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對腦梗死近期預后的影響。方法: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采取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比較兩組干預效果。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恢復良好率高于對照組,輕度殘疾率及重度殘疾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能夠進一步提升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腦梗死 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常規康復護理 神經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格拉斯哥預后評分 近期預后
后遺癥是腦梗死患者面臨的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1]。研究指出,給予腦梗死患者系統而規范的康復訓練對于促進其康復具有重要意義[2]。既往臨床所用的常規康復護理以護士為主,腦梗死患者處于被動接受,使其缺乏足夠的參與積極性而導致康復效果不佳。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是充分遵循事物發展規律以及患者實際情況所實施的一種康復護理策略[3]。將其應用于腦梗死患者康復護理中是否可以促使其獲益最大化尚需臨床研究證實,故本次研究選取腦梗死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對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腦梗死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9~70歲,平均(58.40±3.45)歲;起病時間1.5~20.0 h,平均(5.64±1.26)h;臨床分型:全前循環梗死31例、部分前循環梗死14例、后循環梗死5例。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47~70歲,平均(58.33±3.57)歲;起病時間1.0~20.0 h,平均(5.60±1.30)h;臨床分型:全前循環梗死30例、部分前循環梗死15例、后循環梗死5例。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2)首次發病且起病時間≤24 h;(3)病情穩定,具備一定活動能力;(4)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植物生存狀態;(2)近6個月發生過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創傷或重大手術;(3)腎功能不全失代償、心肺功能障礙;(4)已經出現壓力性損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5)預期無法完成6個月的康復護理。
方法:兩組均接受為期6個月的康復護理。⑴對照組采取常規康復護理:由責任護士按照科室制定的腦梗死康復護理常規執行康復護理措施,包括飲食指導、心理疏導、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個人衛生指導、用藥指導、康復鍛煉等。⑵觀察組采取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1)心理康復護理:否認期時責任護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分析病情,告知目前擁有的有利條件,借助支持療法、行為認知療法增強患者適應性行為。抑郁期時對于認知功能損傷較為嚴重的患者重點關注并反復講解康復方案內容,邀請家屬參與護理并予以心理支持。被動依賴期由責任護士結合自身工作經驗促使患者不適應行為去習慣化,產生全新的適應行為。適應期責任護士和家屬予以患者持續不間斷的鼓勵,繼續按照正確的方式康復鍛煉,力爭恢復最佳功能狀態。(2)階段性功能康復:a.急性期:處于急性期時由責任護士及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開展床上被動及主動鍛煉,促進肌力恢復。具備一定活動能力后引導患者主動開展肢體和關節的康復鍛煉并加入精細動作,逐一完成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級訓練,髖部、膝部、肩部、腳踝的抗痙攣訓練、坐立位轉換-立位三級平衡訓練。b.恢復期:包括手、腳、腿、腰、嘴和腦等運動鍛煉方法,責任護士逐一傳授給患者及家屬,敦促患者循序漸進的訓練,患者家屬從旁協助及監督,運動強度及時間根據患者實際而定。c.后遺癥期:在后遺癥期康復鍛煉以后遺癥的對癥康復、日常活動能力、戶外鍛煉為主,各個并發癥的康復鍛煉方案由康復治療師擬定,責任護士落實。叮囑患者利用患側肢體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動,如洗漱、梳頭、上下樓梯等。戶外鍛煉以散步為主,糾正患者錯誤步態,每天堅持不懈練習以過渡至拄拐仗獨立進行,最終實現不借助外力自行散步。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Barthel指數及近期預后。(1)利用NIHSS測定,總分為42分,得分越高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2)利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測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高。(3)近期預后利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OS)評定,具體評分標準如下:5分為恢復良好、4分為輕度殘疾、3分為重度殘疾、2分為植物生存、1分為死亡。
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Barthel指數比較:兩組護理前NIHSS、Barthel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NIHSS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NIHSS、Barthel指數比較
兩組患者近期預后比較:觀察組恢復良好率高于對照組,輕度殘疾率及重度殘疾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近期預后比較[n(%)]
討論
腦梗死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安全的腦部病變之一,為腦組織血供障礙所致[5]。隨著靜脈溶栓、動脈溶栓技術的廣泛應用,腦梗死死亡率大幅降低[6]。然而,腦梗死患者的康復始終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于起蘋等研究證實[7],護理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NIHSS均較護理前降低,Barthel指數均較護理前升高,并且組間比較提示觀察組優于對照組。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護理后NIHSS、Barthel指數均較本組護理前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所得結果與已有研究相吻合,但與之不同的是本次研究還探討了兩組患者近期預后差異,結果表明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更有利于改善腦梗死患者預后。原因在于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則是圍繞患者實際情況開展康復護理工作,充分貫徹了“以患者微服務中心”的工作原則,患者接受及認可程度更高[8]。
綜上所述,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能夠進一步提升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具有廣闊的推廣使用前景。
參考文獻
[1]吳國艷,龍燕,馬麗,等.康復專科護理訓練在老年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17):1619-1620.
[2]王坤,李雅薇,王玉龍.早期下肢重復性訓練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20,35(8):949-953.
[3]王立娟,張立曉.基于個體化的分階段護理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康復、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7):3219-3222.
[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5] Noma K,Higashi Y.Cilostazol for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8,19(15):1719-1726.
[6]傅娜.早期康復訓練在老年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17):1604-1605.
[7]于起蘋,魏佳麗,劉長英.分階段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溶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天津護理,2019,27(1):48-51.
[8]孫洪燕.分階段變化護理干預模式對腦梗死偏癱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1):213.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分階段個體化康復干預策略對腦梗死近期預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