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精準扶貧國家戰略背景下,高校學生“精準扶貧”已然成為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新趨勢。面對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傳統學生資助模式無法適應高校“精準扶貧”工作,迫切需要構建“大數據”視域下的學生“精準資助”體系,強化精確識別和精準幫扶,建立大數據精準預警機制、供需對接機制、學生自治機制和運行保障機制,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民辦教育研究》本刊宗旨:多元集納,博采眾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各學科學術研究,探索、研究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途徑、方略,為創建中國特色民辦高等教育理論體系、繁榮教育科學做出貢獻。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national strateg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new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 funding. Fac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formats such as big data and Internet plus, the traditional student funding mode cannot adapt to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urgent to build a system of precise funding for student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strengthen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and precise support, establish a large number accurat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supply and demand docking mechanism, student autonomy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guide the students grow up healthy and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關鍵詞:精準扶貧;貧困生;大數據;機制
Key word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or students;big data;mechanism
中圖分類號:G64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1-0161-02
0 引言
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高校積極投身精準扶貧國家戰略,實施貧困大學生精準資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學生精準扶貧工作貴在精準識別貧困大學生,重在精準幫扶貧困大學生,成敗之舉都在于“精準”。雖然現行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對保障貧困大學生享受應有的公平公正教育機會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對貧困大學生的認定和評價方面仍存在很多詬病,如何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各類資源,更加精準地評定貧困對象,針對不同類型貧困大學生采取差異化的幫扶計劃,發揮高校資助育人最大效能,是擺在高校精準扶貧工作面前的一道難題。因此,構建基于“大數據”視角的高校學生“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運用大數據信息服務技術平臺,提高高校精準資助水平,是高校落實“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抓手。
1 高校現行學生精準資助工作問題審視
目前,高校對貧困大學生的對象識別主要還是依靠學生資助管理工作者和輔導員、班主任,普遍存在貧困生認定不科學不嚴謹、認定程序過于單一等問題。在具體操作層面,往往是按照在校生的比例分配資助資源,或者是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配到學院和班級,而忽視前期對貧困大學生的摸底了解和數據調查,僅僅依據貧困大學生申報數據和資助評議小組評議以及日常生活綜合表現,導致貧困生認定無法實現客觀和公正。通過層層復雜煩瑣程序認定出的貧困對象在學生中的認可度和滿意度較低,無法達到精準認定和識別的標準要求。同時現有的高校學生幫扶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過于注重經濟資助,而忽視貧困大學生精神、心理、就業等人文關懷和幫扶,無法滿足貧困大學生多樣化的需求。由于傳統貧困生認定識別機制,不能精準分析貧困生致貧類型和原因,只是注重“輸血型”經濟資助,沒有做到對資助對象采取差異化的精準幫扶措施,使得貧困生資助工作滿足層次偏低。由于現行學生資助工作沒有對被資助貧困生進行動態管理和及時跟蹤評估,使得一些遭遇突變的大學生沒有能得到及時的幫扶,而一些貧困生得到資助后隨意揮霍浪費和過度消費。這些不良現象的存在,既不利于貧困大學生成長成才,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資助育人的實效。
2 大數據對推動高校學生精準扶貧的價值
大數據開啟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采用動態和多維度學生大數據庫能夠為高校學生精準扶貧提供實證數據和科學決策支撐,全面提升學生精準扶貧力度和實效。高校要充分運用大數據技術優勢,從學生精準扶貧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出發,及時采集貧困學生的動態數據,進行分析并依據結果進行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1-2]。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相關經濟活動都會留下數據痕跡,通過構建學生大數據庫獲取這些信息,通過主要指標和數據的篩選,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具體情況,為高校精準扶貧提供充足的信息基礎和事實依據。在精準識別出貧困對象后,可以對貧困對象日常信息數據進行分析,如果已接受資助學生的狀態數據超出預警一定范圍,可以啟動相關調查和核查工作,并根據處理結果及時采取停發資助等措施。同時,依托學生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可以把學生資助工作與育人工作有機融合,根據貧困大學生類型和個性化需求,構建有效的供需對接模式,定制不同的幫扶措施,促進貧困大學生的全面自由發展。高校可以通過不斷完善學生“精準扶貧大數據檔案”內容和數據,全面實施“一生一落實”,實現精準資助的多元化和扶貧管理工作的動態化,建立扶貧對象個人征信數據,把資助育人功能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全面提升精準扶貧管理水平。
