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代孕育思想,實踐檢驗真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既是對我國4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深刻總結,更是對未來中國發展方向、發展目標的精準定位。同時也蘊含了深刻的經濟含義:主要矛盾轉化意味著中國將在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經濟體制、收入分配、宏觀調控、資產配置等方面發生重大轉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的內涵,新時代經濟思想必將繼續牽引我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0-0081-03
《中國發展觀察》(月刊)2005年創刊,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月刊。發展中心的專家群,是月刊的強力支持者和基本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提法的改變,而是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未來長期發展,并對社會實踐起引領和指導作用的重大判斷。因此,深刻把握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對于我國人民日后生活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新時代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意義
(一)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中,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替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要是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更關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水平。從供給側看,雖然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實現質的飛越,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仍然不能滿足14億多人民對不同產品結構和各種服務的需求。
(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指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總體上已經提高,但是存在著快慢、高低、優劣的不均衡現象。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社會生產力發展尚不充分,是發展得不夠強,仍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雖然我國生產力已相比起過去已經大大提升了,但仍不能滿足14億多人民對不同產品結構和質量的需求,不能滿足人民對各種服務的需求,也不能滿足人民對社會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求。比如,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因為我們的發展不充分。因為消費者的需求變高了,可國內的產品的服務、質量跟不上,導致大量的消費外流。所以我們國家現在實行供給側改革,把每年大量外流的消費拉回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一是人民群眾對產品質量不信任。二是要承認我們的產品質量確確實實存在問題。三是品牌效應沒做好。我們發展不充分的一個最小的例子就說明我們的質量強國還在路上。比如,海淘、代購。這就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發展尚不充分,還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
發展不平衡,是指發展的領域范圍,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經濟和社會公平需求。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比如我們的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的問題。可以從經濟、社會、教育、醫療、收入、消費等方面來看。發展不平衡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看。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比如暴發戶,中彩票的,突然有很多資金卻沒有有錢人的思維,不會管理資金。所以經常會看中彩票的最后還負債累累,還沒之前過得好。又如教育方面,從教育的經費投入、教育質量和就學機會看,農村還落后于城市,中西部還落后于東部,再說得具體一些,現在大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進入重點的小學、初中、高中,在附近買學區房,或者是運用各種人際關系進一所理想的學校。這就是教育不平衡的現象。
人與自然發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生態環境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體現在:不同地區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程度上存在較大差異;長期處在價值鏈低端的國際分工使得中國資源環境破壞較為嚴重;此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濃、法制不健全、生態投資不足,使得人民對新鮮空氣、清潔水、良好環境質量的需要難以得到完全滿足。
經濟建設與總體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安全需求。比如食品安全、網絡安全等等。此外,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存在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了,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個變與不變是我們需要把握的。這也就是說,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歷史過程。這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解決的事。
二、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首先要深刻領會“七個堅持”——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這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具體內涵,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包含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因此,我們要深刻領悟經濟發展主要矛盾的變化,并作為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思想指引,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社會主義在中國取得輝煌成就的最好證明,標志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前進上升。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這之前,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還較低下,還不能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為了大力發展生產力,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仍存在發展模式過于粗放,經濟質量和效益不高,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突出等問題,導致中國經濟目前仍然只能說是“大而不強”,未來經濟發展仍有較長的路要走。正是因為正視到這些問題的存在,所以我們要從“大而不強”向著“小而集約”的方向發展。
堅持適應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變,也是促進開放。完善宏觀調控,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服務世界各國創新主體,既能讓“引進來”的國外投資者和技術轉移者吃下定心丸,也會讓“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更好地推動我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堅持適應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變還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強對產品質量的把控,毫不手軟打擊盜版侵權、假冒偽劣,不僅讓“山寨”“三無”產品退出市場,也能助推更多優質產品涌現出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適應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轉變將更有力地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向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三、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矛盾的主要方面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根據現階段阻礙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具體提出有利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改革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良性發展,相互適應,并增強靈活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重大結構性問題,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供給不能滿足需求,因此,宏觀調控必須緊緊圍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有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
