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AV小说区在线观看_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_久久精品久久91_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18,亚洲日本本道a,亚洲六月丁香婷婷综合,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成人网

職稱論文咨詢網,專業提供留學生論文、職稱發表論文等各類論文學術咨詢服務的論文網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論文百科

“未來社區”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

來源:職稱論文咨詢網發布時間:2022-09-30 11:21:49

  〔摘要〕 20世紀晚期以降,以人類社會步入深度現代化階段和科技革命為背景,社區研究和實踐領域一改以往的“懷舊模式”,出現了一系列以未來社區為目標的觀點及實踐。但關于未來社區的理論研究卻仍未獲得充分展開,如何從理論上厘清未來社區內涵,并進一步探討社區未來性與技術性、社會性、傳統性、生態性、生活性等方面的復雜互動,運用整體、綜合性的觀念和行動來超前性地解決城鄉社會發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成為未來社區建設的核心目標訴求。為此,我們應以未來性的彰顯來化解現代性所帶來的諸多挑戰,建立起新的依托于城鄉社區的社會基礎結構。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未來、現代和傳統兩組互動關系,進而使城鄉社區生活獲得長遠而持續的改善和提高。

  〔關鍵詞〕 未來社區,美好生活,技術性,生態性,更新性

  〔中圖分類號〕C91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20)02-0008-08

  《城市觀察》(雙月刊)創刊于2009年,是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專業性學術經濟期刊。本刊是以研究探索珠江三角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為主的綜合性經濟理論期刊。

  自19世紀下半葉滕尼斯撰寫《共同體與社會》,開辟學科意義上的社區研究之日起,社區概念便被打上了深深的懷舊烙印。許多社會學家都是在傳統-現代的框架體系下,對工業化、城市化背景下傳統共同體的消解表示慨嘆和憂慮。因此,社區研究誕生伊始便被定格在傳統感和秩序感消解或延續這一基調之上。在此種意義上,我們很少看到學界針對未來社區而展開的探討。但從20世紀晚期開始,以人類社會進入深度現代化階段和科技革命為背景,社區研究和實踐領域開始出現了一些以未來社區為目標的觀點及實踐:其一是依托于當代科技革命而發出的關于未來社區的暢想,如低碳社區、智慧社區等;其二是以德魯克、雅各布斯、吉爾·格蘭特等為代表的著名學者從學理層面對未來社區所展開的初步研究探討;其三是一些國家和地區啟動了關于未來社區的實踐創新活動,如起源于丹麥影響至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共享社區”和日本的共享住宅等活動。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在中國還出現了由地方政府明確提出的未來社區建設計劃及行動。2019年年初,浙江率先提出并展開關于未來社區的試點試驗,將未來社區建設問題向前推進了具有實質性意義的關鍵一步。但我們注意到,學術界尚未從學術理論層面對未來社區建設給予充分關注和積極回應,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故本文擬以前述多種形態的未來社區構想及實踐為背景,以浙江未來社區建設的初步實踐為重點,就未來社區建設關涉到的理論問題展開初步研討。

  一、未來社區概念的提出及其演進階段

  所謂未來社區建設,主要是將城鄉社區納入未來發展的視域之下,引入技術、生態、社會、生活等變量,運用整體、綜合性的觀念和行動來超前性地解決城鄉社區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以致力于社區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等各個方面發生具有積極意義的變動,進而使得城鄉社區生活獲得長遠而持續的改善和提高。透過以上對未來社區概念內涵的研究考察,我們會發現,作為一個立體的概念,社區涵括了居住形態、關系形態、組織形態、街區形態、文化形態、生產形態等極其豐富的內涵,成為人類社會最具基礎性的社會單元。而未來社區則是在深刻反思社區發展的基礎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建構機制。人類對未來社區形態的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文明的批判反思性和建設性。

 ?。ㄒ唬┕诺渖鐣W時期社區概念的“懷舊性”

