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試驗將針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患者實施多層螺旋CT與MRI檢查,進一步分析二者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試驗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50例患者均實施MRI檢查和多層螺旋CT檢查,分別對比檢出率以及相關情況。結果 從檢查結果上看,MRI檢查方式在骨折線清晰顯示率(88.00%)、骨平臺塌陷和錯位的顯示率和清晰顯示率(86.00%、66.00%)方面均高于CT檢查方式(70.00%、66.00%、42.00%),有明顯差異(P <0.05);但是二者在檢出率方面無明顯差異(96.0%vs. 94.0%)(P> 0.05)。結論 采用多層螺旋CT以及MRI均可以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進行檢出,但是在骨折細節問題的顯示上MRI檢測更為敏感,可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治療需求進行不同檢測方式的選擇。
關鍵詞:多層螺旋CT掃描 MRI診斷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診斷價值
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結構復雜,且患者的部位具有隱匿特點,診斷難度較大,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診斷,則會導致治療延遲,骨折創面愈合推遲,且伴有膝關節持續疼痛,患者的運動功能受到限制,甚至有的患者存在畸形問題,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復造成較大的影響[1]。多數的隱匿性骨折一般局部還會表現為腫脹、疼痛,影響患者正常活動。對于隱匿性骨折,一般選擇積極的進行保守治療就完全可以,對局部進行注意休息制動,這是患者恢復最好的條件。活動太多,太劇烈或者是活動的太早,也有可能會影響患者骨折愈合,甚至會引發骨折處再次錯位的風險[2]。我們應當加強對患者的病情管理,及時察覺問題,認識到骨折的實際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本次則進一步探究MRI和CT檢查的結果,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對臨床調研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試驗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回顧患者基線資料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的年齡26~63歲,平均年齡(46.70±5.80)歲。從患病原因上看,包括交通事故、運動摔傷、高處墜落等。本試驗得到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后2周內就診,經過CT以及MRI檢查后,由手術治療下組織病理證實為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
1.2 試驗方法
對50例患者均實施MRI檢查和多層螺旋CT檢查。在MRI檢查中,選擇矢狀位常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在矢狀位、冠狀位為R2WI脂肪抑制序列,設定層厚為4 mm,層間隔為0.4 mm。在多層螺旋CT檢查中,選擇飛利浦16排CT、64排CT,指導患者為仰臥位,設定參數,包括間距(2.5 mm)、螺距(0.8~1.0 mm),以及層厚(3.0~5.0 mm)等指標。然后將平掃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高分辨骨算法重建,厚度為1.0 mm,間距則為0.5 mm,采用多平面重建和容積重建技術,調節窗位和窗寬,觀察骨組織位移、損傷情況。
1.3 評價標準
本次試驗需要對骨折診斷結果進行判斷。在CT檢查中,如顯示骨小梁、骨皮質中斷、骨折片位移以及關節面出現凹陷。在MRI掃描中,則有骨小梁、骨皮質中斷,在T2WI呈現為低信號或者高信號,脂肪抑制技術有明顯的片狀高信號。隨后,統計兩種檢查方式的檢出率,并分析骨折線、骨平臺塌陷、錯位的結果。
1.4 統計方法
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討論,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數據,正態計量數據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或百分比表示,方差齊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種檢查方式在骨折線清晰顯示率、檢出率方面的比較
從檢查結果上看,MRI在骨折線清晰顯示率(88.00%)高于CT檢查(70.00%),有明顯差異(P<0.05);但在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檢出率上(96.0%vs.94.0%),兩組差異不大(P>0.05)。見表1。
2.2 兩種檢查方式在骨平臺塌陷和錯位總體顯示率及清晰顯示率的比較
MRI檢查方式骨平臺塌陷和錯位總體顯示率及清晰顯示率分別為86.00%、66.00%,均高于CT檢查方式(66.00%和42.00%),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對比[n(%)]
3 討論
