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下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總結分析其影響因素,以心理測評為主要解決方式探討了其可行性以及具體的實施細則且對于已在職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人員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但上述探索以及解決措施有待在實踐中檢驗其具體的效果。
關鍵詞:醫護人員;心理測評;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措施;
作者:雷霄云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
醫護人員的工作的特點是集高度專業性和社會人文性于一體,且人際敏感復雜。在醫護人員的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患者開展緊張繁重的診斷與救治,而且還要隨時關注與患者及家屬間復雜的醫患關系。此外,醫護人員還要面對來自醫院的考核以及自身職稱評定的壓力。同時,由于醫療設備以及新技術的出現,醫護人員還要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知識來提高自身的技能。因此,近年來許多醫護人員出現了心理上的問題,如經常處于強迫、抑郁及焦慮等精神應激狀態,人際交往敏感,甚至出現自殺傾向等。這些心理問題會降低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干擾正常的診斷思路,嚴重者可能造成重大醫療事故,既不利于醫護人員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社會的團結穩定。因此,考慮到當下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的現狀,本文以新入職醫護人員的心理測評為切入點,對于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合理的解決措施,以期為改善醫護人員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國內研究現狀:涂玲等[1]研究表明,在醫護人員中37.2%的護士存在焦慮的癥狀且僅有約10%的護士沒有心理健康的問題,而34.6%的醫生也表現出焦慮的現象。劉端海等[2]發現醫護人員在參與重大災難救助或遭受工作暴力后,心理健康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往往表現為抑郁、焦慮、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或軀體化等心理不健康的狀態。袁琰琴等[3]通過焦慮以及抑郁自評量表對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進行統計研究表明焦慮以及抑郁癥狀在護士中分別占22.5%和34.2%。同時,歐陽娜[4]也利用上述研究方法對于中國湖南地區的醫護人員進行分析統計發現焦慮癥以及抑郁癥在醫護人員中總占比分別為35.3%和64.6%,其中女性的占比高達34.95%。王小丹等[5]利用SCL-90考察了海南某醫院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發現陽性率在醫生中占12.5%,護士中占11.13%。徐新華等[6]利用同樣的方法發現約27.74%的醫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綜上可以看出在國內,盡管在調查的時間,樣本容量以及特征、研究手段方面有所區別,但可以說明當下國內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很大問題,甚至低于正常水平,更加說明了目前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問題。
國外研究現狀:Vaglum等[7]對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研究發現在抑郁癥方面,女性醫生的患病率高于男性醫生,具體而言女性醫生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5倍,且女性醫生患有嚴重抑郁癥的概率是男性醫生的8倍。此外,還有研究者利用CESDS方法對畢業1年的醫護人員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在其中29%的醫護人員存在心理健康的問題[8]。同時利用SCL-90對畢業1年的醫護人員進行研究得出其心理健康問題在畢業后的第1年中達到峰值,在隨后的工作過程中由于其事業、家庭以及薪資等問題使其心理健康問題有所降低,但是相比于正常人心理健康的水平,醫護人員的心理問題仍高于平均線。挪威研究者利用橫斷面的調查手段對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調查得出在工作過程中女性醫護人員更容易表現出滿意度低抑郁以及焦慮等問題[9]。Tyssen等[10]通過考察年輕醫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對比工作4年前后心理狀態的變化,其中僅17%醫護人員的心理處于健康狀態。因此,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在國外也是同樣嚴重,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迫在眉睫。
醫護人員心理問題的影響因素
現實社會的壓力:醫護人員的工作屬于窗口性質的服務行業,更容易因媒體的報道而引起社會及大眾的廣泛關注。目前,由于公眾對醫護人員治療某些疾病的期望值過高,而當下醫學的發展遠遠達不到可以克服全部疾病的水平,部分患者無法達到完全康復,導致部分患者及家屬在某些特定的場合易于表現出對醫護人員言語的侵犯,更有甚者可能對醫護人員進行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由于人們的定式思維總是覺得患者以及家屬是處于弱勢地位,媒體、社會大眾在這種沖突中將矛頭指向醫護人員。而“舉證倒置”雖然在一定程度內將醫護人員的醫療行為進行了規范,但是這也使得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產生提心吊膽、害怕麻煩的心理,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心理壓力,降低了其工作的熱情及自主能動性。
長期不良環境因素及工作性質的影響:醫護人員每天不僅要面對病骨支離甚至殘缺不全的軀體、伴有嚴重心理疾病的患者,還要經歷患者因無力對抗疾病而走向死亡的生命之痛,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伴隨著各種負面的情緒,如患者及家屬痛苦焦慮的心情、痛失親人的絕望等。尤其是在醫護人員盡全力救治后仍不能夠挽留患者生命時的無奈之痛,使自己心理上產生內疚、沮喪等負面情緒。長此以往,加劇了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問題。此外,醫護人員的上班制為24 h輪流值班,這也導致醫護人員正常的生物鐘發生紊亂,生活、飲食不規律,進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腸胃疾病。同時,醫護人員的工作繁重且環境嘈雜,還要時刻關注患者的生理指標,其大腦長期處于高度的緊張狀態且身心疲憊,這種情況下使得醫護人員免疫力低下并且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如易激惹、焦慮、強迫等癥狀。
