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新聞跟帖是網民就某些新聞事件在網絡空間發表的主客觀話語評價體系的總稱。網絡新聞跟帖具有輿論輿情的導向性、主客觀評價的融合性、傳播介質的碎片性、泛媒體傳播的快捷性等特點。作為一種邊緣化媒介產品網絡新聞跟帖集成了云算法的技術優勢和大數據的存儲優勢,因而必將對高校青年的功利價值觀、消費價值觀、慈善價值觀和幸福價值觀產生影響。規避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跟帖的消極作用、提升大數據時代網絡新聞跟帖的正面價值,必須加大對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素質的引導和教育;深度挖掘“輿論領袖式”新聞傳播機制;必須發揮網絡新聞跟帖的“收音機”效應,引導高校青年養成合理功利主義價值觀;大力營造科學消費的跟帖氛圍,控制消費攀比性新聞跟帖和“異化消費性”新聞跟帖的轉發數量和頻率。
關鍵詞:網絡新聞跟帖;大數據技術;青年價值觀;數據傳播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3-0108-05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31年,是由廈門大學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期刊,是中國優秀科技期刊、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
“網絡新聞跟帖”是指在互聯網語境下網民就某些新聞事件推出的全方位評價內容和話語體系的總稱。近年來,伴隨著云算法的盛行,“網絡新聞跟帖”逐漸走進了公眾的視野、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作為對新聞跟帖有著強力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大數據技術不僅引起了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而且深刻影響著高校青年價值觀的養成和發展。本文由網絡新聞跟帖的傳播學特點出發,分析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價值觀的影響,提出了規避網絡新聞跟帖負面效用、發揮網絡新聞跟帖積極效用的策略。
一、網絡新聞跟帖的傳播學特點
網絡新聞跟帖具有輿論輿情的導向性、主客觀評價的融合性、傳播介質碎片的官媒取向性、泛媒體傳播的快捷性等特點。
1.輿論輿情的雙向引導性。關于輿論輿情的走向問題,勒龐曾經提出過著名的“群體偏激理論”。他指出:“群體的特征之一就是搖擺不定,這是因為刺激群體的因素有多種多樣,群體總是傾向于滿足于某些低層次信息所帶來的刺激,在刺激作用下的群體經常會表現得沖動易變。”[1]可見,作為重要社會群體的“網民”對于各種主流和非主流輿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從本質上講,群體輿論的雙向性源于個體評價的不均衡性,當個體積極性輿論評價匯成“群體正向輿論導向”的“大河”之后,整個社會的核心輿論就會發生正面的效用;反之當個體消極性輿論評價匯成“群體負面性輿論集群”之后,整個社會的核心輿論就會發生負面的效用。就網絡新聞跟帖空間分配的實際情況來說,雖然跟帖的實際“比特區域”很小而且也會隨時刷新,但精品跟帖的輿情引導性還是不容忽視的,處于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結合部的人們有且只有吸收正向的跟帖評論,擯除負面的跟帖評價,才能把握好社會主義網絡輿論輿情的正確方向。
2.主客觀評價的融合性。數據的相對不可控性導致了網絡上出現的評論一般不被大眾廣泛認可和趨同,日常生活中的人們也不會太在意網絡新聞的跟帖式評論,大家只是在偶爾閱讀到這些評價之后才生發出諸多感慨和心理期盼。事實上網絡數據的不可控性肇始于網絡評價的主觀隨意性,也就是說網民在網絡跟帖空間所展示的瀟灑文筆、嚴密邏輯、思想覺悟、政治良善、經營才華、社會穿透力、軍事技能、法律技巧和道德修養一般不會被官方機構所直接采納和汲取,大多數網絡新聞跟帖只是存在于非正式的虛擬話語世界而最終流于消解。但客觀來說,某些網絡新聞跟帖確實對決策者形成了影響并對高校青年價值觀產生了雙向作用。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由于網絡群體對自身判斷能力的堅守不會太過穩定導致了網絡跟帖中存在著不少情緒化和表情化的語言和符號[2]。網民即時地將讀后感抒發出來,可使自身的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但部分群體基于網絡空間的隱蔽性和虛擬性不負責任地宣泄負面情緒、發布虛假錯誤言論,必然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網絡上出現的新聞跟帖大多具有主觀評價和客觀實際相融合的特征,有些跟帖的真知灼見照亮了當代青年心靈深處的“隱晦”,起到了正式新聞評論無法達到的效果;有些新聞跟帖的負面化宣傳直接助長了“怪力亂神”現象的流布,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破壞。處于新媒體時代的高校青年必須盡量避開消極頹廢思想的影響,多接觸正面陽光的新聞評價,走健康生態的知識習得和道德養成之路。