  如果我們將考古學意義上的人類早期聚落遺存作為社區最早形態,那么社區堪稱是一個最為古老的社會科學概念。而且,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社區也在不斷地改變和轉換其存在形態,表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從歷史上看,每當人類文明處于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面對社會的復雜劇烈變遷,都會引發出許多關于社區發展和建設的思考、爭論和探討。19世紀中葉后,在歐洲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過程中,以涂爾干、滕尼斯等為代表的古典社會學家通過“社會失范”“共同體與社會”等核心概念和命題,闡釋出其對社區現實變動的憂慮和批判,也表達出對未來社區的一些認識和種種期待??梢姡谌祟愑赊r業社會轉向工業文明的進程中,鑒于傳統的共同體在工業社會背景下的迅速消解,社區概念便被賦予了極其復雜的內涵和角色,進而成為一個充滿懷舊感的詞匯,其關于未來社區的觀點只是一種間接的、曲折性的表達而已。

 ?。ǘ┪磥砩鐓^概念提出的兩個階段

  進入20世紀晚期后,伴隨著科技革命和現代社會發展速度的加快,人類關于城鄉社區發展的規劃能力也大大增強。同時,伴隨著城鄉社會的劇烈變遷,社會各界逐漸開啟了對未來社區的探討。此時期圍繞著未來社區概念的提出及實踐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一個由“單一”到“綜合”的發展轉變進程,具體可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晚期以來以低碳社會和“智慧社區”構建為切入點的未來社區建設。在未來社區規劃設計的“單一視角”階段,主要是依托某種先進技術加以展開,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主要包括“低碳社區”和“智慧社區”的實踐探索。在歷史上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新的技術和社會發展思潮勃興后,往往都會以社區為單元加以實踐和展開,如在可持續發展思潮的背景之下,低碳社區的概念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向。從20世紀晚期開始,面對城鄉社會所面臨的生態能源危機,社會各界圍繞“低碳社區”展開深入探討,試圖通過生態能源技術的革新應用,克服人類所面臨的生態能源困境。在學術界已有的研究中,所謂低碳社區,主要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提出和發展產生的。低碳城市的理念來源于低碳經濟。國際科學界已有充分證據證明,當前氣候變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而城市作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場所,其運行過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溫室氣體已占到全球總量的75%左右,制造全球80%的污染。隨著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城市擴張速度越來越快,城市也因此變得越來越脆弱” 。②此外,還有基于互聯網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而生發出的“智慧社區”實踐。值得注意的是,智慧社區與一般意義上的社區管理信息化存在著本質性的區別。所謂社區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從工具意義上將信息技術應用于社區管理和服務。而智慧社區則是運用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社區居民的社會關系和生活世界,實現新的社會治理和服務模式。1996年,美國圣地亞哥州立大學與加利福尼亞州政府合作推出世界首個智慧社區項目,即強調智慧社區以技術性與社會性高度嵌合的特點,將其定義為“在一個大小可以從鄰域到多縣的地區內,市民、團體和市政管理機構利用信息技術顯著地、甚至徹底地改造他們所生活的地區,政府、工業界、教育工作者和市民之間的合作將代替他們各自的孤立行動” 。③可見,在此階段的時間范圍內,關于未來社區的探討,基本上都局限于一定的專題性領域,而未能從總體上對未來社區做一個相對完整的規劃。

  第二階段:21世紀以來關于未來社區的綜合設計實踐。進入21世紀,社會上首先出現了比較活躍的關于未來社區的倡導和實踐探索。與此前專題性、單一性的推進模式不同,此階段推進模式最為突出的特點在于其綜合性、全面性和實踐性。2019年3月20日,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率先推出中國版的未來社區綜合建設模式。其創新之處主要表現在:第一,將未來社區建設的話題置于中國新世紀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背景之下,我們會發現,中國開啟未來社區建設有其特殊契機和內涵;其所提出的未來社區建設的政策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提出“將聚焦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三維價值坐標,以和睦共治、綠色集約、智慧共享為內涵特征,突出高品質生活主軸,構建以未來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和治理等九大場景創新為重點的集成系統,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 。④第三,從城市規劃、組織體制創新、技術支撐、文化發掘等方面,給出一個較為全面的未來社區的建議和計劃。依托于上述政策構建和規劃設計,將未來社區的實踐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未來社區建設過程中“未來性”的多方展開

  毫無疑問,人類是最擅長規劃自己生活和組織模式的高級動物。未來社區概念的提出,便是引入社區規劃的綜合視角,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未來性”作為其建設的目標導引,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居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其發展目標,通過未來性與技術性、生態性、社會性、傳統性、生活性等方面的互動,未來社區的圖景得以獲得最為真實的展開。因此,如何理解未來社區建設中“未來性”的多方展開,便成為其建設進程的關鍵。