專業培訓與準備程度不足及應對危險因素感知水平高:一般來說,加強專業培訓、豐富應對醫療事故的經驗對于降低醫護人員心理問題是必要的。具有醫療事件的處理技能和應對常識可以使醫護人員的醫護水平提升,從而使得自身的壓力減輕,降低發生心理不健康的風險。而對于培訓不充分且基本功不扎實的醫護人員,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不足而使得其產生嚴重的不良情緒,并且在將來很長的時間內仍然存在創傷后應激障礙及長時間持續危機感。基于健康認知的模型,個人對于危險的認知程度是造成其心理問題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如果醫護人員對于危險的感知水平過高會直接影響其工作能動性,并且降低了他們照顧患者的自愿意識。此外,危險感知水平高的醫護人員也往往表現出更多的疲憊感以及恐懼感。
同事及家庭事件的影響:醫護人員具有救死扶傷的職責,在救治患者過程中若醫護人員得不到同事、領導等強有力的支持會加速不良情緒的產生,這種支持包含醫療環境的支持、心理補償機制的支持。此外,除同事支持外,醫護人員家庭的支持也是其堅守崗位強有力的精神保障。若家庭支持不足會使得其產生高的焦慮情緒和睡眠障礙。同時,若醫護人員在人際關系等方面不擅長也會造成醫護人員心理焦慮、睡眠不良等現象,長此以往就會加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
進行心理測評可行性以及實施細則
新員工入職:心理測評不僅可以對新入職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否進行排查及分類,也可以對其進行客觀的評價以備進行干預治療,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后期發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目前,醫護人員心理測評的相關措施還未普及到各大醫院,因此針對嚴峻的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參考空軍后勤部對于飛行員心理測評的實施細則[11]。將心理測評作為新入職醫護人員入院大體檢的一項必檢項目,可以采用心理健康量表進行考核。同時要求該檢測在入院體檢前3 d內完成,而且對于新入職員工在履職第1年中要至少要定期測評2次。此外,不論對于新入職員工還是已經工作若干年的醫護人員均要進行心理健康測評。在測評過程中每次測評的人員控制在20人左右,這樣不僅縮短了測評時間,又確保了測評的真實可靠。對于心理健康的具體的評級可以定為好、良好、一般和差4個等級。在心理評級過程中要始終遵循客觀、精準、慎重的原則。對于心理測評結果要認真嚴肅處理,排除醫護人員不認真、不真實作答的可能。同時對于測評結果嚴格保密。對于確實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醫護人員可進行深入的交流并在此過程中深入了解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本原因,依托醫院和家人進行支持性治療,確保取得最大的治療效果。對其中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對其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實時動態的檢測與治療。由于在新入職員工群體中可能部分人對于心理測評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見,常常以為進行心理測評的人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抑或是心理測評、咨詢充其量就是自己和別人聊聊天而已。還有部分人害怕若是自己檢測出心理問題被單位領導知道而失業或讓領導同事對自己另眼看待,因此不敢進行心理測評或在測評時故意掩飾自己。這是新入職員工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難題。因此,在新入職員工進行心理測評前要對其進行適當科學的教育宣傳,讓還未入職的新員工意識到存在心理問題并不可怕,也不用承擔任何后果并且不影響其入職等。鼓勵新員工勇敢正視自己的心理問題,主動進入心理咨詢室,對專業人員訴說自己的想法,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新員工的心理問題,同時也強化了他們的心理素質,提升了應變能力。還要注重對其團體進行心理訓練,有效的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很大幅度地降低新入職員工在后續工作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且具有良好的長期干預效果。針對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分類治療,定期或不定期對其進行心理保健知識講座和普及,教授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調節方法,加強自調節作用。通過學習的方式讓他們了解自己心理問題的本質及其活動規律。
已入職員工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由于醫護人員工作的特殊性質及各種因素影響,即便是心理健康的醫護人員也可能在后續工作中出現心理問題。要想提升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考慮外在影響因素并進行調整,諸如在現有醫護人員規模的基礎上增加醫護人員的編制或者增設助理護士、護理員等崗位,改善醫院環境、調整病區床位的配備、增加24 h內輪班的次數。同時對于醫院的分配制度進行改革,減少基層一線醫護人員的內心不平衡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在醫院內部設立專門的機構來針對醫護人員心理問題進行咨詢和治療,聘請專業人員來領導和管理。心理測評或咨詢是一種面對面心靈上的交談,正確的引導可以促進心理問題的恢復,使醫護人員在工作中更有發揮各自優勢和專業技能的空間。若有心理問題的醫護人員采取自閉或進行錯誤治療,反而會影響醫療質量進而造成重大醫療事故。因此,專業心理治療機構的設立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一支專業水平高、業務能力強以及服務態度好的專業的心理輔導團隊,最好是具有心理學背景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來領導這支隊伍。從醫院的角度考慮,可以招收部分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或鼓勵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本院醫務人員考取心理學專業資質。在具有實踐背景和專業背景的心理治理的隊伍中完全可以確保心理咨詢工作的專業化、規范化和有效性。
針對目前大多數醫院將工作重點放在熟悉醫院規章制度和各種技能訓練和操作規范上,雖能加強醫院的管理、提高醫護人員的臨床技能水平,但也容易忽視員工的心理問題。因此,在平時考察考核員工的過程中,要重視心理健康考核、人際溝通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等。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基于心理測評的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防范探討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