3.跟帖碎片傳播的官媒取向性。近年來,伴隨著新媒體深度競爭的加劇,各大主流媒體均采取了“第一時間”新聞報道的采稿規范,對于某些邊緣性新聞一律采取“次媒介化”的策略。網絡新聞跟帖雖然不具備“核心數據鏈”的優先傳播功能,但對于接收者來說,閱讀主流新聞縫隙的“新聞跟帖”不僅可以窺見官方傳媒的輿論導向性和政策偏好,而且可以大大節省“眼球”的注視時間和閱讀效率。在媒介消費者廣泛青睞的視覺氛圍里,各種微博式新聞跟帖、微信跟帖式評論、移動客戶端跟帖便鋪天蓋地而來。對于各大傳媒機構來說,考量新聞稿件質量的唯一途徑就是網絡虛擬傳播的速度和范圍,也就是“點擊率”,當受眾頻繁點擊某條新聞的時候也就是對“新聞跟帖”密切關注的時候。基于此,各大網絡信息傳播機構往往會抓住公眾的獵奇心理頻繁制造各種“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以此來提高網站的知名度并借此放大新聞廣告的“暈輪效應”。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上述網絡新聞評論會伴隨著“微媒體”的流布和“微交易”的盛行而呈現“拓撲性”傳播,最終造成了傳媒領域越來越多碎片化信息的出現。受網民自身經歷、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受眾自動轉發的新聞跟帖亦逐漸呈現出碎片化的取向。一方面,這種碎片化特點必然導致“網友跟帖評論的精彩程度更甚于新聞事實本身”;另一方面,也暗示著網絡新聞跟帖必須借助于官方權力結構才能廣泛傳播。雖然說網絡新聞跟帖是對傳統媒體缺乏理論高度和分析深度的彌補并代表著新聞傳播邏輯的生活化趨勢,但畢竟人們更愿意通過網絡新聞跟帖看到某些更為本真的事實,因此碎片化傳播的結構取向將代表著網絡新聞跟帖下一步發展的主導性目標。也就是說,包羅萬象和紛繁復雜的網絡新聞跟帖集成為能夠被官方機構所認可的程度將是碎片結構化的必然選擇。
4.新媒體傳播的快捷性。根據保羅·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任何話語體系有且只有經過虛擬傳播系統和實體傳播系統兩層擴散,才能最大限度增強社會影響的范圍和深度。實體傳播系統依賴于人與人之間的“口碑效應”“收音機效應”和“權威效應”,而虛擬傳播系統則依賴于區位服務器的容量、廣域服務器的安全性和數據交換機的運行速度(見圖1)。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大數據視域下的網絡新聞跟帖給受眾提供了一個更加便捷、舒適的虛擬平臺,使得互聯網成為公眾傳遞意見和信息、表達思想和觀點、宣泄情感和訴求的重要渠道,這就大大擴展了互聯網媒介的滲透功能,從而強化了實體話語傳播的速度和效率。
圖1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模型
二、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價值觀的影響
當代高校青年價值觀的養成與大數據技術密切相關。網絡新聞跟帖作為云算法和大數據交叉而生的邊緣化媒介產品已經對高校青年的功利觀、消費觀、慈善觀和幸福觀產生了較大影響。
1.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功利價值觀的影響。在一個主要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社會里,各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出往往隨著資源供求關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從資源流通學的角度看,當要素生產率和市場供求關系出現“兩難博弈”的時候,投資機會和贏利機會將會大大減少,市場主體的投資成本會快速增加博弈雙方的實體貨幣財富。一般來說,在沒有政府權力廣泛涉足的法治主導型市場經濟里,“暴富”只能青睞于個體的“稟賦”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那種一夜爆出“千萬企業家”的異化“贏利模式”幾乎是不會出現的。但在政府權力涉足市場經濟的境遇里,合作共贏意識就會被“極端盈利主義”思想和“消極盈利主義”理念所取代,此時在潛移默化中嵌入到交易主體心靈深處的“潛規則”就是“要致富先投機”“唯有投機倒把才能聚斂財富”“誠實守信是愚昧的”“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在這種潛意識的支配下人們會優先選擇最直接和最便捷的盈利路徑,于是“坑蒙拐騙”等便大行其道。