  (一)社區的“未來性”與技術性、生態性

  我們既然將當下城鄉社區的發展納入未來社區的理解框架之下,就應該努力賦予社區建設過程以“未來性”。這里所說的未來性,首先是依托于技術性和生態性展開的,在現實中往往表現為針對現代社區建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種批判性、超前規劃性和趨向導引性。所謂批判性,主要是圍繞現代化進程所引發的社會危機和環境危機而展開。劉易斯·芒福德在審視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時,曾以“機械化與破壞”為標題,認為現代社會正在“發生一種破壞,其速度常常是更快:森林被毀壞,土壤被破壞”,“尤為甚者,我們將看到,這種破壞也在城市環境中進行” 。⑤同時,在工業化后期,城市也面臨著過密化、均質化的挑戰,城市馬賽克將城市社區均勻地切割排列,以均質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而鄉村社區則因人口急劇減少而出現人口過疏化現象,陷入過疏社會何以可能的問題。

  所謂“超前性”和“趨向導引性”,就是以“未來性”來抗拒和化解由現代性帶來的種種危機。從未來性的研究視角審視社區變遷,一個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推進變遷的因素便是新技術。迄今為止,最具有代表性的項目是將技術與生態結合在一起的低碳社區建設,該項目主要是依據一系列創新技術建立起來的。如建于1980年,擁有30戶居民的丹麥太陽風社區是由居民自發組織起來建設的公共住宅社區。該社區最大的特點為公共住宅的設計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而位于英國倫敦西南薩頓市的貝丁頓零碳社區則是一個典型的城市生態居住區,其發展目標是在城市中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生活環境。社區通過使用節水設備和利用雨水、中水,減少居民的自來水消耗;停車場采用多孔滲水材料,減少地表水流失;社區廢水經小規模污水處理系統就地處理,將廢水處理成可循環利用的中水。⑥上述項目所表征的未來社區堪稱是將智慧技術與生態技術巧妙結合的代表性作品。此外,近年來頗為流行的智慧社區建設多通過APP、微信群、網上居委會、社區網上議事廳等網絡虛擬技術,在打造未來社區,實施社會治理創新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至于在評價社區未來性的過程中,均將技術、生態等指標作為最重要的標準依據。曼紐爾·卡斯特在形容科技革命對當代社會影響的問題上即指出:“一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轉化了人們生活的社會圖景。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技術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會的物質基礎。”⑦2000年,由英國政府環境、交通與區域部完成了“千年紀村鎮與可持續社區”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提出了“創建可持續社區”的8項評價標準,即將“資源消耗低”“當地環境資本得到保護和增加”“高質量的城市設計”等作為評價的核心指標。⑧

  但我們必須注意,在強調未來性與技術性、生態性互動關系時,也應保持足夠的警惕性,并將其作用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內。因為對人類社會而言,任何意義上的技術實際上都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有可能導致其嚴重的負面后果。因為脫離社區居民間真實的互動關系和歸屬認同,而僅僅依賴于單一的技術應用和社區物質環境的改造,未必能真正帶來社區居民生活品質的提高和改善,也不可能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

  (二)社區的未來性與更新性

  作為一個文明的生命體,城市自然有其起源、發展、衰退和再生的階段性演化過程。一般說來,城市發展中的新陳代謝往往是通過城市更新來加以完成的。1958年8月,在荷蘭海牙召開的首屆城市更新研究會議上,參與者即在城市更新的內涵界定問題上達成了基本共識,認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對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圍的環境或出行、購物、娛樂及其他生活活動有各種不同期望和不滿,對于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對于街路、公園、綠地和不良環境的改善要求及早施行。尤其對于土地利用的形態或地域地區制的改善,大規模都市計劃事業的實施,以形成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美麗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包括所有這些內容的城市建設活動就是都市更新” 。⑨在現實中城市更新往往是針對城市某個區位發生的衰退現象而采取的針對性治理行動,其內容非常豐富,所包括的普遍問題有:(1)物質環境:城市更新致力于改善建成環境,關注對象現在包括環境可持續性。(2)生活質量:城市更新旨在努力提高物質生活條件,或者促進地方文化活動或者改善特定社會群體的配套設施。(3)社會福利:城市更新努力提高在特定地區為特定人口所提供的基本社會服務。(4)經濟前景:城市更新積極尋求通過創造工作機會或通過教育和培訓計劃來提高貧困人群和地區的就業率。(5)治理:城市更新過程中,城市管理在向城市治理轉變,公共政策也更加開放,這被城市更新過程中越來越重要的合作關系、社區參與和多元利益主體不斷強化。⑩

