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比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和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摘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VAS、ODI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效果優良率為94.59%,高于對照組的81.08%,組間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進行治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疼痛癥狀,恢復腰椎功能。
【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 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 傳統手術 疼痛 腰椎功能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以患者腰部、下肢以及臀部等疼痛為主要癥狀的慢性疾病,傳統的后路椎間開窗手術是對本病的常用治療手段,具有比較明確的治療效果,然而隨著臨床應用增多,發現該手術方案存在著創傷性大以及術后恢復進程緩慢等缺陷[1]。隨著近年來臨床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的應用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途徑,該手術的效果確切,然而大宗病例的臨床報道相對較少。本文比較了應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和傳統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7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32~72歲,平均年齡(50.6±0.8)歲;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7±0.6)年。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30~73歲,平均年齡(50.7±0.8)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6±0.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2]中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且經病史詢問、臨床查體以及影像學檢查等確診;②患者具有外科手術指征,如保守治療無效、疼痛劇烈、馬尾神經受壓等;③患者對治療方案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依從性良好,且臨床資料完善。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間盤發育畸形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腫瘤等疾病者;③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手術方法進行治療。術中取俯臥體位,進行硬膜外麻醉,生效后沿患者后正中作手術切口,長度控制在5 cm左右,切開皮下組織,使深筋膜充分顯露,繼續沿患者椎板和棘突側緣對骶棘肌進行剝離,使關節突和該處上下椎板顯露,之后對椎板開窗進行咬除,摘除硬膜外黃韌帶,使硬脊膜囊與局部神經根充分顯露。患者硬脊膜與該處神經根需要向內側進行牽拉,使椎間盤組織充分顯露,利用手術尖刀切開纖維環和局部后縱韌帶,充分摘除椎間盤當中的變性髓核組織,對神經根管等進行探查,使神經根充分松解。徹底止血,反復沖洗術區,放置引流管,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
觀察組采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治療。術中取側臥體位,使腰背部能夠充分顯露,同時腹部保持空懸狀態;患者髖膝關節維持屈曲狀態,C臂X線機輔助下明確手術的具體節段以及穿刺點,克氏針標記并在透視輔助下對患者關節突背側緣進行標記。之后在正位透視下將穿刺針尖位于患者椎弓根中點,調整側臥位并在透視輔助下進針,18G穿刺針在麻醉生效后通過X線的輔助完成緩慢進針,針尖抵達患者小關節突,再以22G穿刺針通過18G穿刺針用力進入患者椎間盤內,注入混合對比劑,完成椎間盤造影,穿刺針緩慢退出。繼續置入導絲,并于X線的輔助下明確導絲越過患者關節突,順導絲繼續將先前的18G穿刺針緩慢退出,再以手術刀在該穿刺點處作小切口,長度約10 mm,沿導絲放入套管至患者硬膜外間隙,放置椎間孔鏡,并在鏡下觀察纖維環以及髓核組織情況。在導絲輔助下放置擴張套管和相應的軟組織擴張器,用生理鹽水與慶大霉素混合液充分沖洗,再以髓核鉗充分摘除髓核組織,同時纖維環裂隙當中的炎癥組織可通過雙極電凝進行射頻熱凝。充分止血后,神經根活動度恢復良好以及硬膜囊搏動恢復正常即表明手術成功,對切口進行縫合以及加壓包扎。兩組患者均在術后提供營養支持以及抗感染等相關治療,并于術后適時給予腰背肌功能鍛煉指導。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手術前和手術后1個月利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以及ODI(功能障礙指數)量表對其疼痛癥狀和功能障礙情況進行評估,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疼痛度和功能障礙情況越嚴重。參照Macnab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手術療效進行評估,均于術后3個月末隨訪時進行,分為優、良、可、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VAS、ODI量表評分比較
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VAS、ODI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ODI量表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對照組術后1個月比較,①P<0.05。
2.2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效果優良率為94.59%,高于對照組的81.08%,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優良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3 討論
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由側后方作為手術入路,并在患者椎間孔區域妥善置入管道,進而對髓核組織進行摘除,該操作可對神經根充分減壓,利用雙極射頻消融進行充分止血,有效避免手術后出現神經根組織的嚴重瘢痕化,同時借助椎間盤消融術有利于緩解術后的腰痛癥狀[2-4]。與傳統的手術方案相比,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的應用還具有下述優勢:首先,在治療后患者的疼痛等癥狀可獲得更為顯著的改善,并且功能恢復狀況良好,多數患者可在術后24 h下床活動,更有利于促進患者腰椎功能的恢復,并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5]。其次,該手術的創傷性明顯較低,在手術中對于手術入路進行優化,術中失血量明顯減少,同時借助套管擴張軟組織,無須大面積切開,也無須對韌帶以及肌肉等進行大范圍剝離,可有效降低對神經和椎管產生的干擾,所以該手術的安全性較高。最后,該手術的應用可避免術后出現神經根炎性反應和術后的術區粘連等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療效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在術后1個月經評估疼痛度評分以及功能障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與傳統手術方法相比,應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更有利于提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進行治療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疼痛癥狀,恢復腰椎功能。
【參考文獻】
[1] 張希飛.對比分析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傳統手術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J].健康大視野,2020,15(6):112-113.
[2] 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脊柱外科學組,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康復學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療指南[J].中華骨科雜志,2020,40(8):477-487.
[3] 劉大輝.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5):2737-2739.
[4] 張艷勇.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青少年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改善及JOA評分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19,28(6):608-610.
[5] 張玉民.側后路椎間孔鏡下椎間盤髓核摘除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6):2130,2155.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側路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傳統手術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