當上述變態盈利主義思維被鐫刻到“跟帖服務器”的“主流地帶”并跨際傳播開來的時候,當代高校青年的功利價值觀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比如網絡上出現的“上大學就是為了掙錢”“選專業就是為了找份好工作”“考研面試必須找關系”“學校貧困助學金評選的人情問題”“學校班級管理社會化吃喝問題”“有錢才能當上學生干部的問題”等等都是受到大數據網絡新聞跟帖影響后出現的負面“教育災害問題”,必須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另外,對于近期網絡上出現的有關市場功利色彩的“污名化”新聞跟帖問題,我們也要密切關注。比如國家房地產稅調整過程出現的“遺產稅形式化”問題、營改增環境下物流企業生態位深度優化的“形象工程”問題、國家房地產政策“顯性失真”和“隱性政府贏利”的問題、扶貧開發精準化的“區域扯皮”現象、社保基金廣泛入市引發的“保險空洞”問題、“有錢人就是真理”的“商人本質論”問題、“掙錢不出力出力不掙錢”的消極頹廢型功利主義問題、婚姻戀愛的“利益交換”問題等等都是在“物欲誘惑”和“金錢拜物”理念下滋生的“歧義化”功利主義思維,這些思維模式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必將損害高校青年合理功利價值觀的生成和深度養成,其負面效用不可估量。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近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拓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整體優化,高校青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離散化”功利主義信念,比如在評獎、評干、論文遴選過程中出現的“榮譽—品德”交換現象、“道德底線”的商品化買賣現象、“金錢對倫理的奴化”現象。所有這些非常態教育亂象都是在“變異”功利主義理念支配下的錯誤功利主義信念,必須加以合理糾正并正確引導[3]。
2.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消費價值觀的影響。消費是市場最為活躍的流動性行為。近年來,伴隨著就業壓力、學業壓力和養老壓力的加大,很多大學生開始逐漸拋棄了“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開始尋求“急功近利”式的致富模式和“花錢是更好的消費”的交易理念,再加上近期支付寶和微交易“無紙化貨幣”的流行,更是引發了高校青年“變異消費”觀念的外溢。這些消費習慣在大數據的陪襯下愈演愈烈,比如借助于網絡漏洞所推出的“口頭化”集資詐騙陷阱、以傳銷為目的推出的強制性“親緣消費模式”、各種“無紙質合同化”消費欺詐行為、宗法“連帶性”借貸消費行為、惡意透支性消費行為、信用卡“無底線欺詐”式消費行為、異化“誘導式”消費行為、虛假性廣告宣傳式消費行為都是異化消費觀念“惹的禍”。異化消費違背了人類自然演化的生活邏輯,刺激了高校青年“變態欲望”的滋生,造成了高校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使得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實用型高校專業出現了“唯利是圖”的價值取向。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畸變”的消費觀念不僅滋生寄生心理和懶漢陋習,而且對人類體質的發達極為不利,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4]。
3.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慈善價值觀的影響。善良是人格評價中最為基礎的成分,對于青年人來說擁有良善的道德修養不僅會利益自身而且會造福他人;相反那些“心地隱晦或邪惡”的青年往往會禍害社會、作賤自身、混亂心智、為害四方。近年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一些“不善”的行為逐漸走進了公眾的視野,值得一提的是,“邪惡行為”在網絡新聞跟帖的平臺上大有逐漸擴散之勢,這種散播不僅影響到廣大社會青年的審美取向和德性修養,而且大大影響了高校青年的良善心靈和慈悲意識。有的高校青年甚至把資助落后地區兒童入學、捐獻衣物救助弱勢群體、施舍沿街乞討者和生活中其他慈善行為視為“愚蠢”行為,更有甚者把拾金不昧行為“恥笑”為“愚鈍意識”的副產品。顯然高校青年中廣泛存在的這些“慈悲厭煩”想法必將禍害人性中最為閃光的成分,進而把人的良善根器引入“灰暗”和“墮落”。正如周國平所說:“政府性慈善官僚主義行為、慈善異化性捐助行為、慈善資金非法挪用行為、慈善款項非法流失性行為正在挑戰著人類憐憫心性的積極成分并消解著社會的正能量,必須引起足夠重視。”[5]也就是說如果高校青年借助大數據瀏覽到上述類型的新聞跟帖,就有可能對他們的“純粹心靈”產生影響并不自覺的把他們的慈言善舉引入麻木和混沌。