  由此可見,剛剛勃興的未來社區建設與此前頗為流行的城市更新改造運動自然存在著密切關聯。雖然未來社區建設幾乎囊括了城市更新的所有內容,但相比之下,二者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重要的不同:

  其一,就其發生的背景而言,一般意義上的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復興基本上都是在城市面臨衰退的背景下作為城市復興、再生的方略而提出的,而近年來興起的未來社區建設則是在快速城鎮化、技術革命、城鄉社會向上發展演進的總體態勢下推出的。

  其二,長期以來,以城市更新、復興、再生為標志的城市創新項目基本上都是以城市為單元展開的。當然,即便是以城市為單元的實踐創新,也必須要以社區為依托,因為如果失去了社區支撐,城市更新必然走向虛浮化。雖然未來社區建設也涉及城市總體更新規劃,但其卻沒有以城市為基本單元,而是直接選擇了社區,這使得其建設規劃目標更加聚焦具體的社區,更具有生活化的意境。而未來社區建設一旦選擇了“未來”視角作為社區更新的主題詞,便自然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呈現出的是一個典型的具有較強引領性的發展規劃。就其內容而言,主要是將人本、技術、生態等變量納入總體的社區建設進程之中,強調21世紀以信息技術、生態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運用于社區發展的新的理念。

  其三,選擇社區為單元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克服經營城市的片面性。從一般意義上講,未來社區建設與未來城市發展具有較強的同步性和一致性。作為城市最為基礎的組織單元,未來社區建設的推進當然會為未來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基層社會基礎。但實際上二者之間也往往存在著明顯的悖反性,主要表現在:如果城市發展只是單純地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之下展開,注定要更多地強調經營城市的開發取向。眾所周知,所謂經營城市“就是把城市的資源和延伸資源作為資產,通過市場運作,獲取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促進城市發展” 。在經營城市的理念之下,對城市的經營功能有明顯的強化,但卻有可能淹沒了城市和社區的社會性。而未來社區則更強調人本化、技術化、生態化的相互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此外,將城市的未來發展植根于社區,還有助于充分體現社區的在地性特點,因為失去了自性的社區所面臨的最為危險的問題便是其喪失了發展力,而走向均質化、劃一化的蔓延。

 ?。ㄈ┥鐓^的未來性與社會性

  置身未來社區建設的進程中,人們會發現,與技術性引領和物質性支撐的各種指標相比,那些標識著社區歸屬認同和關系互動的社會性指標的實現總是成為社區建設真正意義上的難點。這主要是因為:第一,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演進,人們之間鏈接密切的社會關系不可避免地走向消解,而呈現出個體化和原子化的態勢,導致社會性的嚴重流失。在此前的研究中,筆者曾將社會原子化的表現概括為:人際關系疏離化,社會紐帶松弛,初級社會群體開始走向衰落;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規范失靈,社會道德水準下降等。初步揭示了城市社區社會性消解的諸多表相。第二,在技術與社會的互動中,雖然新技術也會對社會關系有所激活,生發出新的社會互動模式,但由先進技術進步而引發的技術對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消解,已是毋庸證明的事情。因此,如何在推進社區治理走向高度技術化的過程中,更為妥善地維護其社會性,便成為問題的關鍵。由此,未來社區建設絕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的、土木的和技術的工程,同時更是一個找回和激活社會性的社會工程。“在對城市社會生活的分析中,社區的概念有著悠久而又多變的歷史。作為應對城市擴大和人與人之間可能的疏遠方式,社區被認為是個體形成歸屬感和至少得到部分身份認同的途徑。”

  1.社區“硬體空間”的共享性

  長期以來,在城市更新的理論譜系中,均對共享互動空間的建立給予特殊的關注。在此種理論看來,城市社區的公共性構建必須依托有助于社區居民建立起互動關系的硬體空間。而在封閉區隔的空間內,很難建立起真正富有活力的社會互動關系。著名城市研究者雅各布斯曾使用“日常生活行動”概念理解城市的街道空間,她斷言街道不是簡單的通行空間,而是城市的眼睛、社區居民互動的平臺,其觀點努力“促進居民和生活地點聯系”,對后來的城市規劃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準乎此,我們在未來社區“土木工程”規劃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賦予社區物理空間以共享性。從樓道鄰里,到街區空間,都要盡量摒棄其封閉性,而體現其暢通性和互動性。

