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學報為適應新興學科發展需要,或是應對日趨激烈的優質稿源競爭,更名現象日趨普遍。該文以《森林與環境學報》為例,介紹變更刊名前的準備工作、變更刊名后為消除變更刊名的負面影響采取的措施,分析變更刊名前后的稿源情況及期刊影響力,分析高校學報更名的基本情況。建議高校學報變更刊名前做好調研和“危機”攻關、找準定位、切忌頻繁更名,變更刊名后以優質內容作為發展的基石、辦個性化精品期刊,積極融入新媒體打造新型學術傳播平臺,以保持或提高影響力。
[關鍵詞]高校學報變更刊名期刊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19)100059-06
《高校共青團研究》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全國學校共青團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主辦的輯刊。刊物聚焦高校共青團改革攻堅、從嚴治團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成果導向,著力打造高校共青團學習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尤其是青年工作思想的新平臺和高校共青團政策解讀、理論研究、工作交流、干部成長的新陣地,為推動高校共青團組織創新、工作創新提供智力支持和學理支撐。
刊名是期刊的重要標志,是讀者對期刊的第一印象,具有唯一性和穩定性特點,經批準注冊后,不能輕易改變,它反映了期刊的基本屬性、報道范圍和學術層次[1]。刊名作為作者、讀者與期刊建立和保持聯系的紐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學科發展的需要,期刊更名現象增多。期刊更名的原因可以總結為5類,分別是適應市場需求定位改變、內容調整、合并或分版、主辦單位名稱變動和無意義的更名[2-3]。已有研究表明,期刊更名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知名度下降、影響力削弱、收稿量和發行量下降等[4-5]。因此,如何確定刊名,如何有效應對期刊更名帶來的不利影響,變更刊名后如何保持影響力,打造期刊品牌,這些是創辦新刊或變更刊名前期刊編輯部應思考的問題。為了更好地服務高校學科發展,適應當前期刊業的發展趨勢,《福建林學院學報》自2015年1月起變更刊名,編輯部以變更刊名為契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個性化辦刊之路,以期解決《福建林學院學報》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福建林學院學報》變更刊名為《森林與環境學報》后,收稿量顯著增加,作者分布地區、機構數增多,影響因子和學科排名略有提升。本文以《森林與環境學報》為例,介紹期刊變更刊名前需做的準備工作及消除變更刊名的負面影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期為業內同行提供經驗借鑒。一、變更刊名前面臨的困境
(一)原刊名的局限
《福建林學院學報》創辦于1960年,主辦單位為原福建林學院。2000年原福建農業大學與原福建林學院合并組建而成“福建農林大學”,取消原福建林學院的獨立建制。因此,《福建林學院學報》的刊名出現了與主辦單位不相符的問題,且“福建”二字地域性太明顯,不利于期刊發展,難以打造品牌期刊;《福建林學院學報》局限于報道傳統林業的相關內容,不能為主辦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的學科發展服務,以上種種原因都不利于《福建林學院學報》的生存和發展。
(二)變更刊名前的稿源狀況
2012—2014年,《福建林學院學報》的收稿量與發稿量基本持平,稿源儲備不足。分析2012—2014年的稿源,發現17位編委作為通信作者發表了72篇稿件,占2012—2014年總發稿量的34%,可見在稿源緊張的情況下,編委為支持《福建林學院學報》的發展做了很大貢獻。
采用中國知網的“個刊分析”工具對《福建林學院學報》2012—2014年刊登稿件的作者機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稿源受地域性影響較大,分布地區窄,主要刊登主辦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的文章,以及少數周邊省份高等院校文章。XUEHUI學會2019年第10期2019年第10期高校學報變更刊名后保持影響力的實踐與思考XUEHUI表12012—2014年稿源的作者單位分布機構名稱稿源比例/%福建農林大學56福建省林業科學院6中國林業科學院5南京林業大學4浙江農林大學4其他25
二、變更刊名前后做好“危機攻關”
變更刊名前,編輯部對《福建林學院學報》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危機”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制訂了一系列措施以應對這些“危機”,具體措施如下。
(一)變更刊名前的準備工作
1刊名的確定
期刊的突出特點和基本要求是編輯與出版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反復變更刊名對期刊知名度、影響力和經濟效益都有影響,縱觀國內外知名期刊,只要辦刊宗旨與方針不變,通常不會輕易變更刊名[6]。因此,在確定刊名時,應準確把握刊物定位,明確辦刊宗旨,一次變更到位。為此,《福建林學院學報》編輯部進行了深入調研,廣泛征求國內外同行專家意見,借鑒國內外優質期刊的辦刊經驗確定備選刊名。根據辦刊宗旨、學科發展需要、與原刊名的延續性和刊名唯一性原則篩選新刊名,商標查詢結果顯示,“森林與環境學報”“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未被注冊,且不與現有商標或刊名相似或近似,經過多方查證與反復論證,最終確定新刊名為《森林與環境學報》。新刊名直接反映了辦刊宗旨,打破了地域性限制,定位和業務范圍符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學科發展的需要。
2尋找適當的變更刊名時機
