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的療效。方法: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應用開腹手術治療;試驗組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引流時間及住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患者可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不僅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與住院治療時間,而且對機體損傷性較小,降低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腹腔鏡手術治療 預后 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量 住院治療時間 生存率
胃腸間質瘤是指起源于卡哈爾氏間質細胞的軟組織肉瘤,這類神經細胞與食物消化過程中的腸道運動有所關聯。臨床中,針對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多選擇手術方案進行干預,放化療對疾病治療敏感性不高,而且分子靶向藥物治療正處于研究階段,選擇手術方案可將病灶徹底清除,從而改善患者機體不適癥狀。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持續性發展與進步,腹腔鏡在腹部手術中有著較高的應用率,針對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患者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安全性高,有效性強,可進一步保證預后。有相關研究者認為,腹腔鏡手術和靶向治療相結合以及密切隨訪可以在高危胃腸間質瘤患者中實現長期生存[1]。因此,本文就針對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分析其臨床治療效果與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20年7月-2021年7月收治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患者11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42~81歲,平均(59.23±0.76)歲;腫瘤直徑小于5 cm 40例,大于5 cm 15例;腫瘤風險:高風險15例,中風險30例,低風險10例。試驗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41~82歲,平均(59.34±0.75)歲;腫瘤直徑小于5 cm 38例,高于5 cm17例;腫瘤風險:高風險14例,中風險31例,低風險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通過超聲內鏡、病理組織學檢測等,確診為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2)臨床資料完整;(3)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符合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1)麻醉高風險;(2)中途退出者或更換治療方案;(3)傳染性疾病;(4)精神障礙;(5)聽力障礙與語言溝通障礙;(6)存在其他惡性腫瘤疾病。
方法:入院后,先對患者實施血生化、內鏡及影像學等檢查,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1)對照組應用開腹手術治療;調整患者為仰臥位,在腹部正中切口,自邊緣2~3 cm部位,切除腫瘤組織,并送至病理科檢查。(2)試驗組實施腹腔鏡手術:調整患者保持仰臥分腿位,在臍下緣穿刺,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氣腹,維持壓力12~14 mm Hg,臍部做切口10 mm,作為觀察孔。根據腫瘤部位,在左側或右側的鎖骨中線肋緣下2~4 cm作為操作孔,應用30°腹腔鏡探查盆腔與腹腔情況,對腫瘤位置進行確認、觀察腫瘤形態與大小等情況,臍部切口切除,送至病理科實施冷凍切片或石蠟切片檢查。術后對患者實施胃腸減壓、腹腔引流、抗感染治療,患者排氣后,將胃管拔除,并指導患者食用流質食物,次日根據引流情況判定是否可將引流管拔除。
觀察指標:(1)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引流時間及在院治療時間。(2)同時觀察術后患者機體是否有感染、吻合口瘺等不良反應出現。(3)同時對患者進行12個月隨訪,統計患者生存率情況。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基本手術指標水平比較: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引流時間及在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手術指標水平比較(±s)
兩組患者生存率的比較:對照組12個月生存率為94.55%(52/55);試驗組12個月生存率為90.91%(50/55);兩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討論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胃腸間質瘤均具有良好效果,且腹腔鏡手術具有減小手術創傷及并發癥等微創優勢,胃部間質瘤和高危險度胃腸間質瘤患者的預后情況相對較差[2]。有相關研究者認為,胃腸間質瘤的發病機制復雜,基因突變的種類多樣,應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制定特定治療方案[3]。
本次研究中,實施腹腔鏡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引流時間及在院治療時間均短于實施開腹手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腹腔鏡手術患者生存率與實施開腹手術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腹腔鏡手術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實施開腹手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充分表明腹腔鏡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與應用價值,且治療安全性較高,利于患者術后機體盡快恢復,對疾病可達到良好的中短期治療效果。另外,胃腸間質瘤起病隱匿,早期患者通常無明顯癥狀及體征,目前其主要治療原則為早期發現、早期手術治療,手術也是目前可能達到根治目的的唯一方法。隨著外科技術的進步,腹腔鏡手術已逐步應用于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4-5]。此外,由于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血供豐富,質脆,手持或擠壓容易破潰,而且病灶生長迅速,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內部易發生出血性壞死,進而形成囊實性腫瘤,這可導致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易破潰,若在治療前或治療中向盆腔破潰,術后種植的復發概率較高。而腹腔鏡手術可對腫瘤進行明確定位,為手術提供便捷,但在手術操作過程中,應用保持操作輕柔,避免直接夾持腫瘤,這樣既可滿足微創要求,也不易引發腫瘤破潰。腫瘤切除后,應用取物袋取出,可減低戳卡孔腫瘤的風險,取出標本后立刻檢查邊緣,針對懷疑的病理、假包膜不完整病理進行快速病理檢查。
綜上所述,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患者可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不僅可縮短手術操作時間與在院治療時間,而且對機體損傷性較小,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保證治療安全性,降低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這對病情穩定等方面有著積極影響,值得在臨床中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鄧海山,馮躍,杭天,等.腹腔鏡手術聯合靶向治療胃腸間質瘤28例療效分析[J].浙江創傷外科,2019,24(3):503-505.
[2]李亞平,朱明杰,蔣鴻元.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的效果及預后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20,32(8):70-73.
[3]廖延婷,王子安.胃腸道間質瘤診治的研究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18,16(2):291-295.
[4]王雪瑋,王鵬,蘇昊,等.腹部無輔助切口經肛門直腸取標本的完全腹腔鏡小腸間質瘤切除術1例報告[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11):876-877.
[5]馬曉龍,陳海鵬,李國雷,等.1例腹部無輔助切口經陰道拖出標本的3D腹腔鏡小腸系膜間質瘤切除術(附視頻)[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9,8(4):428-432.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和小腸胃腸間質瘤療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