  2.社區的關系性、生活性

  在以往的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過程中,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是,雖然通過縝密科學的規劃和大量的資源投入,使得社區的硬件條件獲得了明顯的改善,但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卻未升反降,有學者引入社會變量加以解釋,認為“即使社區物質上得到更新,如果社會環境形態反而惡化——面臨著新出現的社會隔離、社會服務設施縮減或者私有化、社區公共交往空間被侵占,社區居民的日?;顒右部上蛑唤】档姆较虬l展,他們對于社區的滿意度評價也會相應下降” 。而要想走出城市更新的上述悖論,一個最為直接的對策便是將社區發展的未來性與關系性、生活性結合起來。其具體措施主要包括:(1)將社區居民良性的關系互動納入未來社區建設的核心內容。如德國面對社區老齡化背景下代際關系的疏離問題,推出了“多代屋項目”,試圖通過代際互動關系的建立來賦予社區以社會活力。在北美,“近年來社區通常促進有組織的活動來加強居民間的共同利益和協作關系。郊區的鄰里社區有較大的吸引力,社會凝聚力顯然不足。私人業主雖然擁有華麗的庭院,卻反而約束了鄰里間的相互交往。與此同時,業主委員會促進居民為了共同利益展開共同行動,防止居民利益受到開發商的侵害,并促進了所在地區社區公共意識的發展”。(2)將社區組織化作為未來社區建設的核心指標。所謂社區的組織化,其內涵非常復雜,但其核心內容無外乎以下兩點:其一是作為居民自治組織的社區組織化,包括居民自治組織的建設和以社區為單元的民間草根組織建設;其二是具有一定覆蓋性的樞紐型社會組織的建設。在未來社區建設過程中,社會組織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日本,1998年政府頒布《特定非營利活動促進法》(NPO法案),“該法使從事增進福利事業、振興文化藝術體育事業、保護環境、提供災害救助等12個領域活動的團體獲得了法人資格,這些為不特定的多數人提供福利的民間團體,將成為日本未來社區活動的主體力量” 。近年來,中國也大力推動所謂“三社聯動”,強調在社區自治組織與社會組織之間建立起密切的互動關系,以克服由于家庭小型化、社會老齡化、社會個體化所帶來的社會關系疏離現象。(3)通過對社區生活性的激活,賦予未來社區以特有的社會活力。在近來勃興的未來社區構建活動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在于,將未來社區建設與美好生活直接聯系在一起。從總體上看,如果社區無法滿足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走向衰落。近期浙江推進的未來社區建設,其起始便圍繞著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展開。對未來社區建設“生活性”的強調,其重要價值在于:突出了社區發展的綜合性。此前社會各界關于未來社區的設計,多是從某一角度切入,或強調低碳社區,或強調生態社區和文化社區等。基本上都是從特定的單一向度展開的。而“生活性”恰恰強調了涉及問題的全面性,同時也增強了與社區居民的親和性。總之,當我們將社區生活納入分析視域中,其目標和建設思路便會立即清晰起來。以社區生活為依托的社區發展,通過社區內部關系的建立,不僅可以克服社會原子化、個體化的弊端,還可以使社區獲得未來性,實現“可持續社區”的建設目標。

 ?。ㄋ模┥鐓^的未來性與傳統性

  如何繼承傳統,是未來社區建設中面臨的難題。作為社會的微觀組成部分,社區是社會傳統最為直接的具有持續性意義的承載者,地域社會的諸多傳統實際上就是通過社區生發并傳承下來的。事實上,從滕尼斯開始,人類啟動社區研究最為初始的動機便在于留住那些有形和無形的社區共同體傳統。20世紀50年代聯合國倡導社區發展,其核心的目標訴求也都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在這里應該認真辨析的問題是,未來社區建設中對社區傳統性的關注不僅僅是簡單地留住傳統,而是通過社區傳統性的彰顯而體現社會發展的連續性、貫通性和積淀性,最終獲得的實際上是一種真實厚重的社會性。在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借用布爾迪厄文化資本概念,在未來社區建設過程中大力加強社區文化資本的開掘。“文化遺產項目可以被認為是帶有經濟資本特征的資產,并可以將經濟數學引入其中。在生產和創新過程中它們需要資源投入;它們具有價值貯存和長久持續的資本服務功能。”現實中,人們已對那些可以實現經濟價值轉化的有形社區文化遺產表示高度關注,但對于社區那些“無形的傳統”卻仍未引起足夠的注意,這應是未來社區建設必須克服的發展難題。

