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閱讀是積累生活的重要渠道,也是學生積累情思、積累語言、積累文化的最佳途徑。《中國教育報》李建平先生說:“我們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僅應當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文字語言的能力。還應當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健全心理。”要達到這一目的,作為語文教師就應當在抓緊課內教學的同時,讓課外閱讀走進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并在學習上產生極大的愉悅和積極的情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因此,教師要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作用的認識,激發其對課外閱讀的渴望,應當讓學生明白課外閱讀與課內學習是相輔相成的,課外閱讀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的語文及其他學科的學習,還可以擴大視野,豐富知識,培養興趣,活躍思維,陶冶性情,發展智力。充分利用課外閱讀資源,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豐富各科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他們未來生活中受益無窮的文化積淀。其次,要注重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情感上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到讀書不是繁重的學習任務,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讓他們嘗到閱讀的甜頭后,再逐漸提出更高的閱讀要求,同時還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課外閱讀的樂趣。
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首先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讀什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是教育者極重要的任務。”要完成這個任務,我認為教育者的立足點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通盤考慮,綜合開發課外閱讀的源頭活水。
如學習《智取生辰綱》時,學生就會對《水滸傳》產生興趣;學完《楊修之死》一課后,指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教師在課堂上予以適時引導,并簡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章節,學生就會以極大的熱情去主動閱讀。當我們看到學生沉浸在閱讀經典名著中的喜悅時,目光炯炯、神采飛揚時,我們會感受到:經典名著對于學生心靈的呵護,精神的滋養已如春雨點點滋潤學生的心靈。其實,經典名著能教會學生學習語文,能溫暖學生的心靈,打開學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情世界,激發他們心中善良、溫柔的一面。
中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對閱讀材料精耕細作,所以方法的指導就顯得特別重要。閱讀的方法多種多樣,哪一種閱讀的效果最好,也因人而異,不必強求一致。課外閱讀的方法最主要是有瀏覽、略讀、選讀、跳讀和精讀等,學生應針對不同的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對一般性的文章,只要粗略知道內容即可,可選用瀏覽、略讀等方法;對篇幅較長的文章而又沒有時間全文閱讀的,可在老師的指導下有選擇的讀一些最精華的部分;而對一些名篇名著則需要采取精讀的方法。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一定要注意幫助學生學會積累,要摘抄名言警句,對重點段落圈點批注,要做讀書筆記。學生的課外閱讀只有持之以恒,不斷積累,才有實效。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希望讀有所得,又期盼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朗誦比賽、講故事、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比如:在學完的詞《沁園春雪》后,班里掀起了誦讀詩詞熱,我借機在班里舉行了“詩詞朗誦會”。不但使同學們了解了開闊的胸襟,而且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閱讀興趣。所以,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和熱情。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