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夜啼是一種嬰幼兒常見的睡眠障礙,發病機制不明確,內治療法報道較多,外治療法臨床報道較少。查閱各期刊數據庫后,總結近30年針刺治療小兒夜啼的不同針刺方法及臨床療效,探討不同針刺方法及針刺不同穴位的療效,為治療該病提供提供臨床參考。
關鍵詞:針刺 穴位 睡眠障礙 夜啼
夜啼是一種常發生于新生兒與嬰幼兒的疾病。表現為小兒白天睡眠無恙,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屬于西醫睡眠障礙中的夜驚癥。該疾病與小兒尿布潮濕、衣被寒熱、饑餓不適或夜間拗哭等無關,并且無發熱、嘔吐、泄瀉、口瘡、癤腫、外傷等表現[1]。針刺療法因不用喂藥、起效快、無不良反應,而容易被家長接受。筆者檢索近30年文獻,將常用針刺方法、常用經脈和穴位總結如下。
治療所選針法研究
針刺和點刺療法:劉保懷用中沖穴點刺放血治療小兒夜啼癥33例[2],32例均針刺當日見效,1例治療無效。蘇幸福治療46例心神不寧及心火過盛型夜啼患兒[3],用三棱針點刺中沖穴出血2~3滴,點刺1~2次共有42例痊愈,4例兼有傷食腹瀉患兒無效,治愈率為91.3%。劉百生用三棱針或粗毫針針刺四縫穴[4],再針刺大陵穴,平補平瀉手法捻轉1 min后拔針,治療13名夜啼患兒,1次/d,3次后癥狀全部消失。陳秀珍針刺四縫穴配合推拿治療夜啼22例[5],痊愈16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3.8%。
徐佩莉治療59例夜啼患兒[6],用短毫針挑刺患兒夾脊穴,自上而下,輕輕挑刺皮膚,一遍即可,可有微微滲血。顯效41例,有效15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4.9%。王輝治療255例因驚恐恫嚇而致夜啼患兒[7],用毫針斜刺巨闕穴0.3~0.5寸,再用針點刺四縫穴和少商穴放血,209例1次痊愈,46例2次痊愈,治愈率為100%。丁如根用三棱針針刺患兒雙側少沖、關沖、少澤、足三里、四縫[8],治療夜啼患兒1~3次后夜啼立止。洪楓用毫針淺刺患兒印堂穴[9],少量出血后挑刺人中穴,再快速淺刺承漿、地倉、中樞、中脘、內關、神門、足三里、太沖,最后挑刺四縫穴,淺刺安眠穴、心俞、腎俞、大腸俞。共治療小兒胃納欠佳、夜寐不妥、夜啼等癥136例,總有效率為87.5%。伍秉臺治療一夜啼女童[10],辨證為驚恐傷腎,心神不安,用毫針淺刺中沖、神門、涌泉穴1~2分,輕輕捻轉6周,不留針,2次/d,即愈未再復發。鈕玉忠自命大陵穴與內關穴之中點為安啼穴[11],用短毫針進針后捻轉1 min,然后提插幾次出針,治療12例小兒夜啼癥,均1次即愈,0.5個月后隨訪未見復發。劉凌治療夜啼患兒38例[12],用三棱針點刺中沖穴放血,隔日1次,1次即愈8例,3次治愈20例,5次治愈7例,3例好轉(偶有夜啼可自止)。隨訪半年35例未再復發。有效率達100%。趙堅新治療100例夜啼患兒[13],用細三棱針點刺中沖穴放血3~5滴,1次即愈的90例,2次痊愈的8例,3次痊愈的2例,有效率100%。唐中生用三棱針點刺雙側中沖穴放血[14],治療35例夜啼患兒,1次即愈28例,2次治愈6例,治療3次者1例,總有效率100%。侯中偉用三棱針點刺雙側中沖穴放血[15],一般1次治療即有效,如效果欠佳,第2天可再針1次,該療法治療夜啼療效迅速。吳有寬點刺一男嬰雙側四縫穴[16],擠出少許粘液及血液,治療1次后即顯效,隔日1次共針刺3次后,患兒痊愈即安然入睡。王尚臣、王柱林等治療34例夜啼患兒[17],以三棱針對四縫穴速刺疾出,擠出少許黃白色粘液或血液,其中8例1次治愈,12例2次治愈,6例3次治愈;6例4次治愈;2例癥狀好轉。治愈率94%,總有效率100%。
