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語文。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學語文論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大學語文論文篇一
在學習語文中學做人
摘要:新時代條件下語文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地。
關(guān)鍵詞:語文教育;感恩教育;善良教育;提升人生境界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4-0086-01
在一次語文研討會上,一位語文教師提了這么一個問題,語文教什么?同事們眾說紛紜,見解不一。一個老師肯定的說:“語文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后來我反復思想這個問題,難道語文就是教學生學會聽說讀寫嗎?這就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嗎?不,不是,我認為新時代條件下語文教育的課程目標是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學會做人。聽說讀寫是工具學會做人是目標。
在這里我想談自己一點淺顯的看法。
1.語文教育滲透著感恩教育
每個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世上,都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那是一份深入血脈,不求回報的愛;那是一份無私,犧牲舍己的愛。但是,現(xiàn)今的學生有多少人能理解父母的深愛,又有多少人能用自己的行動來回報父母。與之相反的是癡迷于網(wǎng)絡中不思進取的孩子,違法犯罪的青少年越來越多,讓父母傷心、失望、流淚,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道德因素,在課堂中不失時機的滲透感恩教育。
例如,在學習《合歡樹》時,作者史鐵生用充滿深情的筆觸,懷念母親為他所做的一切,當他生病時,母親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給他買藥,讓他吃,讓他喝或者是洗、敷、熏、灸。當母親用熏的方法為他治療時,不小心把他燙傷。為此,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他……當教到此處時,我都會動情的給學生范讀,然后問他們:"你們愿意這樣不分晝夜的守著一個病人嗎?你們愿意為一個人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錢嗎?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們輕輕的搖頭。而后我又問,你的父母做過那些事最讓你感動?一位學生哽咽的說,他的父親為供他上學,到建筑工程隊干活,風吹日曬,容貌蒼老,有好多人把他的父親當成他爺爺。有的學生說,一次放學后,他走到村口,發(fā)現(xiàn)他的父親一直在路邊等他,頓時他的淚水盈眶。還有的學生說,一次她生病了,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她,讓她很感動……學生在課堂中體會著厚重如山的親情。
在語文課本中,有好幾篇親情教育的文章:如:《我的母親》等,我認為教師應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關(guān)注親情,感恩父母。因為一個懂得感恩父母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才會更加的努力,會用愛回報愛她的人,會用責任回報社會。
2.語文教育中有善良教育
善良是做人應該具有的品質(zhì)。善良是憐憫,是樂于助人,是誠信……可是在當今的時代,人們被金錢、權(quán)勢迷花了眼睛,丟棄了善良,我們的社會也由此顯得不太和諧,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欺詐、猜疑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所以,教室有責任教導學生保持善良的本性。
在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中,賣獎券的老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卻仍保持著善良的本性,用他油膩的雙手傳遞著溫情,我教導學生無論在那種環(huán)境當中,不可丟失善良,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用愛心的舉動,灌溉他人的心田。
在王蒙寫的《善良》一文中,學生得知善良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快樂,一種自信。
是啊,善良是人性中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人性中最為樸素的美,有了善良,我們的社會才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像雷鋒、郭明義那樣的好人,作為老師,我們只有把善良的種子播在學生的心中,才能讓學生在將來的行動中開出崇高的品德之花。如果我們做到人人心存善良,那么這個世界就一定會更美好
