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不同經濟體經濟增長出現了同步放緩的趨勢,作為對沖經濟下滑的宏觀政策工具選項,美聯儲三度降息,全球30多個國家相繼跟進,并且美聯儲與歐洲央行重新“擴表”,貨幣政策再次進入寬松軌道;與此同時,擴大國債發行規模、提高赤字率以及減稅等擴張性財政政策走向前臺;不過,由于國際貿易摩擦頻繁不斷,地緣沖突經常作祟,導致全球貿易出現了大尺度滑坡。而對于2020年世界經濟的走勢,總體判斷是多空力量激烈博弈并維持微弱平衡,全球經濟雖然出現減速但一定不會失速。
關鍵詞: 全球經濟回顧與預測;貨幣與財政政策;國際貿易與地緣政治;多空力量博弈與平衡
《世界經濟與政治》(月刊)創刊于1979年,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主辦的研究世界經濟與國際政治的綜合性學術月刊。主要欄目: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非傳統安全與中國、海外專稿、中國與國際組織、戰略研究、世界經濟、學術爭鳴等。
2019年的全球經濟遭遇了太多反向性、破壞性因素的沖擊與襲擾,同時也承接了許多積極性、創新性能量的供給與牽引,由此奠定與造就了經濟增長的慢熱形態與平常格局。翹首遙望未來一年的經濟前景,盡管公眾同樣會生出不少的忐忑與不安,但肯定會增添更多的樂觀與期盼。
一、經濟增長:格局與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過去一年發布的兩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先后兩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按照最新一期的預測結果,IMF認為,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只有3%,創金融危機后的最低點;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速為1.68%,低于1980年以來的長期均值和金融危機十年來的均值,與此同時,IMF指出,2019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只有3.9%。基于此,IMF得出的總體結論是,2019年全球接近90%的地方經濟增長都將同步放緩,整體經濟增長率將跌至本世紀初以來的最低水平。
就世界四大主要經濟體之一的美國觀察,長達10年的經濟增長周期在2019年依然得到了延續,而且在全球主要經濟方陣中,美國經濟的表現也最為強勁。數據顯示,在首季錄得了高達3.1%的增幅后,接下來兩個季度也分別維持了2.0%和1.9%的增長速度,即便是按照相關機構就第四季度作出的僅為1.3%的最低增速預估,全年美國經濟也能實現2%的增長。雖然這一增速低于IMF的2.4%這一預測值,但全年美國將產生超過21萬億美元的GDP總值則毫無懸念。
與美國相比,盡管截止2019年末歐元區經濟已經連續26個季度實現增長,但年度表現依然還是遜色不少。作為歐元區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的商品與服務出口在整個GDP的占比高達47.4%,而在全球貿易摩擦壓力日趨增重的情形下,出口的連續萎縮導致德國工業生產指數持續放緩。這樣,按照IMF的預測,2019年德國經濟僅能實現0.5%的增速,其與歐盟經濟增長速度的剪刀差擴大至-1%,創金融危機以來新低。受其拖累,歐元區2019年經濟僅能實現1.2%的增長,年度環比降低0.7個百分點。
同樣是受到全球貿易緊張格局的影響,日本企業的新增出口訂單在2019年度遭遇了全年持續萎縮的尷尬,受到影響,日本的制造業活動不僅出現了連續八個月收縮的局面,而且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創下了三年多的最低點;幸運地是,占日本經濟60%的私人消費全年維持了0.4%以上的正增長,資本支出的增速也達到了0.9%,受到驅動,日本2019年GDP可以實現近1%的增長。超出了學界專家與市場分析師的預測,過去一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表現要差了許多。按照IMF的預測結論,2019年新興市場經濟體GDP只能保持3.9%的增速,為最近10年的最低檔位。具體到新興市場的“金磚五國”, 印度全年經濟增長減速至6%左右,俄羅斯經濟增長只有1%,巴西經濟增速為2.1%, 南非經濟增長約為1.2%。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2019年全年經濟增速滑落至6.1%,創下了27年的最低點位,同時出現經濟增長極度邊際遞減的運行狀況。
二、貨幣政策:盤局與情勢
2019年,圍繞著謀求與維系實體經濟的增長,幾乎所有國家的貨幣政策均表現為逆周期運動的基本特征。從2019年初釋放出暫停加息的信息以后,美聯儲觀察與等待的時間持續了半年時間,最終年內總共三次降息使得聯邦基金利率調降至1.5%-1.75%,并觸發了全球央行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中歐洲央行在過去一年中還是實施了一次降息動作,存款便利利率降至-0.5%,而且這是歐洲央行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降息。與此同時,日本央行在維持政策利率為-0.1%不變的基礎上明確表示,如果通脹目標的動能進一步走弱,利率水平將可能更低。