  (五)鄉村未來社區建設

  1.走出鄉村終結論的誤區

  無論是從傳統-現代理論框架出發,還是從未來視角展開分析,都無法回避未來意義上的鄉村社區發展問題。因為從工業革命初期開始,鄉村問題便被納入到傳統-現代分析的框架之下,賦之以重建說或解體論的涵義。長期以來,“城市問題的解決被當做優先任務,而農村空間和農村景觀只是一種必要手段,對農村問題本身的關注是附屬性的”。而鄉村復興論雖然傾其全力維系鄉村的存在,但其封閉的鄉村發展模式又很難收到期待的效果。在鄉村論爭相持不下的情況下,關于鄉村社區發展的未來分析視角似乎是唯一可行的實踐路徑。

  2.未來視域下鄉村社區發展優勢的凸顯

  與城市社區相比,鄉村社區往往具有一些特有的天然優勢,這些優勢一旦被激活并賦予其特定意義,便可釋放出空前的發展能量。

  (1)歷史上,基于農業時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依托于熟人社會,村落世界天然具有超強的社會性、生活性和傳統性。村落農民生于斯長于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域社會及文化傳統。在此意義上,如果我們以歸屬感和認同感作為衡量評價社區的重要標準,便會發現鄉村社會成員間天然具有的密切的互動關系及社區內聚力,這是城市陌生人社會所無法比擬的。

 ?。?)與過密化發展的都市社區相比,鄉村社會在生態性方面本來就占有明顯的優勢,以城鄉一體化和逆城市化的實現為前提,這種優勢將進一步擴大。工業革命初期,英國城市學家霍華德曾提出頗富想象力的“田園城市”概念,但時至今日,在高度密集化的城市水泥森林中,“田園城市”的圖景似乎已漸行漸遠。而在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鄉村,其生態優勢開始凸顯,為鄉村未來社區建設提供生態意義上的支持。

 ?。?)包括信息、交通技術在內的諸多現代技術的應用,使得城鄉之間的流動更加便捷,推進了城鄉之間由“單向交流”向“雙向對流”轉變,進而實現鄉村振興。在浙江新近出臺的未來社區建設方案中,即將農村置于其中,并注意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率先試點農村未來社區建設,其做法主要是“基于鄉村振興的需求,通過產業導入和治理創新,推動人本化、生態化、融合化,實現農村‘新型社群的重構,切實破解人才、鄉賢進村落戶難,以及土地要素制約等束縛,把全市建設成一個自然的花園、成長的花園和心靈的花園” 。“在鄉村未來社區的具體設想上,將以‘人口凈流入量+三產融合增加值作為綜合指標,以特定鄉村人群為核心,重點突出‘鄰里、風貌、產業、交通、教育、康養、文化、治理八大場景的系統設計,通過改革、發展和民生之間的高度融合,從而實現進則配套完善創業無憂,出則鄉土田園回歸自然。”

  三、未來社區建設推進須處理好的兩組關系

  在以往的社區研究中,有學者將社區規劃的整體內容概括為“三體”:其一是社區的“硬體”,即社區內有形的建設,指社區的地理環境、自然形勢、交通、市場、學校、醫院、公園及其他各種公共設施與建筑等情況;其二是社區的“軟體”,指社區的文化傳統、歷史淵源、風俗習慣、合作精神、價值、信仰、理想、情操、知識、公約及其他一切的社區規范與控制力量;其三是社區的“韌體”:指社區的權力結構與組織關系,包括社區內公私立機構、各行各業正式的與非正式的組織、社區內各層級民眾的團體組織,以及以上各社會組織團體之間的維系力量。應該說,“三體說”關于社區建設的概括和比喻非常全面和形象,值得肯定。既然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轉換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實施過程中要努力處理好以下兩組帶有全局性的基本關系:其一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其二是未來、現代和傳統的關系。只有妥善處理好上述兩組關系,未來社區的建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一)關于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

