復發,而激素治療可以嚴格控制LGESS。電鏡檢查可清晰顯示腫瘤組織的實際形態學特點,準確診斷該病,且能明確腫瘤類型[4-5]。⑴LGESS的具體診斷要點:(1)腫瘤內部可見脈管瘤栓或是螺旋小動脈;(2)腫瘤浸潤至肌層,邊界相對模糊;(3)核分裂象不足10個/10HPF;(4)不伴有壞死或是出血傾向[6]。⑵HGESS的具體診斷要點:(1)核分裂象多過10個/10HPF;(2)腫瘤細胞的大小不同,且有明顯異型特征;(3)呈結節狀,且浸潤至子宮的內壁組織;(4)伴有壞死或是出血傾向。
子宮腺肉瘤與HCL較類似于ESS,二者的鑒別困難度較大[7]。CD10是較為常見的淋巴母細胞性抗原,對局部肽水平有較佳的調節效用,能夠刺激細胞介導或是應答,CD10表達多出現在激素敏感較高的細胞中。但有研究證實,多數細胞平滑肌瘤或是平滑肌肉瘤均會表現為CD10陽性,所以需要加用抗體檢驗,結合癥狀與組織形態學等相關特征進行診斷[8]。
研究中,HCL的腫瘤直徑為(6.25±0.24)cm,腫瘤實性且呈灰白色,內部為中等水平,質地無粗糙與細膩表現,呈現出彌漫性分布,肌壁平滑肌明顯移行。其腫瘤細胞不伴有明顯異型,間質內部血管厚壁,表現為透明裝,無血管壞死。而ESS的腫瘤直徑為(5.02±0.19)cm,呈灰白與灰黃色,質地相對較細膩,并無出血傾向,二者有較明顯的差別。結果中,A組CD10陽性率高于B組,MAS、SMA及Desmin陽性率均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ESS可能分化,并生成較多的上皮組織或是平滑肌細胞,伴有上皮性抗體或是肌源性抗體表達。
總之,ESS的疾病進展慢,具有較低復發率,且預后佳,早期診治可以減少漏誤診情況。腫瘤多包含孕、雌激素受體,是較為常見的激素依賴性腫瘤,可使用孕酮類藥物治療。診斷疾病時應明確臨床分期,再制定預后標準,防止疾病復發。
參考文獻
[1]管春鸞.病理組織形態學及免疫組化在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癌癥雜志,2018,33(5):763-765.
[2]張曉玲,張曉波,王功偉,等.28例子宮內膜間質肉瘤免疫表型及分子遺傳學特征研究[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8,25(5):330-334.
[3]楊直,張洪生,杜薇,等.伴有特殊形態子宮內膜間質肉瘤10例臨床病理特征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9,35(3):323-326.
[4]張國瑞,于昕,冷金花,等.子宮外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臨床病理特點:11例分析[J].生殖醫學雜志,2016,25(11):968-972.
[5]羅祎,尹楠林,曹毅,等.陰道子宮內膜間質肉瘤5年后局部復發病例臨床病理觀察(病例報道+文獻復習)[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8,43(3):473-476.
[6]常彬,盧立霞,涂小予,etal.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病理形態學觀察及JAZF1-SUZ12和YWHAE-FAM22融合基因檢測[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6,45(5):308-313.
[7]陸敏華,趙華,趙敏,等.成功妊娠伴低級別子宮內膜間質肉瘤的病理分析[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6,27(5):450-452.
[8]陸云龍,李杰,張花,等.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肺轉移臨床病理學分析[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9,26(2):91-95.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病理組織形態學及免疫組化在子宮內膜間質肉瘤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