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只是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來使用的 ,它不是指代語言文字 ,不是交際工具,它是代表著一種文化。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大一語文論文范文,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大一語文論文范文篇一
淺談語文綜合性學習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及科學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對教材的安排要求“有開放性和彈性”,除了給地方、學校和教師留有開發的選擇的空間,也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上所述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關鍵詞:淺談;語文綜合;學習
正是基于以上的總體要求,我認為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如何真正地實現對我們課本中關于“綜合性學習”這一環節的開發和利用,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都有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
在我們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總體存在情況是重課本教學,輕課外活動,重教師分析,輕學生實踐,重學生書面作業,輕學生口語訓練,而新課標中正是針對諸如此類弊端,而設置了語文“綜合學習”這一環節,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呢?我想就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談幾點淺略的看法:
一、教師首先要對“綜合性學習”有足夠正確的認識
綜合性學習,作為新課改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部分,單獨地列出來是有其實踐意義的,我們每個單元的語文教學都有關于“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專欄,用編者的話說那就是“一次次綜合性學習,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險,讓你流連忘返”所以綜合性學習也是語文旅行中一次探險活動,假如我們教師忽略其在活動中作為精神探險的教育意義,也就是一種失責,也就是讓學生失去了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整體發展聽、說、讀、寫能力,溝通語文課程與其它課程,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機會。同時綜合性學習也是眾強調學生的合作精神,注意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的目的出發來進行設計的。它提倡的是跨領域學習,及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學習。
二、教師注重并指導學生對課外次源的收集及開發
這里包括兩面個主面,第一是教師自身對課外資源的收集與開發。第二是學生自己利用自己與生活接觸的機會對課外課程資源的收集和開發。
語文的課程資源是十分豐富的,除了課內資源,諸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等到外,還有許多可利用職權的課外資源,諸如: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及其他學科中撒落的點點滴滴,各種知識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綜合性學習中的珍珠、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及學生都要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記載,學會思考,用語文的眼光去審視、去整理。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社會交往中,社會活動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能成為我們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題材或話題,國這我們始終外于人生的旅途中,而語文學習本身除了指導學生領略一代偉人毛澤東高瞻遠矚的氣執和雄才大略之外,同時我們可以欣賞冀冬天的美麗。如,當我們學生歟鄰居交流時,我們也可以指導學生去揣摩周圍人神態、動作、語言、生活習慣,以此增強自己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他們與我們名家筆下的某些人物的關系,也就是既要學會把語文與生活聯系,又要學會從生活中窺視語文。
三、重視實踐活動的開展,實踐是把課本知識轉化自己的知識的有效途徑
通過實踐可以讓我們的學習既獲取切實的感性知識,又可以讓學生系統地檢驗課本知識的真實性,讓學生能把抽象的、主觀的東西轉化為形象的、客觀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身心各方面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所以我們語文學習也同樣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地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上所述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當然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開展,并不是我簡單的走出課堂,搞一次秋游、春游或參加集體活動之類的實踐。我們每們語文教師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結合當前階段語文學科教學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有措施的實踐活動。比如,我們在組織學生學習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話說千古風流人物”這一綜合學習課題是,因為它有三項活動可供選擇,分別是“――風流人物誰與爭鋒”要求列舉十位心中的偶像并配一二百字的簡介;二是“豐功偉績到外傳揚”要求選一兩位喜愛敬佩的歷史人物,講友誼賽其事跡,總結其品質;三是“豪情滿懷吟育華東地區章”,要每人選自己喜歡的詩文,并力求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讀,從中感受風流人物的情懷。從三項活動看,都偏重于讓學生從歷史資料古文典籍中去尋找“風流人物”,通常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從歷史教材、歷史故事中去尋找,致電圖書館去檢索,或是網上輸入相關的關鍵詞諸如“歷史英雄或英雄故事”等去檢索一下,可能不需要太大影響的人物的效果。其實就目前中學生知識儲備來說,有的學生不查任何資料可能也能完成這項工作,但其實際意義不是很好或者可以說學生的熱情不是很大,因此我決定另辟蹊徑,而是從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出發,把調查對象略加修改,要求學生去調節器查打聽我們地方上相關傳承下來的“風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詩文”,并且指出學生從以下幾方面途徑去探險索、搜集或發現。一是根據地名特點去尋訪、探險究;二是要據地方文化檔案館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訪地方文化專家或老人,打聽有關傳說或記載。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結果取徒刑了許多令人感到意外的收獲。
四、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和創造力
綜合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參與進來,因此為了提高其積極性,作為組織者,我必須學會對學生進行評價,不論是從定性評價還是定量評價,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讓其價值在活動家中徒刑到充分的體現,首先教師必須能客觀地描述每位學生,尤其是能力差的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及其表現,突出他們參與性與進步性。多加鼓勵,并從鑫方面加以引導,其次,介導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及幫助,讓他們以各自的愛好和興趣、地域等不同方式組成小級,也是十分有利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第三,存同求異,鼓勵創新,從學生的學習經歷知識結構來看,大多數學生是相似的,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涉及的內容是相似的,但是作為我們教師來說,發現相似之中的差異并進行恰當的評價,促進他們思維的求異,以此業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綜合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質和科學創新思想的一個環節,確實值得我們每位語文教師重視,它是把課內與課外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愿我們每位同仁做一個有心人把培養學生的探究創瓣意識,提高學生裝的語文素質,作為語文教師應盡的天職承擔起來。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語文》教科書(七―九年級人教版)
[3]《從理解到行動-通識卷》
大一語文論文范文篇二
走進語文綜合性學習
摘 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成功的催化劑。如何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注重課程導入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課堂教學藝術,善于設問,讓學生勤思考多練習。此外,還要注重師生感情的培養,讓學生選擇認可你并因此喜歡上語文課。總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自身的語文學習和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 興趣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一次課下,學生跑來問筆者:“老師,你說學習語文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說話,寫文章!”
