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圍繞災后心理危機干預預防機制、準備機制、響應機制和恢復機制四個階段展開論述,構建具有實踐性和特色化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以期對我國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完善和運作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應急預案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3-0197-02
《中國減災》旨在宣傳黨和國家減災工作方針,指導全國減災工作,進行減災學術研究,提供國內外減災信息,普及減災知識,提高全民減災意識,宣傳我國減災工作成績,進行國際交流。
1 構建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的必要性
關于心理危機的含義目前由很多種理解,Brad和Elison認為心理危機是一種對應激事件的主觀反應。Albert Roberts認為心理危機是由于經歷重大危險事件或情景而導致的一種心理失衡。總而言之,當個體產生心理危機時,就需要對其進行有效的危機干預,幫助其恢復到災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則就可能發生當事人精神崩潰、自殺等嚴重后果。
①有效的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是心理疏導的調節器。突發事件的威脅性、緊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確定性,是造成個體心理應激的根本原因。學者Lima等人在哥倫比亞的Armero地區發生火山爆發后7個月對受災者進行心理評估,發現56%的人仍處于悲傷之中。當個體產生心理危機時,及時有效的心理危機干預是非常必要的。一是:避免自傷或傷及他人,二是恢復心理平衡與動力。有效的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是被救助者在心理上和行為上變得較為成熟,可以加速心理重建和避免長期問題的發生。
②有效的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是恢復經濟的加速器。受生活保障、就業保障、社會保障等諸多個體生存發展境遇因素的影響,很多心理問題源于重大突發事件造成的生活問題和實際問題。心理危機干預需要與解決實際問題、思想工作、醫療救助、日常生活相結合。同樣的,及時進行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能夠使得群眾重新拾得對生活的積極心態,能夠加速群眾對于自己物質生活的重建,讓群眾在災后能夠更加快速的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投身于在后經濟回復的建設中去。
③有效的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是社會秩序的穩定器。災后恢復重建,意味著讓物理環境、社會經濟和人都達到災害發生前的狀態,或提升到更好的狀態,它是考驗政府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體現社會安全的一道基本防線。在歐洲,幾乎所有國家都成立了災難心理援助機構。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在全國設立了668個救援點,可以隨時調遣專業的心理學志愿者開展應急心理救援。英國在各地設立的緊急規劃機構也負責開展心理救援。在政府進行災后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中,保障群眾的是生活水平和心理健康狀態,群能夠增加群眾對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2 我國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存在問題
應急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均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且每一階段是構筑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之上。因此,預防、準備、響應和恢復相互關聯,形成了重大事故應急管理的循環過程。我國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起步較晚,在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所涉及到的組織機構、隊伍建設、應急預案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進一步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干預機制。
①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預防機制人才深度未挖掘。《災后心理危機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機干預的調查報告》一書中提出,我國基本上沒有對不同的受災群體進行比較研究,以及分析不同受災程度受災者的心理危機狀態。沒有分層次的心理危機干預預防預案;缺乏針對不同群體建立的危機干預專家隊伍、有資質的心理咨詢師隊伍、掌握心理危機干預知識的救援人員和心理危機干預自愿者隊伍。精神衛生知識的缺乏和病恥感使得人們不愿意尋求精神衛生服務,親歷者或間接暴露于災難事件下的群眾在茫然和驚慌失措中更不知道如何獲取精神衛生服務,這就需要多階段、分層次的專業團隊對受災群眾進行長期保障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
②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準備機制標準化范式未成形。在災難發生的短期內,群眾往往處于恐慌的心理狀態,需要快速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目前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和處理流程,很多也只是停留在紙面和文件上,這就造成了災害發生中應急工作的被動局面。同時,心理干預工作沒有形成一個合力,不利于干預效果的有效產生。在災后現場,常常出現的情況是政府的救援工作與心理危機干預團隊沒有配合,自行其是,反而給整體的救援工作增加了負擔。