與降息動作相伴隨,為緩解流動性緊張,美聯儲再次啟用擱置十年之久的債券回購工具,即從2019年10月起購買600億美元短期國庫券,持續到2020年第二季度;緊跟美聯儲,歐洲央行在宣布結束持續四年的“購債計劃”不到12個月就緊急啟動量化寬松(QE),從2019年11月開始每月購買200億歐元債券;另外,雖然日本央行年初宣布減少200億日元10-25年期國債和100億日元25年以上期債券的購買量,但依舊維持1-3年期、3-5年期日債購買規模不變。
與發達經濟體與工業化國家陣營一樣,包括印度、埃及、巴西、墨西哥等在內的新興經濟國家也掀起了降息大潮,其中印度央行一年中先后五次降息。巴西央行三次降息后基準利率降至了5%的歷史新低,俄羅斯央行連續四次降息,貨幣利率抵至逾五年半來的低位,此外,印尼央行也邁開了兩年多來的首次降息步伐。初步統計,全球除了挪威央行在2019年反其道而行之,三次提高本國基準利率外,至少有30多家央行都實施了降息動作。
最后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是歐元誕生20年,歐洲貨幣一體化成就舉世公認,作為對這一貨幣歷史場景的全新襯托,有著15個成員國的西非經濟共同體決定從2020年開始采用統一的單一貨幣,共同貨幣命名為ECO,取代目前流通的西非法郎和七種國家貨幣。數據顯示,即將面世的ECO有望覆蓋15個國家的3.85億人口。
三、財政政策:棋局與陣勢
在2019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同步減速的背景下,積極或者擴張性財政政策扮演了宏觀調控的重要角色,包括擴大國債規模、增加財政支出與降低稅率,甚至按照凱恩斯經濟學理論,政府可以實施赤字財政,以產生增加和刺激社會總需求的乘數效應。美國財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聯邦政府2019財政年度財政赤字為9844億美元,同比增加26%,財政赤字達到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為了彌補財政赤字,同時為了更好地刺激經濟,美國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國債發行量,其中2019年財年美國國債發行量增加1.32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6%,受此影響,美國聯邦政府的公共債務升至23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作為歐元區公共財政的重大成果,在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倡議與推動下,歐元區財政部長會議就設立歐元區統一預算機制的框架終于達成一致意見,一個規模為170億歐元的“促進競爭力和趨同性預算工具”(BICC)最終建立起來。雖然財政機制并沒有以“統一預算”來冠名,且BICC的預算規模也要比先前的設想小得多,但至少讓人看到了歐元區貨幣一體化后在2025年建成財政一體化的希望。
根據年度預算,日本2019年財政支出規模為102萬億日元,在歷史上首次突破100萬億日元。與美國一樣,日本政府也是通過大量發行國債來滿足公共財政開支需求,因此,2019年日本國債的存量規模超過1000萬億日元,其中增量國債32.66萬億日元。為了幫助解決沉重的公共債務負擔,日本政府自2019年10月1日起正式將消費稅由8%提高至10%。在日本政府看來,消費稅的增加可以為政府帶去5.7萬億日元稅入,由此驅動2019年度的國家稅收超過1990年財年創下的60.1萬億日元的前次紀錄高點。在新興市場經濟體陣營中,莫迪獲得了印度總理的連任機會,基于穩定經濟增長的需要,順勢退出了5年內撥款100萬億盧比(約1.44萬億美元)用于修建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計劃,與此同時,莫迪政府作出了包括向農民提供現金補助和向中產階級進行大幅減稅的決定。不過,雖然多舉減稅措施產生了1.45萬億盧比的減稅量,但減稅也帶來了印度財政赤字的大幅上升,同時印度政府背負的外債總額高達5000億美元,占GDP約25%。基于此,穆迪將印度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相比于2018年,2019年中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提高了0.2個百分點至2.8%,對應地赤字規模為2.76萬億元。適應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需要,中國政府在過去一年中發行了40億歐元的主權債券,這是中國15年來首次發售歐元計價主權債券,最終獲得5倍超額認購,與此同時,中國財政部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了創紀錄的60億美元無評級主權債券,賬單規模達到發行量的3.6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作為刺激經濟的重要舉措,過去一年中國政府先后啟動了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和個人所得稅減稅、調降制造業增值稅稅率、下調以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為主的社保費率以及清理和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系列新政,全年減稅降費超2萬億元。
