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慢性病防治中社區衛生服務的作用。方法: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社區慢性病患者80例,根據患者分布范圍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不規范治療;研究組給予社區系統管理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轉歸情況和滿意度。結果:研究組慢性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社區衛生服務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明顯提高疾病控制率,同時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疾病防治 作用
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受城市化、工業化等因素影響,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飲食結構等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慢性病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1]。常見的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這些疾病普遍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等特點,除醫院的治療和護理外,社區衛生服務在慢性病的防控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2]。社區衛生服務對比醫療機構的衛生服務,具有距離優勢,可以給予患者更直接、全方位的服務[3]。但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水平參差不齊,為進一步探討社區衛生服務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正確的模式,本文選取社區慢性病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就兩種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的效果進行了分組探討,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社區慢性病患者80例,按不同分布范圍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50~78歲,平均(68.4±3.6)歲;疾病類型:心血管疾病10例,呼吸系統疾病9例,腫瘤11例,糖尿病10例。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2~81歲,平均(69.8±4.1)歲;疾病類型:心血管疾病9例,呼吸系統疾病10例,腫瘤12例,糖尿病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對照組給予不規范治療。研究組給予社區系統管理治療,具體內容如下:社區安排專業的醫生負責患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社區建立患者個人健康檔案和病歷檔案。社區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檔案信息,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隨時對患者進行隨訪和診治,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針對性和工作效率。同時,社區醫護人員會與患者及患者家屬建立密切合作關系,醫護人員會通過定期隨訪等方式,隨時了解患者的疾病信息,并了解患者的醫囑依從情況。在實際交流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注意自身語言的合理運用,要盡量避免生澀難懂的專業測繪,要優先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提高患者對慢性病的認識,幫助患者深刻理解和掌握慢性病的防治要點和一般原則。社區要定期開展健康座談會,組織醫護人員和患者及其家屬,圍繞慢性病的防治進行知識討論,并為醫護溝通提供良好平臺。考慮到慢性病的病程普遍較長,在一般情況下,社區醫護人員要每周對患者進行復診,如患者出現突發情況,或社區內出現急性發作期患者,社區醫護人員必須第一時間趕到。對于病情相對穩定,以及病情已經得到明顯緩解的患者,也可以適當延長復診的間隔周期時間。此外,社區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藥習慣,要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和自我監督能力,確保患者可以嚴格遵照醫囑用藥,保障藥物治療效果的有效發揮。
觀察指標:(1)對比兩組患者轉歸情況,包括慢性病控制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患者死亡情況等。(2)對比兩組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采用社區自擬的滿意度調查表完成,滿分100分,共20項問題,>80分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十分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轉歸情況比較:研究組慢性病控制率高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后的轉歸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研究組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討論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入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階段,現代人的飲食結構、生活節奏等在近幾年發生了明顯的改變,導致慢性病的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4]。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參考國外的經驗,以及國內的實際發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環節,與醫療機構相比,社區衛生服務與患者的距離更近,在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5]。
國內不同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部分社區可以實現系統化的管理和治療,部分社區則無法形成規范的管理。社區系統管理治療模式,是社區衛生服務的一種現代化模式,可以通過社區的主動引導,實現慢性病健康宣教、患者治療、自我管理、健康指導、藥物管理、家庭護理等工作的有效協調,最大限度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各項護理工作可以順利進行[7]。具體來說,患者在社區建立自己的檔案,檔案中包含患者的一般信息和疾病信息,包括藥物過敏史、既往病史等,社區醫護人員可以根據檔案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衛生服務[8]。同時,社區衛生服務包含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和健康護理,可有效消除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識,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9]。社區衛生服務還會通過與患者家屬的合作,提高衛生服務的精準度,并進一步拉近與患者的距離,這對于提高患者滿意度,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10]。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40例患者中34例慢性病得到了控制,控制率為85.0%,而對照組的慢性病控制率僅為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方面,研究組患者滿意度為92.5%,而對照組患者滿意度僅為6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良好的社區衛生服務可有效控制慢性病進展,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時可提高患者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值得大力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趙路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管理模式效果的探討[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98):190-191.
[2]雷永忠.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模式分析[J].健康必讀,2018(33):26.
[3]王靜超.社區衛生中心慢性非傳染疾病管理現狀[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20,11(5):15-18.
[4]孫昊.國內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健康管理[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23):198.
[5]楊志鵬,王皓翔,歐文森,等.基于Ordinal Logistic回歸分析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治療負擔的現狀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9,22(5):559-563.
[6]劉文慧,崔云紅,曹民治.巴彥淖爾市老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情況調查分析[J].醫藥前沿,2018,8(35):349.
[7]左惠娟,王錦紋,陳曉榮,等.社區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利用情況分析[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8,17(9):688-694.
[8]劉曉紅.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效果觀察[J].科學養生,2020(8):172.
[9]楊平.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應用探討[J].醫學美學美容,2020,29(11):22-23.
[10]王珊瑚.關于社區公共衛生護理干預對心血管疾病防治探究[J].養生保健指南,2020(10):202.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社區衛生服務在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