3 構建基于大數據的高校學生精準扶貧工作機制
3.1 建立大數據精準預警機制
學生精準扶貧要充分利用大數據,依托大數據對貧困生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建立長期困難預警和保障機制。通過開發大數據分析統計平臺,借力大數據,科學研判大學生產生貧困問題的根源,全面采集貧困生的各方面數據,形成數據存儲、實施分類和綜合處理平臺,使高校一線學生管理人員能及時發現困難預警學生名單,有效避免傳統的高校貧困生認定弊端,實現扶貧資源的準確投放。借力大數據精準幫扶,通過大數據精準認定和分析出貧困生致貧的原因,提出針對性強和個性化的具體扶貧措施,將扶貧偏差降到最低,從而提升學生扶貧資源的分配效率,實現資助管理的動態化[3-4]。
同時對貧困大學生采取全方位、全過程的精準幫扶援助,堅持“經濟性資助”模式和“發展性資助”模式統一,堅持扶貧工作與育人工作相統一,不僅要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必要的經濟幫扶,還要對貧困大學生開展好思想引領、心理輔導、技能提升、就業創業等發展性資助,實現資助育人的全覆蓋。
3.2 建立大數據供需對接機制
基于大數據的學生精準扶貧功能和價值目標的實現,不能只局限于資助對象的精準識別,還要為精準認定的貧困生提供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建立一個供需對接的精準資助機制,實現以大數據為支持的治理環境,將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幫扶措施精準提供給貧困生。高校實現對貧困學生的精準扶貧目標,就是要根據貧困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精準幫扶,將高校有限的扶貧資源按需分配給相應對象,實現對貧困生幫扶的有效覆蓋和數量形式上的統籌兼顧。要突破原有的單一、單向、剛性的扶貧管理機制,使原有的各類扶貧資源和措施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形成協同合作、多元主體參與的扶貧機制,破解長期困繞高校資助工作的難題。在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設計精準扶貧方式,實現扶貧方式的按需精準定制。例如針對經濟貧困、心理貧困、學業貧困、就業貧困等不同類型的扶貧對象,因人而異分別建立經濟援助、心量輔導、學業幫扶、就業培訓等相應的精準扶貧措施,讓每一位貧困對象選擇適合自己的資助模式。高校要通過大數據精準扶貧平臺,采用有效的方式介入對貧困對象的幫扶工作,實現學生扶貧資源的精準投放。
3.3 建立大數據學生自治機制
學生精確扶貧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高校要堅持經濟性資助與發展性資助有機結合,保持資助能力提高與育人能力同步,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因此,高校精準扶貧要建立依托大數據平臺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機制,不斷擴大學生自治組織規模,為學生成長建立良好的成長環境,從而實現貧困生的自我脫貧。高校可以嘗試成立貧困生自治組織,充分發揮貧困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實現國家扶貧、家庭扶貧、自我扶貧的聯動作用,從資金和政策上支持貧困生自治組織有計劃的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勤工助學活動以及公益事業活動,幫助貧困生找到人生的價值以及自我價值[5]。高校要加強統一領導和頂層設計,建立科學有效的貧困生自治組織的運行機制,針對貧困生實際遇到的問題,通過定期開展系列活動,如組織校內優秀貧困生做成長經歷報告、有過貧困經歷的校外成功人士做成才報告等,來化解他們在學習、生活、工作過程中的迷芒與失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鍛煉他們的才干,培養他們自我脫貧的意識。
3.4 建立大數據運行保障機制
要實現以大數據為支撐的高校精準扶貧機制的正常運行,還要建立大數據運行保障機制,在大數據的使用中維護好貧困生的利益,保護好貧困生的個人隱私,在大數據的提取和使用中堅持守著道德底線。目前,將大數據方法應用于高校精準扶貧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數據的采集、導入、分析、整理、分類、挖掘方面還不是很全面和系統,這就要求我們加強與數據對話的本領,建設高校“智慧校園”,引入大數據人才,提升大數據服務資助工作的技術能力。高校相關職能部門之間,要形成協同合作的機制,將校園內部諸如教務網、學工網、就業網等網絡數據平臺整合到一起,打造大數據平臺,形成數據存儲、信息傳輸、綜合處理和實施分析共享的平臺,真正發揮利用大數據來開展精準扶貧的價值[6]。
伴隨著高校信息化的建設,將大數據引入高校貧困生精準扶貧已成為必然趨勢,高校要將政策環境和技術條件充分有機強結合,依托大數據對高校貧困生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加快推進大數據精準扶貧工作的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
參考文獻:
[1]彭飛霞.基于大數據的高校精準扶貧機制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3):15-18.
[2]冉光仙.教育精準扶貧視域下高校貧困生的德性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77-80.
[3]黃軍榮.基于互聯網+的高校扶貧的探索[J].價值工程,2020(3):123-124.
[4]吳朝文,代勁,等.大數據環境下高校貧困生精準資助模式初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12):41-44.
[5]朱平.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精準資助模式分析[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7(11):227-229.
[6]羅林琳.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精準資助模式構建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97-201.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大數據視角下高校學生“精準扶貧”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