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診內科中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通過選擇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進行研究,利用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兩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單一的西醫治療,而觀察組患者則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在臨床中的治療效果和心功能的各項指標水平。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0.00%,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及6個月時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輸出量(SV)、每分輸出量(CO)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收縮末期容積(LVESV)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臨床效果尤為顯著,大大提升了治愈率,心功能改善情況良好。
關鍵詞:急診內科中西醫結合老年重癥心力衰竭 臨床治療
心力衰竭疾病是臨床急診科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引發心力衰竭的原因是患者的心臟結構發生缺陷,或伴有其他功能性疾病,進而引發心肌損傷,對射血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導致患者的排血量達不到理想標準而引發機體新陳代謝過慢,嚴重患者還會造成肺循環阻塞進而出現淤血現象[1]。重癥心力衰竭的發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群,加上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且缺乏對心力衰竭疾病知識的了解,因此常因延誤治療而加重病情,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脅,因此臨床急診內科需找到一種有效的治療措施來延長患者的生命年限[2]。本文選擇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進行研究,主要探究對心力衰竭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所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通過選擇2015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120例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兩組,各60例;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均與WTO(世界衛生組織)評定的《重癥心力衰竭診斷標準》相符。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60~89歲,平均(63.7±19.67)歲;病程8個月~13年,平均(6.21±1.42)年。觀察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61~91歲,平均(64.1±20.07)歲;病程7個月~12年,平均(6.58±1.06)年。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1)對照組:結合《西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診斷標準進行治療,治療前對患者進行過敏檢測,治療藥物主要選擇他汀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藥物、乙酰水楊酸藥物、強心劑藥物及利尿劑藥物,并對患者以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血必凈,50 m L加生理鹽水100 m L靜脈滴注。(2)觀察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進行臨床診斷,并在此基礎上聯合中醫治療,可選擇加服自擬參附強心湯,其藥物的配方主要包括人參12 g,附子(炒熱)13 g,黃芪30 g,桂枝10 g,滑石12 g,桑白皮12 g,大腹皮15 g,白術12 g,甘草5 g,葶藶子15 g,細辛4 g,生大黃5 g,冬葵子5 g,毛冬青30 g,水蟶粉4 g,澤蘭11 g,防己11 g,茯苓15 g,所有藥材放置一起用清水煎煮后分早晚服用,1劑/d,持續用藥2周為1個療程,2周后記錄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以及心功能等級變化。12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次日在空腹狀態下靜脈抽取4 m L血液,室溫環境下靜置30 min后進行離心處理,將血清分離出來后放置在溫度-30℃的低溫下儲存,等待檢測,臨床可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IL-6的濃度,超敏C-反應蛋白的水平以及IL-10,對120例患者血清全部進行鑒定,并與健康體檢人群的血清水平進行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病癥改善情況。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心功能各項指標水平。
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痊愈,心功能均恢復正常,可正常活動;(2)有效:心功能等級由Ⅳ級轉為Ⅱ級,臨床癥狀逐漸改善;(3)無效:臨床癥狀無顯著變化,且心功能等級與治療前對比無顯著差異,或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1.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50.00%,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各項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心功能各項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及6個月時的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每搏輸出量(SV)、每分輸出量(CO)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收縮末期容積(LVESV)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各項指標水平比較(±s)
討論
心力衰竭是急診內科常見臨床病證,臨床急診內科中心力衰竭是較為常見的心血管類疾病,其發病人群主要是老年患者,而引發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是患者的心臟結構發生缺陷,或伴有其他功能性疾病,進而引發心肌損傷,對射血功能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導致患者排血量達不到理想標準,若不及時控制病情,會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4]。重癥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乏力、水腫、哮喘等癥狀[5-6]。但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各項功能均不斷下降,因此在行西藥治療時,常發生一些不良反應,因此,為了促進患者康復,臨床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而對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選擇自擬參附強心湯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尤為顯著。心力衰竭患者常呈陽氣虛衰的狀態,因此在選擇中藥配伍時可選擇一些具有溫陽益氣功效的藥物,如人參、黃芪、桂枝、滑石、桑白皮、大腹皮、白術、甘草、葶藶子、細辛、生大黃、冬葵子等。研究發現,臨床采用中西醫相結合的方式治療心力衰竭,其患者的復發率均較低,且身體各項功能也均恢復正常[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0.00%,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心功能各項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3個月及6個月時的LVEF、SV及CO水平均高于對照組,LVESV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對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臨床效果尤為顯著,其心功能改善情況良好,大大提升了治愈率,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薇.參附苓夏貝母湯輔助治療老年重癥心力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0,27(1):79-81.
[2]蔡才章,劉文輝.急診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重癥心力衰竭的價值[J].名醫,2020(3):216.
[3]高敬云,石富華.急診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1):148.
[4]董本軒.急診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重癥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21):143.
[5]梁震峰.探討急診內科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重癥心力衰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4):40-41.
[6]朱莉,董峰.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0+166.
[7]張淑霞.急性重癥心力衰竭急診內科治療的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80-81.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診內科重癥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探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