飛針療法:樓意楠選用針頭圓鈍針灸針[18],在患兒督脈、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沿直線從上至下飛刺,并在攢竹、足三里及隱白穴處點刺。淺刺而疾發針不刺出血,年齡愈小刺愈淺,春夏宜輕,秋冬宜重。共治療237例夜啼患兒,總有效率為100%。
梅花針叩刺療法:崔金星用梅花針叩刺奇穴、華佗夾脊穴、中沖、足三里、涌泉穴,使局部皮膚潮紅、充血,但不出血(中沖穴可點刺出血),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98例夜啼患兒[19],總有效率為94.8%。
選穴特點及作用機制
十二經脈井穴:通常位于四肢的末端,是表里經交會的地方,也是十二經脈之氣的起始,主要功效是瀉熱。(1)少沖穴:手少陰心經井穴。現代研究發現針刺少沖穴,可迅速減少CO中毒動物血中CO的含量,縮短動物蘇醒的時間[20]。(2)中沖穴:手厥陰心包經井穴。清心安神,清心包之郁熱,開竅醒志之功優于其他井穴。研究表明,中沖穴放血療法能改善腦細胞的血流變水平,緩解大腦缺血狀況,最終促進大腦血液循環[21]。(3)少商穴:手太陰肺經井穴。因少商穴具有較好的瀉火解毒作用,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且具有鎮靜止痛、醒神開竅等作用[22],現代常用于治療鼻炎、咽炎、失眠、中風昏迷等疾病。(4)關沖穴:手少陽三焦經井穴。主治熱病、中暑、頭痛、咽痛、昏厥等。(5)少澤穴:手太陽小腸經井穴。可用于退熱、頭痛、咽痛、耳鳴、乳少等。(6)隱白穴:足太陰脾經井穴,可以治療脾胃系病、心系病、氣血精液病、肺系病、肝膽病等[23]。(7)涌泉穴:足少陰腎經井穴。主治眩暈、昏厥、失眠、抽搐、小兒驚風、咽痛等病癥。
經外奇穴: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經外奇穴也常用于治療夜啼。(1)四縫穴:針刺四縫穴可調節體液,提高血清中胰蛋白酶、胰脂肪酶、鈣、磷含量,同時提高D-木糖醇排泄率。(2)夾脊穴:能調節十二經脈,對應治療五臟六腑及上下肢疾病。(3)印堂穴:主治失眠、驚風、頭痛、鼻塞等疾病。(4)安眠穴:定位在風池和翳風穴的中點。針刺可以加快失眠患者入睡,延長其睡眠總時長,并提高睡眠質量,緩解諸多失眠的伴隨癥狀[24]。
胃經選穴:足陽明胃經走行范圍廣,針刺足陽明經多個穴位調和胃經臟腑功能,使胃和則臥安。現代研究發現,胃經多個穴位具有安神作用。(1)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針刺足三里能提高血液中補體C3和DHA,提高血液中白細胞吞噬能力,使血中裂解素、調理素顯著增加。(2)地倉穴:臨床常用于治療面癱、口角流涎。(3)人中穴:督脈、手、足陽明經交會穴。用于治療昏迷、中風、抽搐、鼻塞等。(4)承漿穴:任脈、足陽明胃經交會穴。用于治療癲癇、齒齦腫痛、面癱、偏頭痛、痛經、落枕等疾病。(5)中脘穴:多用于治療胃痛、嘔吐、腹脹、黃疸、失眠、癲癇等。