4.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幸福價值觀的影響。幸福是一種與客觀性物質性欲望緊密相連的心理感覺,在較為嚴格的倫理學意義上幸福與價值觀密不可分。比如,人們對當下生活的幸福感就突出表現在對社會寬松環境的認可性評價、對市場經濟貿易環境的默許性認同、對人與人之間親緣關系的和諧性詮釋、對大國外交理念的創新性理解、對周邊軍事態勢的穩定性認知、對文化承繼性邏輯的正態性體驗等多個方面,而所有這些都與政治觀念、經濟思考、文化體認、外交思維、軍事思忖和宗教思考緊密相連。作為主導性的內心體恤行為,幸福價值觀可以通過互聯網快速傳播并借助于網絡新聞跟帖而加速流布,當這些已經被“審核”的跟帖信息被高校青年瀏覽之后,必然影響到他們對人生幸福的整體感覺甚至制約他們職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比如,有些高校青年通過大數據瀏覽到幸福觀的物質屬性之后就會產生“有錢才會幸福、無錢就是悲哀”的主觀體驗,這種體驗一旦形成就會危害家庭、破壞婚姻、擾亂視聽、禍及友情、傷害感情、玷污親情、淡化國情,而且還會滋生各種“奇形怪狀”式的“變態幸福觀”,如“吃喝玩樂就是幸福”“游山玩水就是人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無酒明日休”的幸福觀、“有錢有房才是真理”的極端幸福觀等等。正如叔本華所說:“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因此幸福就是你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動態看法,而各種變態生活習慣則是對幸福觀念的最大侮辱。”[6]顯然合理的網絡跟帖習慣是人生現實幸福的基礎,而極端主義的網絡跟帖習慣則是人生幸福的“絆腳石”。
三、引領網絡新聞跟帖提升高校青年價值觀的策略
高校要緊密結合大數據和云算法的速度優勢嚴格控制網絡新聞跟帖傳播的數量和質量,加大對高校青年思想政治素質的引導和教育。與此同時,還要深度挖掘“輿論領袖式”新聞傳播機制,還受眾真實純凈的跟帖環境;改變“移動新媒體客戶端”運營模式,優化“有限功利性”跟帖技術融資模式,引導高校青年合理功利思想的形成;要提倡科學合理的利己主義;要規避各種形式的異化消費習慣,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
1.要加強網絡新聞跟帖對青年政治價值觀的引導,逐步形成和諧穩定的政治性跟帖氛圍。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須首先培養當代青年的高尚網絡人格和優秀網際品格。所謂“高尚網絡人格和優秀網際品格”是指面對網絡上出現的各種怨天尤人、指桑罵槐、批評奚落、自暴自棄甚至打擊報復的跟帖現象所持有的冷靜處理態度和自我接納能力。這種理性分析和自組織能力不僅代表著新聞跟帖發布者優秀的評判能力和交流溝通能力,而且影響著高校青年對某些政治問題的邏輯評價能力和政治敏感性。事實上,提高當代青年的政治思想覺悟必須從互聯網資源的共享和外溢入手,要把互聯網資源作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首先對于網絡上出現的各種牢騷抱怨式新聞跟帖和消極頹廢性新聞跟帖,要采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政治的堅定性。其次要提高網絡新聞跟帖的價值公信力,拓寬公民表達式政治參與的渠道和水平,為高校青年政治價值觀的養成打下堅實的社會價值基礎。在拓撲算法和螞蟻算法高度流行的網絡大數據時代,傳統的權威意識被逐漸消解、公眾話語權被隱性放大、草根階層的表達愿望得到極大滿足、信息傳播的跨際速率得到很大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成員抑或是高校青年都必須借助于網絡新聞跟帖的民主、自由和開放的特質改善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技術,都必須借助于反饋式網絡新聞跟帖逐漸提升政治參與熱情和國家主人翁意識。惟其如此,高校青年的政治價值觀才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激流勇進的時代始終保持鮮明的政治感染力和確定無誤的政治方向性。
