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討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因素,并制定相應護理對策。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出生的86例極低體重兒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基本資料及臨床相關資料,進行喂養不耐受的單因素分析與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與喂養不耐受無明顯相關性(P>0.05),胎齡、體重、開奶時間、宮內窘迫及使用氨茶堿與喂養不耐受存在相關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胎齡(OR=23.517,95%CI[17.433~31.279])、出生體重(OR=18.746,95%CI[15.291~24.625])、開奶時間(OR=16.339,95%CI[12.529~20.847])、宮內窘迫(OR=13.162,95%CI[8.997~17.263])、使用氨茶堿(OR=11.248,95%CI[7.694~15.375])是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胎齡、出生體重、開奶時間、宮內窘迫、使用氨茶堿與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密切相關,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
關鍵詞: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影響因素;護理對策;
極低體重兒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極易導致喂養不耐受狀況的出現,影響其今后生長發育,嚴重時甚至導致極低體重兒死亡[1,2]。喂養不耐受以胃潴留、腹脹、嘔吐等為主要臨床癥狀表現,可借助影像學檢查及臨床表現判斷病情發展[3,4]。對喂養不耐受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可有效預防及控制病情發展,為制訂干預計劃提供參考依據[5,6]。本研究通過對86例極低體重兒進行分析,旨在探討喂養不耐受的危險因素,并為改善喂養不耐受情況制定干預對策,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出生的86例極低體重兒為研究對象。男性47例,女性39例;胎齡28~37周,平均胎齡(32.49±4.15)周;出生體重1 100~1 500 g,平均出生體重(1 376.59±112.43)g。
納入標準:(1)體重低于1 500 g。(2)臨床基本資料齊全,且生命體征平穩。(3)嬰兒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1)合并代謝性疾病。(2)合并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胃腸道壞死。(3)合并心、肝、腎及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
1.2 方法
相關資料收集:通過查閱病例資料、詢問家屬等方式收集基本資料,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重、開奶時間、宮內窘迫及氨茶堿使用情況,向家屬解釋本次研究目的及意義。
喂養不耐受評估。可根據以下標準判定為喂養不耐受:(1)極低體重兒在3 d及以上奶量無明顯增加,甚至減少。(2)喂奶后存在嘔吐、返流狀況,嘔吐次數在3次以上。(3)殘留奶量在2 m L/kg以上或超過入奶量3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與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喂養不耐受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胎齡、出生體重、開奶時間、宮內窘迫及使用氨茶堿與喂養不耐受存在相關性(P<0.05),性別與喂養不耐受無明顯相關性(P>0.05),見表1。
表1 喂養不耐受的單因素分析[n(%)]
2.2 喂養不耐受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存在統計學差異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以喂養不耐受作為因變量,分別進行0與1賦值,建立Logistic多元回歸模型,發現胎齡(OR=23.517)、出生體重(OR=18.746)、開奶時間(OR=16.339)、宮內窘迫(OR=13.162)、使用氨茶堿(OR=11.248)是喂養不耐受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喂養不耐受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極低體重兒多為早產兒,因機體器官組織發育不完善,病死率較高,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近年來極低體重兒存活率大大提高[7,8]。相關研究表明,極低體重兒生長發育及存活率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營養狀況為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及時給予新生兒均衡、充足的營養,可促進提高其免疫力,有效預防并發癥,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9,10]。但極低體重兒生理狀況特殊,胃腸道功能較弱,胃腸動力不足,導致其消化系統功能出現紊亂狀況,易引發喂養不耐受癥狀[11,12]。
通過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現,胎齡(OR=23.517,95%CI[17.433~31.279])、出生體重(OR=18.746,95%CI[15.291~24.625])、開奶時間(OR=16.339,95%CI[12.529~20.847])、宮內窘迫(OR=13.162,95%CI[8.997~17.263])、使用氨茶堿(OR=11.248,95%CI[7.694~15.375])是喂養不耐受的獨立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喂養不耐受主要影響因素為胎齡、出生體重,隨著胎齡不斷增長,胎兒胃腸動力逐漸趨于成熟化發展,而低胎齡兒以無規律收縮為主要胃腸道活動表現,隨著身體逐漸發育,其胃腸道蠕動頻率、振幅、時間增加,導致喂養不耐受發生率大大提高[13,14];低體重兒腸道菌群難以保持相對平衡狀態,其運動協調、消化及分泌功能較正常體重兒更差,因此喂養不耐受發生率更高[15,16]。極低體重兒胃腸激素的分泌及釋放與母乳喂養時間密切相關,及早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可促進其消化功能與胃腸道結構的發育,增強自身抵抗力[17,18]。宮內窘迫易導致胎兒出現缺血缺氧狀況,影響機體血液分配[19]。極低體重兒因宮內窘迫影響胃腸道血液供應,導致相關激素分泌量減少,消化系統功能發育延緩,故易出現喂養不耐受[20,21]。氨茶堿可促進腸道平滑肌松弛,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極低體重兒腸胃道正處于發育階段,在氨茶堿作用下,其腸胃蠕動功能減弱,可引起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22,23]。對此,護理人員應結合極低體重兒實際情況,對喂養方案進行調整,循序漸進增加喂奶量,同時對氨茶堿用法用量進行嚴格控制,密切關注新生兒生理變化,必要時可給予適量藥物,以促進其胃腸動力增強[24,25]。
綜上所述,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癥狀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包括胎齡、出生體重、開奶時間、宮內窘迫、使用氨茶堿等,可針對上述影響因素制定有效的護理措施,以對該病癥起到良好的預防及控制效果,促進極低體重兒生命質量的提高。
本文由中國期刊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極低體重兒喂養不耐受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