俞穴:俞穴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部位,具有治療本條表里經絡疾病的作用。陰經的俞穴也是本經的原穴。(1)太沖:足厥陰肝經俞穴。主治頭痛、眩暈、咽痛、耳鳴、月經不調、癲癇、中風、急躁易怒等。電針太沖穴能再不影響臨近生殖器區的前提下提高針刺區大腦感覺皮層的興奮性[25]。(2)神門穴:手少陰心經俞穴。治療范圍廣泛,針刺治療失眠、癡呆、健忘、心煩、心痛、驚悸有顯著療效。
八脈交會穴:內關穴: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同時是八脈交會穴。實驗研究發現,針刺內關可以使血液中原本水平較高的血細胞比容、全血黏度、血沉等下降。在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中發現,針刺內關可以提高維持心肌能量代謝平衡的Na+-K+-ATP蛋白酶活性,達到減輕心肌損傷的目的[26]。
部分頭面部及胸腹部穴位:推測可能就近選穴取其近治作用。(1)攢竹穴:可與多個穴位配伍使用,治療癲癇、驚風、頭痛、目痛、暴盲、眩暈等病癥[27]。(2)巨闕穴:任脈穴位之一。主治胃腸疾病、胸痛、心悸、癲狂癇等。因其位于胸部靠近心臟,取其近治作用,現代常用于治療心悸、心律失常、心梗等心系疾病。(3)中樞穴:在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主治腰背痛、嘔吐、胃病、黃疸等病癥。(4)心俞:心經背俞穴,主治失眠、健忘、心悸等病癥。(5)腎俞:腎經背俞穴,主要治療耳聾、耳鳴、氣喘、遺精等疾病。(6)大腸俞:主治腹瀉、腹脹、痢疾、便秘等疾病。
有臨床報道小兒夜啼辨證分型為心神不寧、心火過盛、驚嚇、驚恐傷腎、脾虛中寒型,與傳統脾寒氣滯、驚恐傷神、心經積熱分型略有不同。臨床分型因患兒伴隨癥狀不同而證型不同,總體病因仍以熱、驚、寒為主。
針刺手法有針刺、淺刺、挑刺、點刺、叩刺、循經飛刺,治療或用單一針法,或幾種針法合用,總體分為治療出血和不出血。其中淺刺、挑刺、點刺、叩刺放血多用于有熱證或受驚患兒,虛寒征象患兒多直接淺刺不出血,體現實證多用瀉法,虛證多補法或平補平瀉。所選穴位、經脈遍布十二經脈及經外奇穴,選穴部位涉及頭面、軀干、四肢,取其近治、遠治、表里經協同作用,其中中沖穴和四縫穴是使用較多的穴位。針刺療程有的每日連次,有的隔日再刺,有的共針刺1次,療程無明顯規律。
針刺治療結果較好,但研究多以臨床病例觀察進行總結,針刺選穴、手法、療程無統一標準,況且一個穴位治療作用機制本就復雜,數個穴位協同治療機制更不明確,且研究缺乏實驗論證,客觀證據不足,分型治療的研究較少。小兒夜啼是兒童特有疾病,屬于睡眠障礙的一種,與成人的失眠有顯著區別,實驗室研究及臨床研究均有難度,目前仍無規范化診療方案,檢查診斷多靠臨床表現與醫師經驗。中醫外治法種類繁多,但療效無客觀指標衡量。該疾病患兒發病年齡小,家長易將患兒生理性啼哭與夜啼混淆,病例收集困難。若將該疾病的發病機制深入研究,分析不同針法及不同穴位治療該疾病的作用機理,制定出針刺治療夜啼的規范化診療方案,或可提高該疾病的診斷率及治療率。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針刺療法治療小兒夜啼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