  眾所周知,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系,是我們理解分析現代社會運行發展最具根本性意義的關系組群。任何意義上的現代社會的運行及調適,都不能回避上述關系的互動與組合。(1)在未來社區建設的問題上,我們首先必須重視政府的力量。一般說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政策性導引和科層體系的行政推動體現出來的。迄今為止,無論是早發現代化國家的城市化還是后發國家的城鎮化,在其啟動運行的過程中,政府都無一例外地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主要是因為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所涉及的各種事務均帶有總體性。具體言之,未來社區建設首先是一個政策建構和實施的過程,無論是城市更新的規劃設計,還是社區改造工程的實施,整個工程都與政府政策制定過程密切相關。尤其是對那些特色社區和問題街區的改造,更是要政策先行,聚焦社會總體狀況,推進社區社會資本的形成和社會融合的發展。因此,作為一個以未來社區建設為核心目標的綜合性社會建設工程,政府必須通過其政策建構和行政實施發揮其主導性作用。(2)所謂政府主導并不是政府包辦,起源于歐美的較為流行的經驗是所謂“PPP模式”,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關系),主要是強調“引進私人資本,建立起公私合作關系,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各參與方達到比單方面更有效的結果,在獲得最大社會利益的同時,各方也共同承擔項目責任和融資風險” 。(3)既然我們將城市更新落到具體的社區層面,那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就應該努力將社區居民看作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社會參與力量,納入到未來社區建設的進程之中,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參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未來社區建設進程中的社會參與之所以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個城市只有在社區層面存在著活躍的具有較強社區歸屬認同的社會力量,來自政府和市場的種種政策和舉措才能踏實落地,并發揮作用,而不至于在社區規劃改造的過程中發生對立沖突。

 ?。ǘ╆P于未來、現代和傳統的關系

  毫無疑問,未來社區建設是一個帶有極強未來性的復雜工程,而且,其未來性要想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彰顯,就必須處理好其與現代和傳統的關系。(1)在對現代性展開反思批判的基礎之上規劃社區的未來性。幾乎所有人都承認,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背景下城市的發展和擴張,以及鄉村社會所面臨的嚴重萎縮的困局,都從根本上改寫了現代社會歷史,使人類社會在獲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嚴重的現代性困境及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即深刻指出,在過去的30年間,“城市更新只是表面上換上一種新的形式,實際上繼續進行著同樣無目的集中并破壞有機機能,結果又需治療挽救”,他強調,城市規劃不能脫離人的需要,城市更新改造要符合“人的尺度”。因此,在未來社區規劃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沿襲城市更新模式,而應在反思批判的基礎之上,以將技術性、社會性、生態性集于一身的未來性來消解現代性困境。“城市的最為突出的特征是城市使人疏遠。”如何通過未來社區規劃,建立起充滿共享性的社會,成為未來社區建設的難點和關鍵,以共享街道系統建設為例 ,其共享的基本理念是“構造一個統一體,強調共同體和居住使用者。行人、玩耍的兒童、騎自行車的人、??康能囕v和行駛的汽車都分享著同一個街道空間。通過重新設計街道的物理表面,為行人開創出對社會與物質的支配權。因為步行環境的‘解放只是把汽車交通納入了一個完全一體化的系統,因此,它并非一項反對只供汽車通行的政策” 。(2)通過延續傳統來彰顯其未來性。自人類社會步入現代以來,即面臨激烈的傳統-現代間的沖突。發展社會學學科體系中占據統治地位的現代化理論即強調,只有告別傳統,才能真正地進入現代。但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反思告訴我們,這種非此即彼的“傳統-現代”二分思維方式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代之而起的新現代化理論則強調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良性互動,提出對傳統的重估,“絕不是說不要現代而要回到傳統,不要都市生活而要固守鄉村。恰恰相反,既然是超越,就是要破除那要么這個,要么那個的非此即彼格式,并試圖去尋求別的可能性” ?;谇笆鰧鹘y-現代關系的理解,在未來社區建設的問題上,我們應努力建立起未來與傳統間直接的聯結。我們所規劃設計的未來社區,不可能脫離傳統-現代-未來這一連續性的發展進程,而突兀地建構起所謂的“未來性”。進而言之,只有充分彰顯傳統性才能體現其未來性,因為未來性的一個最大特性便是將其前瞻性和延續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總之,將當代中國的城鄉社區建設置于20世紀中葉以來社會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行程之中,我們會發現,20世紀下半期,世界范圍內先后出現了兩次社區建設的浪潮:第一次是1955年聯合國大力提倡“社區發展”,提出推進民眾參與,以促進社區經濟、社會進步的發展目標。第二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面對由社會變遷和轉型而引發的基層社會解組現象,均出現了社區建設和發展的熱潮。在這一意義上,今天遍及世界的社區研究和建設熱潮,應屬全球范圍內“第二次對社區的關注”的一部分,這表明,現代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值得注意的是,20世紀晚期以來的社區建設和發展,是在人類基本上完成城市化,城鄉關系發生巨變的情況下發生的,同時也是以信息技術革命為直接背景依托而展開的,城市化背景下人類空前的聚集和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可以在新的理解和意義上拓展社區建設的想象空間,此外,在技術深度嵌入到社區建設的條件下,我們得以對迄今的社區發展展開深度反思。在此背景之下,包括政府、市場、社會等來自不同方面的力量,開始同時指向“未來社區”建設,試圖努力克服現代城鄉社區良性運行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還希望通過對未來性的空前張揚,而建立起新的依托于城鄉社區的社會基礎結構。與此前的情形相比,當下正在勃興的圍繞未來社區的探討表現出人類對于社會發展的高度自信,認為雖然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會引發一系列問題,但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反思性和規劃性,最大限度地消解和克服上述矛盾和問題,從而使得社會發展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