只有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趨勢,聚焦時代熱點,期刊才能吸引更多讀者和作者的關注,期刊的發展才能長盛不衰。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林業對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中國的林業既要管理森林也要保護濕地和荒漠,是陸地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與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主題相結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學科的科技期刊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編輯部結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主題,以主辦單位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5月舉辦“第二屆海峽兩岸紅壤區水土保持學術研討會——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背景下的水土保持”大型學術會議為契機,于2015年第1期開始變更刊名為《森林與環境學報》,并于2014年年底辦好變更刊名的相關手續。
3組建國際化的編委會
編輯部在變更刊名前調整和充實了編委隊伍,新編委會由85位專家學者組成,2/3的編委年齡在45~55歲(精力旺盛且有一定的學術成就),76位國內專家學者來源于28個國內與林學有關的高校及科研院所,9位外籍專家學者(美國5位、加拿大3位、瑞典1位)。
4增強服務意識,精心維護現有稿源
在期刊發展過程中會形成固定的作者群和讀者群,相對穩定的審稿專家群,為維護原有的稿源,編輯部在變更刊名前,及時建立了各類交流群(編委群、審稿專家群、作者群),加強與編委、審稿專家、作者的聯系,做好服務工作,及時發布變更刊名相關信息及進展情況。對作者和編委們關心的變更刊名后數據庫收錄和是否為核心期刊情況,予以及時答疑解惑。為避免作者和讀者查找困難,減少現有稿源的流失,參考《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修訂版)》[7]的相關建議,編輯部自2015年第1期開始啟用新刊名,并在封面新刊名后附登原刊名,在正文中發布更名公告及征稿簡則,在官網醒目位置發布更名公告。
(二)變更刊名后的應對策略
1以優質內容作為發展的基石
在變更刊名前,《福建林學院學報》已面臨“稿荒”、稿件質量亟待提高的困境。編輯部改變了“坐等來稿”的陳舊思想,主動向編委發出約稿函,發掘優質稿源,同時堅持“三審一定”的審稿制度,嚴把質量關,以優質內容作為發展的基石。
2建立激勵機制,拓展優質稿源
適當利用激勵機制,一方面可增加收稿量進而篩選出優秀稿件,另一方面可調動作者的投稿積極性,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尊重作者、肯定作者、鼓勵作者,使作者產生認同感,進而形成固定稿源[8]。變更刊名后,編輯部結合同行評議意見、被引頻次和下載量定期評選優秀論文,給優秀論文作者頒發榮譽證書,并在官網首頁公布優秀作者名單,展示優秀論文。
三、變更刊名后的稿源狀況與學術質量評價
(一)變更刊名后的稿源狀況
變更刊名后的收稿量同比增長率及稿源地區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變更刊名后,收稿量顯著上升,2016年起年收稿量基本穩定;同時受地域性影響變小,吸引了國內外更多地區的投稿,如2015年有3篇境外作者投稿,2016年有5篇境外作者投稿;2015—2018年還吸引了新疆、云南、廣西等較偏遠地區科研院所的投稿,新疆、云南、廣西因其地質構造的特殊性,對我國森林生態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收稿量的增加,編輯部未增加發稿量,因此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存稿。存稿量增加,出版時滯相對變長,通過增加發稿量、降低錄用率的方法可縮短出版時滯[9]。發現存稿量過大后,編輯部調整了稿件錄用率,并自2016年起,將頁碼由96頁增加至128頁。2019年1月《森林與環境學報》變更刊期為雙月刊,以進一步縮短出版時滯。
表22015—2018年收稿量同比增長率及稿源分布地區數年份收稿量同比增長率/%稿源分布地區數2015174.4522201628.272320170.282320180.2124
(二)變更刊名后的期刊影響力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編委作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共發表文章121篇,占2015—2018年總發稿量的3929%,其中約稿19篇,約稿與自由來稿的影響力對比如表3所示。表3數據為截至2019年5月31日中國知網的統計數據。從表3可見,約稿的平均下載量和平均被引頻次均高于自由來稿。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向編委約稿一般是優質稿源,這些稿源顯著提高了期刊的學術質量,對科技期刊的引證指標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變更刊名通常會降低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4],表4對比分析了變更刊名前后的影響因子和影響因子的學科排序變化。從表4可知,《福建林學院學報》變更刊名為《森林與環境學報》后,復合影響因子和影響因子學科排序逐年提高。由此可見,在變更刊名前編輯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有效防止影響因子下降,保持期刊的影響力,期刊評價指標的提升能吸引更多的優質稿源,有利于創建期刊品牌,有利于稿源的可持續經營。
四、高校學報變更刊名的基本情況
2005年之前我國每年更名的期刊總數較多且相對穩定,僅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就有426種科技期刊先后更名,約占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總數的265%,其中高校學報228種,這些高校學報更名的原因多是高校升格或合并,甚至有部分高校學報因高校的多次整合、合并而多次更名[10]。2005年之后更名的高校學報數量逐漸減少,2015—2016年共有250種期刊變更刊名,其中高校學報68種[11-12],變更刊名的原因分別是高校合并或升格(48種)、去校名個性化辦刊(19種)以及期刊改版(1種)。對這68種高校學報2014—2018年的影響因子(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4—2018年版)進行分析,發現有31種高校學報在變更刊名后影響因子升高,其中6種去校名個性化辦刊和8種因高校升格而更名的高校學報影響因子提升幅度超過了40%;27種高校學報在變更刊名后第一年影響因子下降,其中11種在變更刊名后第二年影響因子開始上升,但仍低于變更刊名前的影響因子;有10種更名的高校學報因語種、休刊或為藝術類期刊而缺少統計數據。