隱匿性骨折指的是在常規X線檢查中不能明確病情,但是卻實際發生的骨折,對隱匿性骨折的準確判斷,對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X線檢查是對骨組織損傷的常用方式,不僅簡單實用,還價格低,得到了廣泛推廣,且患者接受度高。但是采用X線進行脛骨平臺檢測的時候,相互鄰近的組織影響發生了重疊,不容易對細微的部分進行展示,從而導致誤診率高[3]。隱匿性骨折只不過是局部對位對線非常好,多數不存在有錯位的情況,一般診斷比較困難,需要配合一些輔助的檢查,如局部的CT或者MRI檢查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
隨著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我們多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或者MRI技術進行疾病的診斷分析,這兩種方案下,在細微骨折問題上可以得到良好的辨別[4]。此外,多層螺旋CT掃描地使用短,速度快,可以針對骨折線走行,累及的部位,以及骨折的位移情況進行判斷。而MRI檢查方式可以從多序列、多平面成像,且可以對骨小梁造成的髓腔內水腫,出血進行診斷,在隱匿性骨折上優勢顯著[5]。除此之外,MRI磁共振檢查是常用的檢查方式,可將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MRI檢查可以對關節周圍軟組織、關節附屬結構的損失進行顯示,有助于醫師對患者的骨折情況作出準確地判斷。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CT三維成像技術可采用容積掃描,具有成像清晰、可重復以及三維立體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而MRI的優勢在于具有較高的軟組織對比度,且空間分辨率高,在不同序列的分析中,可針對骨折組織病理改變進行準確的診斷。在本次調研中,雖然在骨折的診出率上差異不大,但是在骨折的詳細情況分析中,依然以MRI檢測結果更全面、細致、準確[6]。
在其他學者的研究中,CT方案下不僅是小段,可減少患者移動產生的影響,且在三維成像技術下,可以清晰對骨折的復雜結構進行分析,但是在局部骨挫傷以及骨折軟組織部位無法達到觀察需求,存在漏診[7]。在MRI不同序列中,則可以通過信號強弱來對周圍骨髓挫傷、水腫等進行判斷,具有高度敏感性。MRI可以通過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對骨折軟組織進行觀察[8-9],并促使醫師的判斷更為客觀,針對骨折位移、塌陷程度、周圍游離骨碎片進行全面分析。
在本次調研中,MRI在骨折線清晰顯示率上高于CT檢查,但是在檢出率上,兩組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此外,在骨平臺塌陷和錯位的顯示率和清晰顯示率上,MRI檢查方式則高于CT檢查,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多層螺旋CT掃描后處理技術,以及MRI均可以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進行檢出,但是在骨折細節問題的顯示上,MRI檢測更為敏感[10],可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治療需求進行不同檢測方式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鐵位有,陳玥.MRI與CT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診斷效能分析[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9,11(1):130-133.
[2]王雙,李超藝,王棋等.MSCT與X射線數字成像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診斷的價值分析[J].中國數字醫學,2020,15(9):126-128.
[3]高明福.DR與多層螺旋CT在隱匿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對比[J].中國傷殘醫學,2020,28(4):47-48.
[4]鄭杰,徐祖良,汪國余,等.CT聯合MRI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J].浙江創傷外科,2019,24(6):1251-1253.
[5]周冰.多層螺旋CT與數字X線成像在隱匿性骨折診斷中的應用比較[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8):1484-1485.
[6]譚翊鋒.計算機斷層掃描三維重建在脛骨平臺骨折診治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9):1050-1053.
[7]黃景玉.X線平片與MSCT對脛骨平臺骨折影像學診斷價值比較[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6):144-146.
[8]李慧斌,朱華勇,章銀兵,等.隱匿性脛骨平臺骨折經CT、MRI的診斷價值研究與對比[J].浙江創傷外科,2020,25(3):494-495.
[9]廖煜勝,黃鳴宇,彭偉清,等.CT與MRI對隱匿性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9,26(12):1633-1634.
[10]彭凱,姜駿,黃興良,等.隱匿性脛骨平臺骨折的數字X線攝影、CT、MRI影像學診斷價值比較[J].醫療裝備,2018,31(24):25-26.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多層螺旋CT與MRI對脛骨平臺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