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以數字活化為時代背景,運用VR、App、和數字動畫和數字紀錄片等多種數字技術實現了北魏平城墓葬出行壁畫的數字化繼承與傳播。使北魏平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走向智慧型與“活態”化。讓廣大受眾更加直觀、切身地領悟到北魏平城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信息和文化內涵,在數字環境中形成了系統的歷史傳承鏈。
關鍵詞 北魏;墓葬壁畫;數字活化;傳承
《中國美術研究》由文化部主管下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教育部主管下的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聯合創辦。作為美術學研究的專業科研單位所主編的專業學術研究系列。
北魏是各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時代?;诋敃r各民族互相融合的基本情況創作的北魏平城時代墓葬壁畫中中原漢文化、鮮卑民族文化、佛教文化等元素有機地融合成一個整體,體現出強烈的北魏時代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為了更好地保護、修復、藝術化復原及展示民族文化遺產,讓群眾能夠直觀的、自主的、便捷的欣賞文明成果,對歷史文化數字化活化的探索與應用,成為了當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上具有極大作用,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勢在必行。
本文以大同博物館的壁畫為主,結合文獻資料和出土陶俑推測結論,將各個模塊整合起來,運用多種數字化形式以破多羅氏為原型確認出北魏貴胄出行儀仗隊列并合理演繹,最后將其展現。
1 北魏平城時代墓葬出行壁畫元素分析
至今發掘的北魏墓葬中,發現出行儀仗圖像的僅有兩座,分別是山西大同沙嶺村北魏太延元年壁畫墓和大同智家堡北魏彩繪棺板墓。平城時代的其他墓葬也出現過出行儀仗中的部分元素,如隨葬俑中的男女伎樂俑和百戲雜技俑、輕騎兵侍從俑、牛拉車俑。
南北朝朝代更迭頻繁,所以北魏平城時期的出行儀仗沒有全面、系統的文獻研究資料。有的學者研究北魏的壁畫墓時提到了出行儀仗圖像,如:曹麗娟在《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研究》中對沙嶺墓室北壁畫面做了簡單描述,并探討了民族融合的影響[1]。有的學者從魏晉南北朝整個時期為切入點研究了出行儀仗的變化與特點,如:王霄凡在《南北朝出行儀仗圖像研究》中介紹了北魏時期特有的鹵簿形制和車輿制度。有的學者就出行儀仗中的某個方面進行了研究[2],如:張志忠在《大同北魏宋紹祖墓陶車模型淺議》中指出了幾種出土車型的名稱結構地位[3];白曙璋在《北魏樂舞百戲形象研究》中探討了壁畫中樂舞百戲形象所體現的價值意義[4],揚之水在《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鹵簿圖若干儀仗考》中對鹵簿中持幡執節侍從的手執儀仗做了詳細的描繪介紹[5]。
繪制于大同市博物館大廳的壁畫《北魏貴胄出行圖》表現了北魏貴胄出行的宏大場面,壁畫中的出行儀仗隊伍可以分為前中后三段,前段為頭戴雞冠帽的前導騎兵和吹長號角的騎兵;后段為身著鎧甲、裝備完善的護衛騎兵;中段的中間部分依次為持幡執節步兵和樂舞百戲的鼓樂隊、伎樂隊、緣幢表演隊,左右兩列為頭戴紅色風帽,身穿紅色風衣的執矟步兵,然后是近衛侍從和騎兵護送下的前導、傳乘、墓主車駕。
2 北魏平城時代墓葬出行壁畫數字活化策略
筆者決定以大同市博物館的壁畫為主,結合文獻資料和出土陶俑推測結論,將各個模塊整合起來,以破多羅氏為原型確認出北魏貴胄出行儀仗隊列,并合理對北魏平城時代墓葬出行壁畫敘事形式重構與活態性演繹的數字活化重構實踐,對北魏平城文化的傳承有著顯著的意義。
由于本文北魏貴胄出行動畫需要兼具形象直觀性和歷史嚴謹性,設計了具體儀仗車駕介紹和出行大場景瀏覽相結合的方法來變現。根據整理好的文獻資料,結合畫面的展現方式編寫文案,從前到后介紹體現一定的邏輯性。重在表達出北魏時期出行隊列結構的特有變化:隊伍組成變得更加龐大,中心車輛從馬車變為了牛車,侍從儀仗成為出行鹵簿的主題。還在隊列中增添了樂舞百戲的場景,這是漢晉時期未曾出現的情況,體現了鮮卑民族的送葬特色。介紹完每部分之后,整體概括了隊列特點,井然有序,氣勢磅礴,然后升華主題,點明出行儀仗隊列是民族融合的產物,體現出北魏時期禮儀文化的兼容多彩[6]。
2.1 劇場式活化
遺產數字化展示強調觀眾是展覽的核心,突出人性化??缑襟w敘事擴展了建構內容無限能力,并將無窮的、離散的模塊構成有意義的、連續的故事擴展到整個世界,拓寬了多平臺敘事的方式;一個故事點的切入是觀眾興趣產生的重要激發元素,而“博物館劇場”交互式展示能有效使觀眾積極參與到多層次的互動交流中,一個好的劇場故事互動展示是可以令觀眾記憶深刻并發揮其長效的[7]。
相對一般電影作品側重記錄實體動作發生的全過程而言,數字動畫是一種在時空雙維度上動態的再創造的綜合視聽藝術,是發生在非現實世界的“可能與不可能”,它可以強化人的心靈,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向[8]。如何將表現的內容進行藝術思維的過濾,將圖形材料化和影像化是筆者在創作過程中一直著重關注的問題,在《在北魏之一位貴胄的出行之范》數字動畫短片的創作過程中從開始策劃到后期制作一直貫穿著圖形化和影像化的創作思維。
根據整理好的資料前期編寫文案時將壁畫中的出行儀仗隊伍分為前中后三段,前段為頭戴雞冠帽的前導騎兵和吹長號角的騎兵;后段為身著鎧甲、裝備完善的護衛騎兵;中段的中間部分依次為持幡執節步兵和樂舞百戲的鼓樂隊、伎樂隊、緣幢表演隊,左右兩列為頭戴紅色風帽,身穿紅色風衣的執矟步兵,然后是近衛侍從和騎兵護送下的前導、傳乘、墓主車駕。依據文案進行具體分鏡劇本時,進一步將各分段多視角分鏡,解說詞和鏡頭相輔相成,互相推進,當解說詞講解到某一分段的某個元素之時,分鏡頭隨之跟進,并通過特寫專場到單獨場景進行多角度展示和解說,通過這種分段式大場景和轉場單場景的敘事手法,不僅向觀者交代清楚整體隊伍的排列結構、規模及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同時還可以把隊伍中的典型元素以感知的形象符號構成的運動幻象傳遞給觀者。使其對北魏墓葬出行壁畫文化遺產有一個總體把握[9]。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基于數字技術的北魏平城時代墓葬出行壁畫活化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