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入了人文學科通識教育課程。無論是本科院校或是高等職業院校,在大的專業學科教學中全面加入人文通識課程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2018年以來開設的全院必修課程《人文學通識》為例,闡述了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中加入人文學通識教育的背景、目的和意義,探討了課程開設三年來的實際效果、教學設計過程、教學方法以及課程建設經驗;分析了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困難和不足之處并對其進行了總結反思。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教育;人文素質;課程建設;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 (2019) 24-0319-02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月刊)創刊于1985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創辦的學報類正式期刊。本刊將一如既往地突出原來的辦刊特色,不斷提高質量,努力為繁榮學術、發展我國文化教育事業做出貢獻。本刊主要刊登政治、哲學、歷史、語言文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化學、地理、人口、計算機等學科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教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讀者對象是高等學校師生、中等學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
1 課程開設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近些年來,大學教育中融人人文通識教育業已成為一種主流趨勢。本質上來講,大學教育的實質本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學生首先成為一個合格的“人”然后成為一個專業領域的“材”,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但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各行各業對于專業技術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使得高等教育在培養人才的方向和具體要求逐漸變得機械化和模式化,過于重視專業技能而忽略了“人”的培養,造成了一些學生在離開校園后由于缺乏作為“人”的基本素養、文化知識和道德情操,不能很好地融入當前這個充滿變化高速發展的社會,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看來,大學教育呼喚“人文精神、人文價值和人文主義”的回歸成為了當下迫在眉睫的任務。
從筆者所供職的高職院校看來,似乎職業教育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強調職業技能與社會需求的本質屬性,顯得并不那么需要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其實不然,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更應當重視學生人文素質修養和人文主義精神的培養,特別是當今全社會提倡“工匠精神”、“匠心中國”的大背景之下,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尤其應該堅持“以人文本、以人為重”。就藝術設計專業而言,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鼻祖、創辦至今已有一百年歷史的德國公立包豪斯學校就曾提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一個合格設計師首先應當是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具有一定文化修養、具有一定審美判斷、能夠正確感知周遭世界并做出合乎邏輯與道德規范回應的人才能被稱為是一個正常的“人”。而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培養的一些學生所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缺乏對于周遭環境與世界的感受力;審美能力和審美判斷缺失;人生理想缺失;文化知識水平低;閱讀寫作能力差;溝通與表達能力嚴重不足;缺少創新意識等。而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特別強調文化修養、審美、創意、理解、溝通和表達的學科,隨著建立創新型社會成為主流大勢的情況下,只擁有熟練技巧而不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單一型”人才必然會遭到淘汰,社會對于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呼聲也愈加高漲。而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何而來?唯有扎根于人類所創造的悠久文明和本民族燦爛多彩的歷史文化,從古往今來的偉大的哲人、藝術家、思想家所創造的宏偉文化寶庫中去尋找創新的靈感,同時密切關注社會發展的進程、關注社會問題、關注人的問題,別無他途。只有在既重視人文知識修養的同時不斷加強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才能使學生逐步擺脫上述問題。因此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加強人文素質修養、培養人文主義精神,使學生明白只有先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能以此為基礎搞好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這已成為了當前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2 課程內容、教學設計與具體實施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自2018年以來增設《人文學通識》課程,總課時量為64學時,單學期學時為32,每周4個學時,分別在第三、第四學期進行授課。課程以人文學科中所涵蓋的文學、美術、音樂、電影、戲劇、哲學與宗教為主要內容,采取單元模塊式的教學方法,重點考察學習古今中外的卓越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電影導演、戲劇家、哲學家和著名宗教人物所創造的杰出藝術成就和智慧思想,系統地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帶領學生增強文化藝術修養、擴大視野,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人文學科知識系統。使學生既可以縱向了解各個人文學科相關專業的歷史發展、表現手法和創作內涵,同時也可以橫向的進行類比,從不同的學科創作方法中吸收營養,增加創新活力,更好地服務于自己的本專業學習。