3.語文教育能提升人生的境界
人從哪里來,要到那里去。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哲學范疇的問題,語文教育中也包含著這樣的人生哲學的教育,例如:馮友蘭先生所寫的《人生的境界》,我認為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引導學生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有價值的人生觀。在學習《人生的境界》時,學生通過閱讀老師的講解,初步明白了四種人生境界的區(qū)別!自然境界中的人,渾渾噩噩的混日子,他們“少知寡欲”,“不著不察”,是人不應有的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或為名或為利,本質(zhì)都是為己。只有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我又給學生講達到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的人的事例。如:柴裕財,一個平凡的老百姓,看見有人落水奮勇相救。救活的這位老人卻無依無靠、無法生活,他毫不猶豫的收養(yǎng)了這位孤寡老人,認她做娘,孝養(yǎng)著她。后來又遇見一個女嬰被遺棄,心生憐憫,又把嬰兒抱回家收為女兒,為了娘和女兒,這兩個與他生命本毫無干系的人,他心甘情愿的早出晚歸的擺攤、收破爛,什么都苦活累活他都干過。
又如:德蘭修女,她原可以在修道院過著平靜安逸的日子,偶然的一次機會,讓她看到大街上躺著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病入膏肓,無人救助的乞丐,她毅然決然的離開修道院,去社會上做救治工作。她去麻風病院,去瘟疫流行的地方…….她的人生格言是:將你的愛給饑餓的人,給赤身露體的人,給無家可歸的人,給麻風病人,給酗酒的人,給躺在街上的乞丐。
學生通過學習這課,對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產(chǎn)生敬仰之情愛慕之心。我想在他們以后人生的道路上,這些榜樣會讓他們理解人性中的真善美,會像燈塔一樣指引著他們?nèi)松牡缆罚屗麄冊谌松拿C4蠛V胁恢劣诿允Х较颉?/p>
今天,在商品大潮的席卷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日漸消亡,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變化,流行一切向錢看的觀念,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生活在改善,道德在滑坡。在這樣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深受其害,青少年犯罪率日漸上升。為了讓我們的社會更加美好,教師有責任在課堂中重抓德育,因為學校不僅是學習書本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yǎng)育的圣地。我在這里呼喚廣大的語文教師要充分展示語文教學中的道德因素,積極關(guān)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表現(xiàn)和道德發(fā)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讓學生伴隨著知識的獲得,也學得怎樣做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大學語文論文篇二
語文學習來不得“快餐”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快餐文化已經(jīng)演變成為一種時尚,沖擊傳統(tǒng)文化。可是在語文教學中,如果一味追求快餐文化,講求語文學習一蹴而就,那對青少年而言,就會貽害無窮。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 快餐文化 古文學習
如今社會的節(jié)奏加快,隨著網(wǎng)絡的進一步發(fā)展,快餐文化進入了瘋狂的時代,這慢慢演變成為一種時尚,沖擊傳統(tǒng)文化。在教學過程中,也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要求講講快速記憶法,快速作文法等等。
無須掩蓋,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在的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沒有心思去看那些名著之類的大部頭的書了,他們認為,欣賞電視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代替了閱讀原著;大部頭的中外名著,變成了縮寫本;二十四史有現(xiàn)成的譯本;學習古詩詞,只需熟讀其中的“名句”即可……事實也確實如此,一本磚頭厚的大部頭在短短數(shù)小時內(nèi)就能掌握其“精華”;一段幾百年的歷史,像壓縮餅干,被濃縮在音畫兼?zhèn)涞挠耙晞≈小?/p>
那么,在語文學習中,是否也可以借“文化”之快餐來促成“學習”的快餐化呢?
