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患者胸部CT影像表現與臨床分型的關系。方法:2020年1-3月收治NCP患者45例,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和胸部CT影像學資料,將左右肺均為10等分,按每個肺段占5%為基準,統計分析累及嚴重程度與臨床分型的關系。結果:45例NCP患者中,輕型18例,普通型20例,重型6例,危重型1例,無死亡病例。NCP患者胸部CT主要表現形態為斑片狀/片狀/團片狀磨玻璃影、斑片狀/彌漫性實變影、網格影或條索影。病變累及范圍與臨床分型存在相關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NCP具有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各臨床分型存在相對差異性。本研究發現,通過患者胸部CT的表現、病灶累及的肺段初步評估臨床分型,能對其臨床病程及嚴重程度進行評估。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T 相關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疫情的爆發,短時間內給人民的健康及國家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害。早期診斷、及時隔離、積極治療患者對控制疫情至關重要。胸部CT檢查因方便、快捷,對病變大小、范圍、密度等空間分辨力較高,在疾病篩查、診斷、分期及療效評估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回顧性分析在本市區域集中隔離病房收治的45例確診NCP患者的胸部CT表現特征,旨在分析其與臨床分型相關性,為臨床診斷、治療及判斷預后提供依據。
資料與方法
2020年1-3月收治NCP患者45例,男34例,女11例;年齡4~80歲,平均43.35歲;有明確的疫區旅居史31例,其他為密切接觸者;均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版第1~6版)診斷標準確診病例,并按照其臨床分型標準進行分型;排除既往有嚴重的心肺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記錄發熱、咳嗽、乏力、腹瀉及咽痛等臨床癥狀,行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CRP)、血沉(ESR)檢查。
方法:采用美國GE 64排、聯影40排螺旋CT掃描。胸部CT影像學參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放射學診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專家推薦意見(第一版)》[1],由專業影像學醫師閱讀并記錄。病變范圍的統計參照杜鵑分類方法[2],將左右肺均為10等分,按每個肺段占5%為基準,病變累及一個肺段計為5%。將病變累及雙肺范圍分為<25%、26%~50%、51%~75%、>75%四個階段。
統計學方法:數據使用SPSS 22.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臨床表現與分型:45例NCP患者中,發熱(>37.3℃)33例、乏力29例,咳嗽32例、咳痰11例、腹瀉4例,無癥狀10例。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的臨床分型標準[3],45例NCP患者中,輕型15例,普通型23例,重型6例,危重型1例,無死亡病例。
病變部位:35例患者胸部CT有異常表現,10例無異常表現。9例為單側肺葉病變,均位于肺下葉、胸膜下;26例為雙側肺葉病變,位于雙肺下葉21例,全肺葉5例。
病變形態:NCP患者胸部CT主要表現形態為斑片狀/片狀/團片狀磨玻璃影、斑片狀/彌漫性實變影、網格影或條索影[4-5]。普通型NCP患者胸部CT主要表現形態為斑片狀/片狀/團片狀磨玻璃影;重型NCP患者早期以團片狀磨玻璃影、斑片狀實變影為主,恢復期出現小條索影;危重型NCP患者早期以團片狀磨玻璃影、彌漫性實變影為主,恢復期出現網格影或條索影。
病變范圍:確診患者胸部CT病變范圍占全肺面積<25%23例(51.1%);26%~50%10例(22.2%);51~75%10例(22.2%);>75%2例。普通型累及范圍明顯低于重型及危重型,重型低于危重型,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病變累及范圍與臨床分型存在相關性。見表1。
表1 病變范圍
討論
自2019年12月起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所致,與2003年流行的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 V)同屬于冠狀病毒科RNA病毒[6],人群對其普遍易感。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信息,統計2020年3月1日-3月15日數據,重癥及以上病例約占總患者的(26.32±2.85)%,有較高的病死率(約4%)。本組病例重癥及以上7例(15.6%),無死亡病例,低于衛計委公布的數據。患者初診臨床表現以發熱和干咳為主,部分可有咽喉部不適、乏力及肌肉酸痛等癥狀,10例患者就診時無臨床癥狀。臨床檢驗、檢查示多數患者外周血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比例正常或降低,CRP、ESR升高,多數患者胸部CT有異常表現。