(二)有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有力推進供給重大結構問題,有利于破除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我們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搶占先機。
1.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解決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相對于虛擬經濟而言的,指的是生產和提供能夠滿足人們某方面實際需要的產品和服務的經濟活動,不僅包括所有的物質產品生產,也包括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實際服務的行業,因而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質保障。與虛擬經濟不同的是,實體經濟強調社會財富的“使用屬性”,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關。只有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增強我國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必須抓牢實體經濟。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考察時強調,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實踐有力表明,大國經濟唯有踏實發展實體經濟,才能在此基礎上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但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水平相比,在技術創新、質量品牌、環境友好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向未來,我們必須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從過去的追求數量、速度轉向重視質量、效益,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以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奠定堅實基礎。
2.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
當前,走近各大礦產基地,總會聽到老總們談論,經濟下行得厲害,生產出來的礦產資源滯留較多,賣不出去;在各大企業工廠,常常聽到老板叫喚生產成本太高,一生產就虧損;回望各大中小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商,眾多的商品房無人問津、空空如也,庫存較多等等,諸如此類問題,都是地方經濟發展受阻的表現。然而,要發展好經濟,必須改變當前現狀,解決存在的實際困難問題,“三去一降一補”正是解開這些密碼難題的金鑰匙。
扎實有效去產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落后的產能。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局面,傳統、落后的產能已不適應于快速發展的時代,早晚會被市場擊潰,不如盡快整合資源,抱團取暖,攜手發展,發展壯大。應真抓實抓,確保產能“真去真退”。特別是對落后產能必須堅決淘汰,不得搞等量置換。同時保障高峰時期穩定供應。其次,職工安置是化解過剩產能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系統性和綜合性問題。各地需嚴格使用好中央獎補資金、籌集配套資金、做好職工轉崗培訓和社保費用銜接,拓寬就業和再就業渠道等。此外,按照年初制定的“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的方針,產鋼產煤地區要將去產能與產業優化布局、轉型升級相結合,進一步落實有保有壓的金融政策,加大兼并重組力度。
因城施策去庫存。當前我國有許多“僵尸企業”,就是指企業產品壓庫或產能過剩而持續虧損狀態超過一年仍不關停即為“僵尸企業”。為何會有“僵尸企業”存在?背后一定有政府支撐。有的企業已經失去了發展活力,奄奄一息、茍延殘喘,但遲遲不關門,就是由于地方政府為了保就業給了企業補貼。
近來學界關于“去庫存”爭議不小,分歧點主要在于對怎樣去庫存看法不同。主要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目前國內出現過度庫存是由缺少需求所致,所以去庫存的重點應擴大內需;而另一派認為過度庫存是由于產品供給不對口人民需求引起,所以去庫存的重點是改進供給。其實兩種說法都對,但解釋不同應對的辦法會不同,所以對去庫存需要有科學的解釋。去庫存的關鍵是放開價格,要讓價格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具體講,讓市場去庫存有三個要點:第一,政府對價格的管控進一步放權,縮小定價的范圍,競爭性商品價格要盡量交由市場決定,讓價格隨需求變化而變化。第二,讓更多優質產品進入市場,讓人民對物質產品有更豐富的選擇。第三,逐步取消對“僵尸企業”的補貼,讓市場優勝劣汰。
積極穩妥去杠桿。在宏觀上,杠桿率其實就是債務率的代稱。在實體經濟當中,主要有居民、企業和政府三大部門,而每一個部門都有負債。而經濟整體的杠桿率,就是居民、企業和政府三大部門債務和GDP的比值。因此,去杠桿就是降低宏觀債務率。為什么去杠桿如此重要?因為只有將債務率控制住了,經濟增長模式才可持續。目前,我們還沒有擺脫靠增加債務來換取經濟增長的模式。反過來講,如果我們要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那么就必須下決心去杠桿、降負債。
多措并舉降成本。任何一個企業要想在龐大的市場中增強競爭力,就必須讓企業降低投入、提高產出。企業除了按照稅法要求應繳納的稅以外,還要承擔一些行政性收費,很多企業把應繳的稅和一些其他收費都合并作為企業的“稅負”來計算,造成了企業整體負擔可能較重。比如,過去地方上修路、舉辦一些活動等,都要讓企業出一部分贊助費。這些都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現在政府強調給企業減負,已經減少了很多行政性收費。對多數企業來說,最令人頭疼的事情之一就是增值稅。加大減稅降負力度可以提升企業經營效益,增添更多工作動力,因此財稅改革對于降成本有重要意義。
企業若想盈利,而且長足地在這龐大的競爭市場中發展,就要不斷探尋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不同企業的管理制度和實際情況都有所不同,所以其降低成本的方式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同。然而,不管什么樣的企業都該遵循最基本的原則:降低成本應該滿足法律的相關要求;不能為了降低成本而忽視社會效益;也不能偷工減料放棄質量;降低成本還要注意安全管理,不能因為節約費用就取消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時,降低成本也不該忽視員工的基本利益,如社會保險等。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精準加力補短板。任何工作不可能一般齊,總會有短板,總需要補短板。但補短板也要學會“彈鋼琴”。現實中,一些短板之所以久拖不決,關鍵原因,就是相關部門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沒有對問題的復雜性進行精確的分析,無視客觀環境的多樣性,想當然,“一刀切”,不加分析地套用“標準”“模式”“方法”,表面上熱熱鬧鬧,實際上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無數的實踐經驗表明,我們的工作要取得實效,其共同點都是“揚長補短”。既要補短板,也不忘記“拉長板”。“千層臺起于壘土,萬里行始于足下。”通過補短板“拉長板”,一方面做好各項基礎工作,把根基筑穩;另一方面搭建高平臺,從戰略高度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明確自己該干什么,集中有限的資源,發揮固有優勢,謀取新的發展。
總的來說,“三去一降一補”是解決當前各地經濟發展受阻的救命秘訣,是經過實際調研和論證后的重要舉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基調是發展經濟時要保證穩重求快,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只要地方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關精神扎扎實實地抓好落實,相信我國的經濟發展會更上一層樓,造就新氣象。
四、結語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對過去5年經濟工作經驗的系統梳理,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也是新時代統領經濟發展的基本遵循,邏輯緊密、環環相扣,必須學懂弄通,貫徹落實到經濟工作中。本文梳理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中的新矛盾的內容,可以更好地把握新矛盾的內涵及與現實工作生活的聯系,對于指導我們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凌云,楊晶晶.扣時代之弦,發強國之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論析[J].湖北大學學報,2018(3).
[2]胡隆輝.深刻認識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J].學習論壇,2017(12).
[3]欒亞麗,宋則宸.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及其深遠影響[J].寧夏社會科學,2018(1).
[4]尹慶雙,肖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品質及其在新時代的最新發展[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6).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以新時代主要矛盾推動我國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