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比較乳腺手術中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與硬膜外阻滯的應用效果。方法: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單側乳腺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硬膜外神經阻滯,觀察組采用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比較兩組麻醉效果、術中相關藥物使用率及呼吸困難發生率。結果:觀察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麻醉期間多巴胺使用率、阿托品使用率及呼吸困難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在乳腺手術中的優勢明顯,麻醉優良率高,患者更容易接受,且麻醉期間對呼吸功能、循環平衡等影響較小。
關鍵詞:B超引導 胸椎旁神經阻滯硬膜外阻滯 乳腺手術 麻醉效果 接受程度
乳腺手術是常見的手術類型,尤其是對早期確診的乳腺癌患者,可通過乳腺切除達到消除病灶、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1]。不過,開胸手術操作時間長、創傷大,術后痛感強烈,對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具有嚴重威脅,并且會給患者身心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老年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生命體征變化,甚至會出現全身炎癥反應等。結合臨床文獻,乳腺手術患者在術后存在較高的疼痛發生率,通過采取有效的麻醉措施能夠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手術,同時減少患者術后疼痛,提高患者舒適度[2]。圍術期鎮痛不但能夠穩定患者血流動力學,減少心腦血管并發癥,而且能夠緩解局部炎癥,對增強預后質量有極大幫助。當前,硬膜外麻醉是乳腺手術治療過程中常用的麻醉方法,近年來神經阻滯技術取得快速發展,并在較多手術麻醉治療中得到應用。超聲引導技術已經在區域神經阻滯等疾病的治療方案中發揮顯著作用,并且超聲引導下椎旁神經阻滯操作方法簡單,手術安全穩定,是緩解疼痛的不錯方法。本文結合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單側乳腺手術患者100例,對比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與硬膜外阻滯對其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單側乳腺手術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年齡18~60歲,平均(42.96±3.04)歲;ASA分級:Ⅰ級22例,Ⅱ級28例;體重指數(BMI)17~29 kg/m2,平均(25.83±1.28)kg/m2。對照組患者年齡18~58歲,平均(42.93±3.06)歲;ASA分級:Ⅰ級25例,Ⅱ級25例;BMI18~29 kg/m2,平均(25.85±1.25)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年齡18~60歲;(2)單側乳腺疾??;(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存在肋間神經痛;(2)嚴重心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3)穿刺點感染;(4)明顯脊柱畸形;(5)藥物過敏或凝血功能異常;(6)臨床配合性差或中途退出。
方法:所有患者術前需要接受心電圖、尿常規、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常規檢查,同時還需要積極改善患者的病理生理狀態,讓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常規禁食,術前肌注0.5 mg阿托品。入室后滴注6%的羥乙基淀粉500 m L進行擴容處理,然后靜脈注射咪達唑侖1 m L,做好患者心率、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監測。(1)對照組采用硬膜外神經阻滯:在患者T4~5椎間隙硬膜外腔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向頭置管4 cm,回抽無腦脊液或者血液后,注入1%的利多卡因3 m L,其中有1/20萬腎上腺素,排除全脊麻醉與誤置血管后,將濃度為0.375%的羅哌卡因15 m L分3次注入。(2)觀察組采用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患者采用健側臥位,通過B超引導明確T3椎旁間隙,通過B超掃描后使用18 G Touchy穿刺針,到達椎旁間隙后回抽,如果沒有腦脊液或者血液,則將濃度為0.375%的羅哌卡因20 m L緩慢推注,通過B超了解藥物擴散情況。兩組患者均在術前緩慢靜滴舒芬太尼10μg。手術期間,如果患者平均動脈壓<60 mm Hg,此時需要靜注多巴胺,心率<50次/min則靜注阿托品,血氧飽和度<90.00%或者患者主訴呼吸困難,則予以面罩吸氧。
觀察指標:(1)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2)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包括多巴胺使用率、阿托品使用率及呼吸困難發生率。
麻醉效果判定標準:(1)優:患者手術過程中沒有疼痛感,較為舒適;(2)良:患者手術過程中存在輕微疼痛,但可忍受,通過使用舒芬太尼后疼痛緩解;(3)差:患者疼痛難忍,需要采取全麻措施[3]。麻醉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統計學處理:數據應用SPSS 18.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比較:觀察組麻醉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麻醉優良率比較[n(%)]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觀察組麻醉期間多巴胺使用率、阿托品使用率及呼吸困難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指標比較[n(%)]
討論
乳腺手術的順利進行與麻醉效果有著密切關系,麻醉方法的選擇既要考慮到術中麻醉、鎮痛效果,同時還應盡可能延長術后鎮痛時間,消除患者術后疼痛。此外,麻醉藥物選擇期間還需要保證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平穩,盡可能地減少患者手術過程中各項生理指標水平的波動。
根據李曼等學者對乳腺手術患者胸椎旁神經阻滯與胸神經阻滯效果比較分析,該學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分析,并指出胸神經阻滯相對于胸椎旁神經阻滯在乳腺手術麻醉效果更好,患者術后疼痛減小[4]。其他學者在對應文獻中也指出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在乳腺癌手術治療以及麻醉期間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5]。
本研究中對單純乳腺手術患者采取不同麻醉方法,其中對照組應用常規硬膜外阻滯,觀察組應用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較硬膜外阻滯。根據研究結果數據分析,觀察組麻醉優良率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80.00%,證實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較硬膜外阻滯麻醉效果更好,可更好地為手術進行創造良好條件。觀察組麻醉期間多巴胺、阿托品使用率以及呼吸困難發生率均小于對照組,證實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其平均動脈壓、心率等較為穩定,同時患者手術期間呼吸抑制等發生可能性更低,證實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較硬膜外阻滯對患者術后各項指標影響更小。從患者術后對麻醉的接受認可評分方面分析,觀察組麻醉接受認可評分更低,表明其更愿意接受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從側面反映出乳腺手術患者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方法在乳腺手術方面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較硬膜外阻滯在乳腺手術治療中更有優勢,其麻醉優良率高,患者更容易接受,且麻醉期間對呼吸功能、循環平衡等影響較小,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李耀松.超聲引導下胸神經阻滯在乳腺手術的應用綜述[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0):74-76.
[2]張穎,王宇霆,周海燕.超聲引導下前鋸肌平面阻滯在胸科手術中的應用進展[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9,35(8):821-823.
[3]王申桐,趙國慶,李凱.超聲引導下胸橫肌平面阻滯技術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9,23(7):1264-1265.
[4]李曼,曹亞楠,嚴婭嵐,等.乳腺手術患者胸椎旁神經阻滯與胸神經阻滯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9,29(19):98-103.
[5]劉天嘯,謝玉波.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用于乳腺癌手術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2018(S2).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B超引導下胸椎旁神經阻滯與硬膜外阻滯應用于乳腺手術的比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