五、對高校學報變更刊名后保持影響力的建議
(一)做好調研和“危機”攻關
危機意識是期刊存在并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變更刊名前應做好調研工作,定期分析期刊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制訂詳細的解決方案,及時處理期刊發展中存在的“危機”。《福建林學院學報》在變更刊名前,做了詳細的調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決更名后可能面臨的種種“危機”,同時應對變更刊名的負面影響,更名為《森林與環境學報》后收稿量顯著上升,作者分布地區、機構數增多。
(二)找準定位,切忌頻繁更名
刊名保持不變具有許多優勢[3],頻繁變更刊名不僅不利于期刊的穩定發展,還會影響期刊品牌的權威性,甚至導致停刊。因此,高校學報因高校合并或升格變更刊名時,應找準定位,力爭一步到位,慎重確定新刊名。
(三)抓好質量,辦個性化精品期刊
高校學報由于其定位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主辦單位設置的專業高度重復,往往會出現同質化現象,同質化是高校學報無特色的根源,不利于優質稿源的爭奪和影響力的提升。在高校合并或升格時,可保留1本期刊署名為高校名稱的大學學報,以保留高校學報服務高校教學科研和學科發展的社會功能,其余期刊可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去校名、辦個性化精品期刊,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創建期刊品牌。2015—2016年因去校名個性化辦刊而更名的19種高校學報中,有3158%的高校學報影響因子提升幅度大于40%,高于因高校升格而更名的高校學報。如2016年起《江蘇開放大學學報》調整了辦刊方向,更名為《終身教育研究》,專注于終身教育研究,新刊名更具特色,更加專業化,對于終身教育工作者而言,新刊名更易被檢索到,容易引起讀者和作者的關注,其復合影響因子由2015年的0382提升至2018年的0681,提升幅度達7827%。《福建中醫藥大學學報》為更好地服務我國康復醫學事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福建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的學科優勢,提高我國康復醫學水平,于2015年更名為《康復學報》,同時引入聯合辦刊機制,與科學出版社聯合辦刊,有效解決了高校學報“小、散、弱”和同質化問題。《康復學報》發行量已達5000冊/期,影響因子由2015年的0538提升至2018年的1382,并于2017年被確定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確定為2019—2020年度擴展庫來源期刊[13]。
(四)積極融入新媒體,打造新型學術傳播平臺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傳播媒介的巨大變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學報應與時俱進,積極融入新媒體,通過新媒體開拓空間,打造更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學術傳播平臺。高校學報由于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其新媒體傳播的受眾多且穩定,具有發展新媒體的先天優勢。在新時代,高校學報應以“優質內容+特色傳播平臺”,建設中國高校一流科技期刊,為爭創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助力。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科學技術期刊編輯教程[M].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2]孫豐國,王蕓虹.期刊更名分析:基于2009—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數據[J].出版發行研究,2016(8):57-60.
[3]孫明,武夷山.北京地區期刊更名問題分析[J].編輯學報,2008,20(6):536-538.
[4]周桂蓮,許育彬,楊智全,等.科技期刊更名的負面影響及其應對措施[J].編輯學報,2004,16(5):378-379.
[5]潘志萍.科技期刊更名后如何保持影響力:《昆蟲天敵》更名《環境昆蟲學報》的思考與實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2,24(8):162-165.
[6]樊紹明,禹蒲陽,楊紅.期刊更名要慎重:期刊更名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現代情報,2002(2):52-53.
[7]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修訂版):教技廳〔1998〕1號[S]//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3版.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5:602.
[8]丁巖,吳惠勤,龍秀芬,等.中文科技期刊應對稿源不足的策略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13-117.
[9]趙麗瑩,張宏,王小唯,等.高校科技期刊出版時滯的調控方法[J].編輯學報,2011,23(6):494-495.
[10]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1]中國期刊年鑒雜志社.2015年期刊批準創辦與更名[J].中國期刊年鑒,2016(1):580-582.
[12]中國期刊年鑒雜志社.2016年新創及更名期刊名單[J].中國期刊年鑒,2017(1):634-640.
[13]福建中醫藥大學雜志社.《康復學報》期刊簡介[EB/OL].(2019-04-30)[2019-05-20].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高校學報變更刊名后保持影響力的實踐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