③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響應機制本土化機構未建設。汶川地震后,在災區的100多支心理援助隊伍中,只有小部分由衛生部門或教育部門或科研院所派出,缺乏統籌兼顧的統一指揮,缺乏當地的管理部門進行現場協調是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者們的普遍感受。由于各地區目前還沒有建立專門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服務站,導致在災害真正發生時,及時有較多的增援力量,也無法及時的得到調配,在心理危機干預重要的干預初期,浪費了關鍵時機,降低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成效。
④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恢復機制法律體系未細化。有關心理救助的法規比較原始、籠統,顯得零散、不夠系統,管理制度和法律體系缺少可操作性。張勤等通過設計問卷調查、隨機訪談、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了解到能堅持一到三年持續救助服務的只有11.9%,而心理救助服務中得不到持續經費支持的占64.3%。在業內人士看來,人財物的缺乏,使后續心理救助只能依靠項目形式來支撐。缺乏法律體系和規范的管理制度,使得事后救助效果鞏固環節薄弱。
3 完善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
①深挖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預防機制層次化人才隊伍。首先要成立在突發性災后發生后能夠及時響應的心理危機干預隊伍。針對突發事件后心理危機干預的特點,必須分層次地組建心理危機干預隊伍儲備庫,包括具有高水平的危機干預專家隊伍、有資質的心理咨詢師隊伍、掌握心理危機干預知識的救援人員和心理危機干預自愿者隊伍。專家隊伍和咨詢師隊伍屬于專業力量,應該按照不同層次、類別、任務建立專業隊伍,以保證突發事件后能夠及時有效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掌握心理危機干預知識的救援人員和自愿者屬于輔助力量,對于順利實施救援、保護救援人員戰斗力和心理危機干預持續開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塑造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準備機制標準化范式。首先,保證災后心理危機干預專家組及時到達現場,并保障專家組成員的安全。由專家組預先進行團體心理安撫,及時發現最嚴重的急性心理反應。其次,根據不同群眾的心理創傷程度及不同受災群體,分派到相應的專家組中。專家組根據具體心理危機程度,提出相應的應急對策和預案。讓掌握基本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技能的志愿者進行普通心理輔導。對于心理創傷程度較高、情緒狀態較差的嚴重心理危機個體,交由專家進行后續心理援助,并依據個人情況決定是否能夠進行問卷調查和結構式訪談。最后,應對因搶險救災導致出現替代性心理創傷的軍人、消防人員、警察、醫療人員等提供及時的心理服務。在心理援助人員進行救助時,需要派遣資歷較高的督導在旁進行干預,以保證心理危機干預的專業性和工作人員的戰斗力。
③創建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響應機制本土化特色機構。遠水救不了近火,在災難發生后的恢復期。最能夠幫助到災后群眾的是當地的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具有區域特色化的心理危機干預機構成為了重中之重。首先應有能夠支撐起心理危機干預機構的物資;其次培養對本地情況較為了解的專業心理救援班子,以為長期心理咨詢做好鋪墊。對當地高校、醫院、社區干部進行滲透式教育,開展規范化、定期性的專業講座,旨在使群眾能夠及時識別心理情緒狀態,而對于異常狀況及時尋求幫助。
④規范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恢復機制法律體系。我國已出臺的災害法律法規有《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突發事件應對法》、《精神衛生法》等,但是借鑒先進國家經驗,還需要繼續出臺具有預見性與針對性的心理危機法律體系。對災后群眾心理危機救援多涉及到的人員、設備、財務等作出具有實踐性的詳細解釋。根據災難的發生地點、程度、產生的后果等,明晰在處理災后心理危機干預事宜中的崗位、職責、人員調配、協調指揮等具體事項,做到有的放矢的安排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圖如圖1。
參考文獻:
[1]沃建中.災后心理危機研究5.12汶川地震心理危機干預的調查報告[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12-16.
[2]陶新華,吳薇莉.中日災后心理援助案例集[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35-38.
[3]張勤,俞紅霞,李翎枝.重大風險救災中的志愿服務心理救助能力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8(07):128-133.
[4]聶玉秀,王瑾,李丹陽,龐芳芳,周逸群,錢銘怡.災難心理援助中臨床心理工作者勝任力認知與實踐的訪談[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33(09):666-671.
[5]王贛閩,肖文濤.自然災害災后重建的地方政府行為探析——以福建省閩清縣“7·9”特大洪災災后恢復重建為例[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12):27-33.
[6]陳玉梅,陳珊珊.自媒體在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J].高教探索,2017(08):112-116.
[7]趙振華.學校突發事件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7(12):68-70.
[8]張勤,李加佳.風險災難中的志愿服務心理救助能力研究[J].學習論壇,2018(09):47-52.
[9]張勤,俞紅霞,李翎枝.重大風險救災中的志愿服務心理救助能力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8(07):128-133.
[10]楊雪嶺,胡全喜,趙靜波,趙久波,張小遠.個體心理危機征兆預警工具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04):484-489.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我國災后群眾心理危機干預救助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