該課程重點培養學生以下幾點能力:中西方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能力;融會貫通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創意的思維能力;藝術設計專業必要的審美能力。縱所周知,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設計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修養水平、與眾不同的創新創意思維和良好的審美鑒賞水平,不斷夯實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提升文化修養和理論水平,反過來掌握了良好的理論知識水平又能更好地指導專業技術實踐,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教學設計方面采取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線上與線下教學同步進行,大量采用多媒體教學、翻轉課堂的方式,盡可能從學生喜聞樂見、感興趣的方面甚至以“講段子”式的方法調動課堂氣氛。避免由于課程內容信息量大、理論知識較多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最終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的情況。由于當前大部分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較為忽略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在課程具體實施時增加了較多的互動環節:比如在講授文學部分時,將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著名情節進行還原并邀請學生上臺表演;美術部分由老師準備高清印刷作品和各類復制藝術品進行實物展示;音樂部分邀請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類型進行現場表演等,真正使學生能夠熱愛藝術、融入課堂,從而真正提升自已的人文修養水平。
因為人文藝術學科的專業獨特性,光靠一周4個學時的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真正要使學生對人文藝術感興趣,就必須帶領他們實地感受,開展校外課堂,走進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劇院、電影院等社會公共機構中真切地感受藝術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這就需要倚靠社會公共文化資源,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優秀美術作品展覽、高水平音樂會、戲劇和電影廣泛地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也使校外課堂教學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武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開設《人文學通識》課程以來,多次以授課班級為單位前往湖北美術館、湖北省博物館、武漢美術館、合美術館、琴臺音樂廳、湖北劇院等當地多家公共文化藝術機構現場觀看展覽和演出,學生在高水平的藝術作品展覽熏陶下獲得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此外,學院還搭建了榮獲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獎高職組二等獎、省級一等獎的“談石齋文化藝術長廊”這一平臺,定期舉辦各類型專業和文化講座論壇;學習社團開展書法繪畫臨摹鑒賞課,做到既動腦又動手,更好地營造人文藝術的學習氛圍。做到課堂、學術講座、校外課堂多管齊下,全方位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水平,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沉浸在一個具有學術氣息和人文精神的環境之中。
3 問題與反思
課程開設近兩年以來,大量學生開始呈現積極面貌,道德素質、人文修養和精氣神有了長足進步,專業課程完成的作品質量和審美有了顯著提高。但同時也存在較多的問題值得思考和改進。由于授課教師大多是藝術設計專業出身,受制于專業背景和知識系統,對于偏理論課程和跨學科的專業領域并不能做到十分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使得授課效果時常會出現波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取集中優勢資源、建立活頁式教學檔案庫和細化教學標準的方式,既偏重于授課教師個人知識儲備同時有意識的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教學資源補強,使教師隨時能夠根據課程進度需要調取教案、PPT等教學資源,從而既保證了教學質量也使教師能安心的上好這門難度較大的課。
從學生角度看來,仍然存在“機不離手”、“從不抬頭”等普遍性問題。一方面,需要教師積極調動課堂氣氛,增強互動;另一方面,則需要準備例如“手機休息站”等手段,利用教師權威和學校課堂管理規定進行嚴格約束。
課程時間周期較短也是制約課程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受制于高職院校的學制和實訓課程占用大量學時,在不能增加課時的情況下持續關注學生的心理動向,在班級學習QQ、微信群里定期推送優質展覽、音樂會信息和優秀文學作品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辦法,使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即使學生將來離開學校走上社會工作崗位還能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系統,成為一個真正對社會對人類有貢獻的設計師。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馬 凱.論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J].傳播力研究.2019( 25):221.
[2]潘賜璇.當代中國高校藝術類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及對策[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4):62~65.
[3]和彩霞.關于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文化教育學方面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6(13):219.
[4]胡莉.人文藝術素質培養與藝術高職通識課程教學改革[J].文教資料.2018 (10):172-173.
[5]谷海凝.以職業核心能力為導向的藝術類高職人文素質課程構建研究[J].品牌,2014(10):117.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人文通識課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