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寫作的目的就是要表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以下是權威期刊網小編搜集整理的論文寫作選題原則總結,供大家閱讀參考。
一、有用性原則
在學術市場中,只有富含一定價值的學術產品,才能在市場中存活下去,學術產品如同其他類型的產品一樣,它要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滿足人們的社會功用,即它必須有用。具體而言,學術作品要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為改變世界做知識基礎。
論文發表固然有畢業、職稱等方面的直接考慮,但是絕不能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否則,即便最后論文勉強發表,也不會有理想的學術反響。
選題之前,你可以問一問自己:會不會至少有一個讀者因為我的研究而受益?
大家可能都讀過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這本書是費老的博士論文和成名作。在今天看來這本書非常簡單,為什么它當年會引起那么大的學術轟動?那是因為當年英文世界的讀者對于中國農村的實際狀況所知甚少,這本書描述了中國農村的基本狀況,對于海外學者了解和研究中國農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知識。
這種不可替代性或者較低的替代性就是學術產品的“賣點”(sell point),這和蘋果手機受果粉追捧、小米手機被發燒友熱衷并無二致。
二、公共性原則
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中,告誡后來者:學術研究一定要區分個人困擾與公共議題。學術的生命力在于其公共性。學術,公器也。用張載的話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一個男生向心儀的女生告白,失敗了。假如你寫一篇文章來解釋告白何以失敗,盡管可以寫得非常出彩,但是它最多也就是解決了男生的個人困擾,假如你寫一篇文章來回答男女婚姻市場為什么結構失衡,那么,它就是一片解決公共困擾的文章了。兩相比較,其學術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話說項羽小時候不愛學習,學書不成,學劍亦不成。眼看著項羽文不成、武不就,項梁大怒。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教授項羽兵法。如果說,解決私人困擾是“一人敵”,那么,解決公共困擾則是“萬人敵”。研究選題最好是眾人關注之事,選題越受眾人關注,回答得好,則越是能夠造福社會。
如何將選題做得更有公共性?可以借鑒涂爾干的經典著作《自殺論》,它的研究對象不是一個一個的自殺,而是自殺率,研究不同群體、國家的自殺率及其社會變化,進而探究人與社會的關系。自殺可能是個人問題,但是自殺率卻一定是公共問題。
三、經驗性原則
盡管選題必須具備公共性,但與此同時,這個選題也必須具備經驗性。研究者應該選擇那些具有個體獨特生命體驗和領悟的題目,只有具備個體經驗的支撐,研究才能做得新穎、深入并有價值,研究也才能夠有持久的內在動力。
很多研究者試圖選擇一個宏大、時興的主題——客觀說,這些選題更容易發表,但是研究者在選擇它們之前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自己是否有相應的經驗支撐?如果沒有,是否可以通過調研等方式加以補充完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缺乏經驗支撐的選題,不論大小,都易走空,最后做出來的成果也難深入、新穎,甚至連自己都不能說服。
選題者不妨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選擇那些與自身經驗血脈相連的主題。這樣,你的研究才會更有血有肉有個性,也才能做得更深、走得更遠。本微的開設了系列專欄《博士論文背后的故事》,其中,很多博士都分享了如何將選題與自身的個體經驗相結合。有興趣的讀者,回復“指引”二字,即可查看相關文章目錄。
四、傳承性原則
學術研究不是從頭來過,而是基于前人研究的再積累,今天的學術研究一般都有自身的學科視角,這包含了特定的研究傳統和研究脈絡,它們是將研究深化的前提條件,研究選題的傳承性就是指必須在某種程度上繼承這些積累性成果,一方面是理論的傳承,另一方面是方法的傳承。
有些研究生選題喜歡天馬行空,結果往往被導師或其他老師痛批一頓。這是因為,每個學科都有自己關注的研究視野、遵循的研究范式等傳承內容。如果你想要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答辯導師組肯定會問:作為一個社會學博士,你關注的社會學問題是什么?
經濟問題可以納入社會學研究,但是必須具有社會學視角。比如人壽保險這是一個市場營銷或管理學會關注的議題,但是香港大學陳純菁(Chan,Cheris Shun-ching)老師的博士論文,卻從中問出了一個社會學問題:中國是忌諱死亡的,為死亡做準備也有一套既定的文化安排,面對著死亡禁忌等強有力的文化抵制,為何中國大陸的人壽保險市場卻日益蓬勃發展?陳純菁的研究發現,平安保險并未試圖啟蒙消費者或者幫助他們破除死亡禁忌,而是創造性地將人壽保險的定義修改為投資產品,對于其風險防控與管理功能則輕描淡寫。人壽保險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源于本土企業成功避開了文化障礙,并且有效地整合了當地的文化圖式。通過扎實的民族志調查,陳純菁勾勒出文化與經濟的動態關系。
如果英文看著吃力,建議讀者先行閱讀:姚澤麟,《經濟行動中的文化機制——解讀陳純菁的《營銷死亡:文化與中國人壽保險市場的形成》,《社會發展研究》2015年第2期。
五、創新性原則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不竭動力,研究選題亦需要創新。文章如何創新,我在本系列第4講已經談過,這里簡單說一下選題的創新性。
理論上說,任何選題都有創新的可能性,因此,從哪一個角度切入選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選題的創新與傳承是相輔相成的,選題的創新往往建立在傳承的基礎之上,很多優秀的選題往往是“舊瓶裝新酒”,或者是“新瓶裝舊酒”。“舊”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有時候,舊的仍然有人在用,就說明它仍有其學術價值。
禮物研究是一個人類學的經典議題,從莫斯、馬林諾夫斯基,到閻云翔、楊美惠,人類學對于禮物的探討絡繹不斷,中山大學余成普副教授的博士論文繼承了禮物研究傳統,通過禮物視角,來審視血液捐贈問題,將之稱為生命的禮物。
六、現實性原則
好的研究選題,往往能夠關照現實。盡管選題要學會務虛,即必須從現實問題中抽象出來,進入到理論層面,但是任何學術選題都必須根植社會現實,能夠最終對于現實社會具有有效啟發,甚至能夠促動社會行動,催生社會政策。
1944年,日本敗局已定,美國亦急于制定戰后對日政策,但是他們發現,決策者根本不了解日本。于是,委托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做一個關于日本的“橫向研究”,這項研究的成果就是日后聞名于世的《菊與刀》。
兩耳不聞窗外事,那是死讀書,社會科學的最終目的在于認識社會、改變社會。好的研究選題都能夠對現實有重大關照。即使有些研究表面看上去離現實有些遠,比如古代史研究,但是,它們最終也都是服務現實的。
七、前瞻性原則
研究是滯后的,也是超前的。由于研究過程往往比較漫長,學術傳播亦難一蹴而就,因此,選題最好對其研究前景進行預判,選擇那些將來有可能成為主流、前沿的選題。陸學藝先生對此有一個生動的比喻:選題就像公雞打鳴,先叫的那一個最能獲得關注。因此,選題者要有一定程度的學術前瞻力。
研究選題最好不要扎堆熱點,拾人牙慧。比如,如果現在再以嵌入性、社會資本來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基本上已經很難推陳出新了。選題者應該立足學術前沿,極目遠舒,判斷并選擇一個將來更有可能受人關注的選題。
學術前瞻力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讀書、思考、交流。作為新人,最好的辦法有三條:多讀書、多開會、多請教。讀書是基礎,開會可以讓你接觸到學術的最前沿,向前輩私下請教可以對癥下藥地深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