這些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在NCP的診療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其中胸部CT因其敏感性高,是目前NCP疑似病例篩選及臨床分型的常規首選影像學方法[7]。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行的第五、六版NCP診療方案,結合臨床分型診斷標準,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本組病例以普通型為主。不同臨床分型的肺部感染程度不同,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不同。輕型和普通型臨床癥狀輕微或有較輕的干咳或咳痰癥狀,而重型及危重型肺炎可表現為較重的呼吸功能異常。研究表明[8],SARS是一個由病毒引起的肺是主要損傷的靶器官全身多器官損傷性疾病,從而推斷COVID-19與SARS的病理變化有相似變化。SARS的病理提示肺部病變以肺泡損傷為主,有脫屑性肺泡炎及支氣管炎表現;肺泡腔內大量炎性細胞滲出,片狀出血及灶性壞死,肺透明膜形成,這些病理表現與重癥及危重型NCP的胸部CT影像學表現存在相關性。
臨床分型與胸部CT影像學表現的關系[9-10]。普通型NCP主要是滲出性改變,累及肺段多<50%,肺內以多發磨玻璃影為主,呈“云霧狀”斑片影,其次為斑片影,邊界不清,常合并血管束增粗。重型NCP主要仍以滲出性改變為主,累及肺段占整肺體積約占70%,肺內以斑片狀磨玻璃影為主,部分病例出現實變表現。危重型NCP病灶常彌漫分布于整個肺葉,累及肺段占整肺體積百分比往往>75%,為多發斑片狀混合密度灶,磨玻璃病灶相對減少,由于其炎性滲出性病灶增多,出現實性病灶,隨著滲出液和炎性細胞導致肺泡間隔增厚,肺泡塌陷及局部毛細血管血容量增加。出現少量胸腔積液、大片實性病灶或大范圍的纖維化,呈現“白肺”表現,患者癥狀相對較重,可提示病情惡化。當累及的肺段無變化或有所減少,出現網格樣改變,提示疾病處于恢復期。
NCP具有臨床表現的多樣性,各臨床分型存在相對差異性。通過本研究發現,隨著疾病的進展,肺炎累及的肺段呈現增多趨勢。我們可以通過患者胸部CT的表現、病灶累及的肺段初步評估臨床分型,同時還能對其臨床病程及嚴重程度進行評估。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放射學診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專家推薦意見第一版[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0(4):279-285.
[2]杜娟,范學杰,陳紅梅,等.甲流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臨床特征及CT影像學表現分析[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9,12(3):296-300.
[3]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4]陸雪芳,龔威,王莉,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初診臨床特征及高分辨率CT影像表現[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0,54(4):296-299.
[5]蔣南川,鄭傳勝,樊艷青,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亞臨床期CT影像特征及短期演變[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0,54(4):305-309.
[6]Chan JF,Yuan S,Kok KH,et al.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J].Lancet,2020,395(10223):514-523.
[7]Song FX,Shi NN,Shan F,et al.Emerging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 Co V)Pneumonia[J].Radiology,2020,295(1):210-217.
[8]丁彥青,卞修武.從SARS尸體解剖發現,淺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的若干問題[J].中華病理學雜志,2020,409(4):291-293.
[9]黃璐,韓瑞,于朋鑫,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同臨床分型間CT和臨床表現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0,54(4):300-304.
[10]余成成,瞿靜,張烈光,等.廣州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高分辨率CT表現與臨床特點[J].中華放射學雜志,2020,54(4):314-317.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表現與臨床分型的相關性研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