是啊,簡單說,語文的作用就在這里,每位語文老師都力爭讓自己的學生練就一張鐵嘴、一筆好字、一手好文章、一肚子好詩文……
可是,課堂上,面對枯燥乏味的知識點,學生很難產生興趣。有時,面對教師的提問,很多同學幾乎異口同聲回答的是懶洋洋的一句:“是――”。作為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氣力才備好的一課,而在課堂上同學們竟然用這種語氣和神態對待,肯定是比較苦悶和焦慮。
看過一個小故事,其中有一句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確實,辦法很多,而困難只有一個。可是,好辦法在哪里呢?
偶然一次閱讀,魏書生老師的一句話使筆者茅塞頓開。他說,“我們做教師的要多改變自己,少埋怨學生。”是呀,為什么不改變自己,而要去埋怨學生呢?
于是,筆者改變了教學策略,課上、課下注意去關心學生,觀察學生。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學生的一些共性:他們懶得上正規的語文課,而喜歡理化實驗課;他們很少在語文課上表現,卻很愛看故事書;他們只喜歡讀語文書,卻不愛上語文課。筆者不禁眼前豁然一亮:理化的實驗他們喜歡,語文課實踐難道不會讓他們喜歡嗎?于是,筆者把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語文興趣的目光鎖定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上。
語文課程重在實踐,而非“言說”,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不是在課堂“言說”過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學生充分的“踐行”過程中形成的。在世界讀書日那天,筆者在班里也展開了一次《好讀書,讀好書》的讀書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
并及時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寫一篇關于“讀書課”的日記,讓他們用自己的筆隨時寫下“眼所見”、“耳所聞”。這次日記學生們寫得非常成功,突破了以往的“半篇”現象,有話可說,觀點鮮明。班里公認的寫作“困難戶”琦琦說:“沒曾想我也能寫那么長的日記了。”
七年級下“成長的煩惱”這節實踐課,同學們都當上了小記者。教師提醒他們,采訪不同身份的人,要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同時,也要記下對方的語言和動作,展示課上,學生們都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展示了自己的采訪作品,并且還談了這一次采訪的感受。一向寡言少語的新新說:“采訪可真不容易,還真得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我去采訪鄰居王奶奶,當時她正在園子里鋤草,我一本正經的走到她跟前說:‘王女士,我采訪一下您,您老人家最大的煩惱是什么?’王奶奶白了我一眼說:‘什么銀飾鋁飾的,有話直說,別跟我轉。’弄得我非常不好意思。”誰能說這不是一次成功的語文之旅呢?他們會說了,也會做了,而這些正是語文學習的終級目標!
也許這種課程讓學生得到的大多是隱性的,不像知識性課程那樣能有顯著的收獲,但常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 驚喜,會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嘆。巴金的散文《日》、《月》這節展示課上,云云對《月》的朗讀堪稱是“美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讀的人低回誦詠,聽的人欲歌欲泣,這就是長期背誦優秀詩文,精彩語段帶來的好處――爛熟于心,內化為己,方可形成較強的語言感染力。
通過多次的語文綜合課的訓練,筆者班中的作文質量和三分鐘演講的效果,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作文時,懂得如何運用環境烘托人物的心情,知道了寫人物時要用細節描寫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如芳芳同學在《黑夜中的光明》一文中寫到的“那是一個漫長的夜,外面的風無情的呼嘯著,顯示它的威猛”。這里的“漫長”寫出她焦急等待天明的心情,而“無情”、“呼嘯”、“威猛”則又寫出了天冷風大的惡劣情景。
那時文中的主人公正肚子疼,宿舍樓里又沒有廁所,又是冬天的深夜,想出去,可是樓門又鎖著,此時的心情可想而知。沒辦法只能去找舍務教師。這時她又運用了細節描寫來突出老師的溫柔與慈愛,文中寫到:“老師慌忙起來,也沒多加幾件衣服,穿著夏天的拖鞋就跑了出來……看我不動,就拉著我的手說:‘走啊,看什么呢?’”她觀察得很仔細,用“慌忙”“沒多加衣服”“穿著夏天的拖鞋”來表現老師因“我”而緊張的狀態,用“拉”“走”“看”等動作詞語來體現老師的和藹可親。由此可見,在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語言豐富了,文章也就精彩了許多。
三分鐘演講進步得更快,以往走上講臺是扭捏、張口結舌、語無倫次,現在已是落落大方,自然談吐。筆者班中的雯雯同學,上課從不愛舉手發言,平時與老師或男同學說話,就會滿臉通紅。通過口語交際活動的鍛煉,現在不僅能夠坦然地與所有同學和老師交流,臺前的三分鐘演講也講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語文實踐課,把課堂真正還給了孩子們,而放飛他們夢想的主途徑也就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過程。我們現在有著這樣的信條:“給孩子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相信這些做法會觸動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在快樂中享受知識,茁壯成長。
放飛夢想的時機已趨成熟,相信不久的將來,綜合性學習的舞臺會更加寬廣,學生會打開語言的匣子,不拘一格地獨抒性靈。放開手吧!讓學生在自由“搏擊風浪”的過程中享受語文帶來的無窮魅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