  ① 本文撰寫緣起于筆者近年在浙江衢州展開的持續性的社區發展調研。調研中恰逢2017年2月浙江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未來社區建設”計劃,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在浙江衢州社區調研的過程中,筆者深切感受到未來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也意識到學界迄今關于此領域的研究相對滯后,故撰寫此文。

 ?、?張清、賀湘碩、高然:《低碳城市發展研究——基于保定實證分析》,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年,第151頁。

 ?、?李春友、谷家均:《國外智慧城市研究綜述》,《軟件產業與工程》2014年第3期。

 ?、?參見《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浙政發〔2019〕8號)。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與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466、411頁。

 ?、?戈鐘慶、殷化龍:《低碳經濟與河北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第200頁。

 ?、?〔美〕曼紐兒·卡斯特:《網絡社會的興起》,夏鑄久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8頁。

 ?、?胡申生:《社區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41頁。

 ?、?張其邦:《城市更新的時間、空間、度理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頁。

 ?、?〔英〕安德魯·塔隆:《英國城市更新》,楊帆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頁。

  付曉東:《經營城市與城市發展》,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第2頁。

  田毅鵬:《轉型期中國社會原子化動向及其對社會工作的挑戰》,《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英〕諾南·帕迪森等:《城市研究手冊》,郭愛軍等譯,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第248、250頁。

  〔美〕安東尼·奧羅姆、陳向明:《城市的世界——對地點的比較分析和歷史分析》,曾茂娟、任遠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8頁。

  張純:《城市社區形態與再生》,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34頁。

  張暄:《日本社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7年,第63頁。

  〔澳〕思羅斯比:《文化政策經濟學》,易昕譯,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16頁。

  〔日〕祖田修:《農學原理》,張玉林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5頁。

  參見《浙江衢州率先試點鄉村版未來社區》,新華網,2019年8月28日。

  徐震:《社區發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年,第22頁。

  徐振強:《智慧城市新思維》,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第81頁。

  〔美〕邁克爾·索斯沃斯、伊蘭·本-約瑟夫:《街道與城鎮的形成》,李凌虹譯,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第163頁。

  〔多國〕雅克·鮑多特等:《與地球重新簽約——哥本哈根社會發展論壇文選之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前言,第7頁。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未來社區”建設的幾個理論問題

相關閱讀
學術咨詢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牙克石市| 全椒县| 新干县| 中山市| 铅山县| 抚宁县| 甘洛县| 永丰县| 买车| 来宾市| 虞城县| 庄河市| 南岸区| 嵊泗县| 册亨县| 芜湖市| 孝昌县| 元朗区| 铜梁县| 二连浩特市| 崇信县| 柘荣县| 泸定县| 勐海县| 永济市| 永丰县| 即墨市| 金沙县| 竹北市| 鄂托克前旗| 株洲市| 都兰县| 芮城县| 三河市| 霞浦县| 永泰县| 阳谷县| 金塔县| 礼泉县| 同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