四、國際貿易:鬧局與變勢
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權威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僅能增長1.2%,世界范圍內跨境商品流動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慢速度增長,同時世貿組織指出,盡管貿易流動的先行指標至年底升至96.6,但仍遠低于100這一表明進出口以最近幾十年來平均速度增長的數值。與WTO的預測結論相策應,IMF則不斷調低2019年的世界貿易增速,最終預計全球貿易量料僅增長1.1%,較前期預估值降低了1.4百分點。沒有延續上一年末經貿關系有所緩和的趨勢,進入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溫。在發起對中國部分企業的光伏電池片及其下游產品337調查的同時,美國政府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接著,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19年6月1日0時起對原產于美國的1673個進口商品加征5%或20%的關稅稅率。三個月后,美國政府再次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分兩批加征10%關稅,中方迅速反擊,作出了分兩批對原產于美國的5078個稅目、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征10%和5%的不等關稅。
在將矛頭重點對準中國的同時,美國還將貿易戰火引到了歐洲,其中重點指責歐盟對空客的補貼在貿易中對美國造成了傷害,美國決定對歐盟實施一份總價值110億美元的初步關稅報復清單,而針對美國的貿易制裁,歐盟委員會也提出尋求對價值120億美元的美國出口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的決定。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美歐之間圍繞空客與波音的互訴補貼大戰其實已經持續了14年之久,最終世貿組織在2019年10月作出終判,認為歐盟向空客提供的大量補貼大大超過了美方對波音的補貼,裁決美國可以對74.966億美元歐盟產品加征關稅,該案由此成為WTO成立24年以來作出的金額最大的一次終裁判決。日本與韓國之間的貿易對抗成為了國際經貿摩擦領域的又一條戰線。
然而,貿易戰從來沒有贏家,IMF預計,2019年中美貿易對抗分別對中國與美國經濟增速形成1.02%和0.33%的最大拖累,同樣,日韓之間的貿易之爭已經使得日本對韓國的出口貿易出現連續12個月的負增長,韓國2019年全年對全球出口額11年來再度跌破3%。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中美雙方最終回到了談判桌上來。更令人欣喜地是,貿易摩擦烏云翻滾的同時,代表國際航運的波羅的海BDI指數全年上漲了23%,表明國際貿易依然具有一定的活躍度。不僅如此,貿易合作的努力也從未放棄。在非洲大陸自貿區這一全球最大自貿區破土而出不久,以“東盟10+5”為主體的陣容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完成所有談判議程,一個世界上涵蓋人口最多、區域最廣、成員最多元的自貿區將鏗鏘落地。
五、2020年:變局與趨勢
(一)貨幣政策方面
美聯儲雖然在最新的議息會議聲明中表示2020年會維持利率不變,但如果經濟出現下行情,依然不排除聯儲進一步降息的可能,而且2020年還是美國大選的敏感時期,特朗普為了不讓經濟出現變故而影響自己的選票,也會向美聯儲不斷施壓,盡管聯儲也會堅持自我獨立性,但總體看美國貨幣政策寬松周期不會出現逆轉。而只要美聯儲秉持寬松貨幣政策的態度不轉向,歐日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央銀行都有在貨幣政策上繼續“踩油門”的可能,世界經濟有望由此獲得流動性的充分支持。
但是,寬松貨幣政策作用于經濟增長的后續力度正在不斷走弱卻是不得不面對的嚴峻現實。一方面,貨幣政策的總體寬松空間受到壓抑,特別是許多主要經濟體的貨幣利率都分布于-0.75%至-1%之間,可以繼續降低的空間已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隨著貨幣的不斷放出,實際過程中不僅會發生邊際效用遞減現象,而且會導致利率的流動性陷阱,此時,國家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形成對貨幣需求的無限放大,貨幣利率表現為一條平坦的直線,意味著貨幣政策基本失效。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世界經濟2019年主線追蹤與2020年趨勢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