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直接前路微創入路(DAA)與傳統后外側入路應用于人工股骨頭置換術(HHA)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療效及并發癥對比。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應用傳統后外側入路實施HHA;觀察組應用DAA實施HHA。比較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水平。結果: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術后臥床時間、可持續坐位1 h所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DAA實施HHA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術后脫位率與肺炎的發生,促進患者健康恢復。
關鍵詞:直接前路微創入路股骨頸骨折 人工股骨頭置換術
股骨頸骨折多與骨質疏松引起的骨質量下降有關。由于高齡患者常伴基礎慢性疾病,股骨頸骨折后長期臥床容易導致肺部感染、壓瘡等。直接前路微創入路(DAA)有著不干擾神經、不切斷肌肉、術后假體脫位減少、縮短住院時間、加速康復、疼痛輕等優點,能夠促使患者盡早下床活動,縮短康復時間[2]。DAA與傳統后外側入路均為骨科常用術式,在全髖關節置換(THA)上研究比較多,而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HHA)中的應用療效及并發癥的報道較少?;诖耍狙芯窟x取骨科患者40例,探討DAA與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4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女11例,男9例;年齡71~93歲,平均(81.35±4.56)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例,高中4例,初中及以下13例。觀察組女12例,男8例;年齡70~92歲,平均(80.69±5.21)歲;本科及以上4例,高中3例,初中及以下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同一醫生進行手術,所有假體均來源于同一公司,均為生物型假體柄。麻醉方式均采用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麻醉。(1)對照組采用傳統后外側入路實施HHA:患者采取側臥位,于股骨大轉子后緣為切口標志沿臀大肌方向作一切口,長8~10 cm,切口2/3在大轉子頂點近側,1/3在大轉子頂點遠側。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層,分離臀大肌,保護梨狀肌、臀大肌肌腱及股方肌;將外旋肌暴露后,進行部分切開,充分將髖關節囊暴露于視野,然后將其十字切開,顯露小轉子、股骨頭以及股骨頸[3-4]。在小粗隆上1cm將股骨頸截斷,置換股骨頭;修復外旋肌,并進行縫合。(2)觀察組采用DAA實施HHA:協助患者取手術臥位,常規平臥位,消毒雙下肢,充分拉伸髖關節。以髂前上棘遠端3 cm作為基準點,作一切口(長7~8 cm)進入Smith Petersen間隙,結扎或電灼血管束。切開闊筋膜張肌與股直肌間的筋膜層,松解筋膜,顯露髖臼間隙,切除關節囊,顯露骨折線。以股骨小轉子作為基準點進行截骨,取出股骨頭。暴露股骨距,切除關節囊,將后方軟組織松解,并將股骨充分暴露[5]。刮開髓腔,磨銼髓腔,置換股骨頭,縫合切口。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水平,包括手術時間(皮膚切開至切口縫合完畢)、術后24 h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可持續坐位1 h所需時間;(2)比較兩組患者肺炎、脫位、股外側皮神經損傷及坐骨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2.O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 VAS評分、術后臥床時間、可持續坐位1 h所需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手術指標比較(±s)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術后1周,兩組患者均無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發生及坐骨神經損傷。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討論
股骨頸骨折為老年人群常見的骨折疾病,常伴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營養不良等,機體狀況較差,免疫力較低下。隨著加速外科康復理念的盛行,微創手術路徑逐漸進入臨床。DAA由于從肌間進入,不切斷肌肉,具有損傷小、出血少、康復快等特點,為臨床受歡迎的骨科微創手術。本研究中,給予兩組患者分別實施DAA與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50.32±5.36)min,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241.38±34.31)m L,少于對照組;術后24 h疼痛評分(5.28±0.78)分、術后臥床時間(1.42±0.6)min、可持續坐位1 h所需時間(1.31±0.39)d及住院時間(11.32±2.63)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股外側皮神經損傷發生及坐骨神經損傷,觀察組肺炎發生率(5.00%)顯著低于對照組(35.00%),觀察組脫位率(0.00)顯著低于對照組(1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DAA由于損傷小、術中出血少,可以使患者盡早結束臥床狀態。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可持續坐位1 h所需時間平均比對照組早2 d,盡早活動,可降低患者因長期臥床引起壓瘡、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可促進肺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DAA具有對肌肉、肌腱損傷小,術中出血少,術后疼痛輕等優點,應用于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中,可縮短住院時間及住院時間,盡早結束臥床進行坐位活動,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手術療效,減少術后脫位率與肺炎的發生,值得骨科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蓬然,張亞鑫,孫斌磊,等.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危險因素[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46(3):272-277.
[2]陶濤,郭炯炯,徐南偉.微創直接前入路與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早期療效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20,20(5):431-435.
[3]張江鋒,王登鋒,何大鵬,等.直接前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對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康復及髖關節功能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15):53-55.
[4]張賜鑫,肖勝添,艾華軍,等.直接前側入路(DAA)與后外側入路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股骨頸骨折的早期臨床療效對比[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8,15(6):78-80.
[5]張英劍,李志永,吳樹文,等.直接前入路和微創后外側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的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2018,36(6):678-682.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直接前路微創入路與傳統后外側入路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在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分析及并發癥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