2.深度挖掘“輿論領袖式”新聞傳播機制,還受眾真實純凈的跟帖環境。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曾經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傳播學悖論,即:“意見的傳播往往是先從報刊、廣播等媒體流向一些輿論領袖,然后再流向社會中的普通受眾。也就是說普通民眾所接觸到的新聞報道大多經過了諸多政治層面的加工和篩選,因而往往是不真實的。”[7]施拉姆的傳播悖論說明,“輿論或意見領袖”已經成為大數據時代引導網絡輿情的關鍵因素,如果民眾全部生活在“輿論核心”導演的“海市蜃樓”里,那么新聞媒介的宣傳就變得毫無意義;如果第一手的新聞不進行任何政治加工直接傳遞給受眾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如暴力新聞、色情新聞、隱晦新聞、消極新聞等等。施拉姆的傳播學悖論表明,對于生活在輿論政治化時代的高校青年來說,網絡新聞跟帖的政治影響力不僅表征著國家總體的核心價值規范,而且引領著社會主義網絡輿情的政治變遷方向。要想使社會主義網絡輿情得以快速優化,必須深度挖掘“輿論領袖式”新聞傳播機制(見圖2),嚴格控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直接和間接影響的政治性網絡新聞跟帖的傳播范圍,還受眾真實純凈的跟帖環境。
圖2“輿論領袖式”新聞傳播機制
3.發揮網絡新聞跟帖的“收音機”效應,引導高校青年養成合理功利主義價值觀。所謂網絡“收音機效用”是指網民在特定網絡新聞跟帖板塊收聽音頻、收看視頻、轉發文檔、復制圖片過程中所生發出的感官滿足和精神享受。一般來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網絡新聞跟帖會對高校青年產生積極的影響,而“金錢萬能論”式的網絡新聞跟帖則會對高校青年產生消極的影響。基于網絡新聞跟帖傳播的“收音機”原理,國家網絡信息管理中心必須加大對網絡文字、圖片、視頻數據的邏輯考量和理性監控,對于消極功利主義性質的網絡新聞跟帖要堅決加以剃除,對于“虛偽的利己主義”和“自私的利他主義”要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此同時,相關網絡監管部門應該加強對冗余跟帖信息的管理,對某些具有嚴重功利取向和錯誤功利思維的跟帖施以強制性數據“焚燒”,并設置成“不可恢復”模式,對于某些借助網絡平臺傳播或變相傳播消極功利價值觀的網站、博客、微信、社交媒體要堅決予以打擊并進行“永久封號”。惟其如此,高校青年才能在干凈純潔的網絡新聞跟帖環境中茁壯成長,正確合理的功利價值觀才能逐漸生成。
4.大力營造科學消費的跟帖氛圍,嚴密觀察異化消費跟帖和攀比消費跟帖的轉發頻次,使高校青年逐步形成科學合理的消費價值觀。非常態化新聞跟帖不僅傳播著畸形的消費觀念而且把攀比性消費習慣推向極致。在大數據快速傳播的時代,營造科學的新聞跟帖氛圍必須做到如下幾點:一是建立常態化消費性網絡新聞跟帖篩選機制。要堅決杜絕各種不良消費習慣的機制化并在數據庫邊緣地帶加以有效刪除,對于各種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數據也要有效分類并合理擯除。二是要積極推進消費性網絡新聞跟帖同步報告制度。要在第一時間向政府網管中心報告消費性網絡新聞跟帖的質量和數量,對于各種“逆化消費性”新聞跟帖要快速備案并徹底追查,對于借助網絡終端的數量優勢而傳播的各種非法傳銷式消費數據要設置BUG追蹤模式,借助后臺“窗戶”追查到發布人的DNS和IP地址并借此采取相關的行政或法律手段。三是要建立科學消費獎勵制度。對于長期在互聯網上進行正當科學交易的消費者,要及時進行數據“狩獵”,在必要的時候對消費當事人進行“折扣式”物質獎勵并輔以精神鼓勵和慰問。可以這樣說,在低碳消費觀念、綠色消費意識、環保消費習慣、可持續消費思想、有機消費態勢、生態消費理念逐漸盛行的今天,倡導利國利民的科學消費觀念、控制異化消費數量、杜絕攀比性消費意識不僅可以優化網絡新聞跟帖傳播的輿論評價氛圍,而且可以有效提升高校青年的消費價值意識和正向消費思維。
參考文獻:
[1]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22-23.
[2]王立塵.大數據時代新聞跟帖對當代大學生的負面影響[J].中國高校科技,2017(8)∶77-79.
[3]張家瑋.高校功利主義行為研究[J].當代青年研究,2016(2)∶121.
[4]梁國忠.馬克思主義人本視角下異化消費行為的釀生及其現實危害性[J].宏觀經濟管理,2008(8)∶12-13.
[5]周國平.人與永恒[M].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09∶11-12.
[6]叔本華.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89.
[7]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9-100.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網絡新聞跟帖對高校青年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