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完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體系體系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次課程改革不僅僅調整了課程結構,更新了課程內容,更重要的是課程功能也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發生了重大變化。課程從過去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轉移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新課程強調人文素養,新的教學理念是“以人文本,以學倫教”。因此,在新課程條件下,如何轉變以往過于強調傳授知識與技能為重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何創設新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學習方式服務,這些都是急需教師認真面對,不斷探索新的問題。
新課程的接觸,學習和研究新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以及教學評價和建議,從中創設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是我們實施新課程、創設新課程需要邁出最關鍵的一步。
首先,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意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教師角色的改變必將導致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作為傳授知識的唯一渠道或權威在在教學工作中發號施令,而是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根本任務是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而寬容的教學氛圍。教師要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和方法,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其次,要反思過去開創未來。過去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以美術課堂教學為例:過去教師本著“少講多練”的教學原則,意恐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課堂作業。按照:①組織教學,②導入新課,③講授新課(講演方法和步驟),④布置作業,⑤巡回輔導,⑥作業講評,這樣的教學程序進行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傳授和訓練學生繪畫能力,以科學為中心,其目的是培養畫畫的人。然而,體現素質教育精神和要求的新課標,則倡導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是社會的需要、時代的呼喚。由此可見,如果我們再按過去的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必將與素質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馳,培養的學生只能算是有繪畫專長的人,但他們的情感態度、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卻被忽略了。徐力殺母與清華大學某大學生傷熊事件都給我們的教育以深刻的警示。在新課程實驗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以傳授知識為主。不以科學為本位,要體現新課程所張揚的教學觀,把教學過程看成師生之間平等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過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藝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反映時代特征、表達觀念與情感的一種特殊方式。美術課堂教學不僅要傳播美術文化,以藝術(音樂、美術、戲劇、影視、詩歌、文學等)知識對學生進行美育教學,還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未來發展相適應。要創設符合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教學方式,才能塑造現代社會所需求的具有全面協調能力的人。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所積累的美術文化已漫無邊際,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們的學生在學校大多數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我們想通過這有限的時間,還以科學為中心,在課堂上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以程序化的、單一落后的教學方式教學,永遠達不到新課程的培養目標。相反,還會浪費我們許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又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影響他們學習美術文化的興趣和愛好。
要改變以科學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方式,達到以德育為核心,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總目標,就必須研究和探討教學方式的轉移。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應該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幾種特征。
①自主———開放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發展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的教學方式。
“自主”是指在課堂上以平等的身份共同探討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開放”是指學生的藝術實踐活動從課堂到課外、從學校到校外,個人或集體,在時間和空間上完全開放。
②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學生學會相互支持、配合,學會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的個人責任。能夠有效地溝通,相互信任,并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效的途徑。懂得尊重與欣賞他人,在互動中理解個人與集體智慧的價值。
③情境———陶冶式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審美能力,發展非智力因素(動機、情感、愛好、態度、意志、想像)為目的的教學方式。適用于欣賞評述或其他學習領域。
④虛擬———探究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學習過程、重視學習方法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式。
“虛擬”是指虛構和模擬的教學情景,反映教學內容在生活中的關鍵性。“探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中進行研究、探討、和創設的能力。特別適應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虛擬———探究式教學。讓學生扮演、模擬生活環境中的角色,以學習中的美術知識(設計)與實踐創作活動(應用),指導學生的節日聯歡、運動會開幕的舞臺設計、服裝設計、學校環境設計,用造型能力(繪畫、雕塑、手工)來表現自己的情感和個性等。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創造感知人類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透視造型藝術的創作過程,作品主題的靈感啟迪,畫面的巧妙構圖和匠心獨運,整幅作品的線條、色彩、節奏、韻侓與和諧以及選用表現作品的材質(布、泥、植物、廢舊材料)等,無不隱含著思維的創造性。只要教師創設的教學方式適合學生學習方式,就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通過藝術創作實踐,把學生帶進造型藝術的忘我境界和想像力的自由天堂。
美術教育是心靈的教育。當我們把教學活動由教師傳遞學生接受的過程,改為在教師引導下,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把教學活動由重視傳授事實知識和原理知識,改為更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好奇心、創造精神和開發學生學習潛能的學習活動過程時,學生所取得的是另一種非凡的成績。“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調動起每一個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和熱情,學生繪畫時鍛煉了設計創造能力,講述自己的構思來源時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總結、評析他人的作品時發展了判斷和思辨能力,同時,還使他們相互間學會和諧、友愛、團結。他們學會全身投入創造,發揮獨特的想像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在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藝術享受的同時,也陶冶了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使他們變得自信,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勇敢地面對未來。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