筆者認為,如果說“文化快餐”對百姓來說是樂趣和享受,也是一種最直接最普及的教育方式的話,是否我們也應該了解,這種東西吃得多了,也會造成營養(yǎng)不良的。若對青少年學生而言,講求語文學習一蹴而就,就更是貽害無窮了。首先從古文學習談起。
選入中學的古典文章,都是經(jīng)典詩文,除了所承載的豐富的文化信息,更多的是語言本身對人的思維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有人說,凡學道者,必讀《老子》;學儒者,必讀《論語》。其用意就在于溯其本源,學習得其學術(shù)精神精華。古文中太多像“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樣的語句,如此充滿生命力的領(lǐng)悟,我們又如何能夠放棄?我們又如何舍得放棄?我們希望重新地獲取它,或者更進一步地掌握它、擁有它。這一切如何做到?學習古文。
而現(xiàn)代的人,欲知中國精神為何,中國文化為何,則亦必親觀史書與經(jīng)典典籍。而要如此做,首先要的就是會古文。會看古文,會用古文,才能知道用古文記錄的藏著華夏思想力量的典籍的秘密與力量。也才能養(yǎng)成浩大的精神力量,才能以更高的層次面對這個世界。雖然人們可以借著把古文翻譯為白話文,但那好比聽爸爸講爺爺?shù)墓适拢吘共蝗缰苯勇牋敔斨v來得真切。如果不能獲得第一手資料,其體會必然存在得失。所以,學習古文是第一道門檻。
現(xiàn)在好多學生對古詩文有一種錯誤認識,就是認為只要學習一些實用的現(xiàn)代科學知識就可以了,犯不著花大力氣去鉆研故紙堆,因為那里能立即學以致用的東西實在是不多,對當代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性不大。其實,學習古詩文本身,就是個在大腦里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詩文的理解需要調(diào)動孩子頭腦中的記憶倉庫,為他所有的生活積累進行補充和組合,以形成新的意想。這個過程,是美感的產(chǎn)生過程,也是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況且,知識首先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精美的語言形式本身就是最科學最規(guī)范的思維方式,能夠通過主動的學習來鍛煉自己對語言的精確把握,是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說了這么多,還是那樣一句:古文學習很重要,雖然慢、難,但我們在學校里如果不在老師的強迫下或自己強迫自己學古文,背古文,我們舊學的底子是無從說起的,勉強用現(xiàn)代漢語作得幾篇文章,也似乎是“墻上蘆葦”“空中樓閣”。古人讀古文的經(jīng)驗里有一條甚是難得,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我們今天不鼓勵書呆子的讀法,但語文學習失掉“慢火”“長工”,也與我們的學習初衷背道而馳了。
其次,學生對待寫作上,也表現(xiàn)出“急功近利”的特點。一心在考試中達到寫作制高點,卻忽視了寫作之前的廣泛閱讀。那么,閱讀與寫作是什么關(guān)系呢?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guān)系。”“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nèi),一個是出,從內(nèi)到外。”閱讀和寫作有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閱讀與寫作可以說是“一體兩面”,也就是說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離開了哪一面,語文教學都會傾斜和失衡,都會成為“瘸子”,也可以說,閱讀與寫作是“一體兩翼”,是飛鳥的兩個翅膀,因此,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應該互相滲透互補,相得益彰。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和借鑒,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chuàng)造。沒有閱讀修養(yǎng)的寫作,就像井底之蛙,視野狹窄。沒有寫作欲望的閱讀,人的潛在創(chuàng)造能力就會受到抑制。閱讀與寫作,分則兩傷,合則共榮,所以我們在語文學習中,應該把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從而迅速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zhì)和能力,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閱讀是主體由外而內(nèi)的吸收和重構(gòu),寫作是主體由內(nèi)而外的傾吐和表現(xiàn)。
語言技能的提高離不開語言輸入和知識積累,而閱讀正是學生獲得語言輸入的主要途徑,離開了閱讀的寫作只能是無源之水。相信“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誰也不陌生。它展示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一個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關(guān)系問題。“破”有兩層含義:一是要達到一定的量;二是對閱讀的材料要通透。目前的閱讀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只是滿足于對所閱讀材料的理解而已,其閱讀的終極目標就是理解,很少有學生能夠主動、有意識地從閱讀中汲取可用于寫作的營養(yǎng)。其結(jié)果是閱讀與寫作脫節(jié),學生不能從閱讀中受益而提高寫作能力。因此,英語教師應注重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向著:閱讀――理解――欣賞――借鑒,這樣一個科學閱讀的過程發(fā)展。例如,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表達思想的方法以及遣詞造句的技巧。另外,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養(yǎng)成記筆記的習慣,把遇到的好詞、好的表達方式以及句型等記下來,時常翻看,就可以把短期記憶轉(zhuǎn)化為長期記憶,寫作時就能自然用上,從而達到汲取閱讀中的精華來豐富自己的寫作能力的目的。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深潛”。可以填飽肚子卻不能給人以營養(yǎng)和力量的“快餐學習”,不利于語文學習,更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要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務必厚積薄發(fā)才行。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