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新課程理念主張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個性化,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合作互動,改傳統教學中的接受式學習為探究式學習,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既有教師的預設,更有師生即時的生成。預設是生成的基點,生成是預設的機變,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于課堂中,才會把課上得充實、靈動、精彩。可以說,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雙翼,二者優缺互補、缺一不可,若能科學而藝術地把二者融合起來,就能把語文課上好、上活。語文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精彩片段讓我們認識到了新課程背景下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要“彈性”預設師生互動、合作的教學,捕捉課堂契機,營造生成課堂,讓預設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生成中走向完善。
在教學中,當我們充滿信心,拿著精心準備好的教學設計站在講臺上時,往往會被學生的動態生成而打亂,常常會讓自己措手不及。面對經常出現的狀況,如何去化解預設和生成之間的矛盾,讓它們能達到和諧統一而撞擊出精彩的課堂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在預設和生成產生矛盾的時候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才能讓這對矛盾體達到和諧統一。
我們平時在進行課堂預設時,應學會換位思考,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把握學習難點,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預設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動態生成在預設的引導下撞擊出精彩的火花。
如教學二年級的《云房子》,為了解決讓學生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來發揮想象,說說小鳥們還會造些什么樣子的云房子這一拓展說話難點,我就根據低年級學生善于形象思維、好玩、好動的特點進行了預設,按照“讀、畫、說”三個部分來進行。其中“說”為最大的難點,而前面的“讀、畫”都是為“說”打基礎。在“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都能夠根據我的引導一步步學習。“畫云房子”這一環節則是我最擔心的,假如學生畫不出來,那么接下來的“說云房子”這一難點就無法攻克。雖然預設的時候我猜測學生會很喜歡用繪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又擔心學生膽怯,不敢到黑板上去畫,我就制作了一些小鳥頭飾,給敢于上前面繪畫的學生戴上。這在給學生創設一種童話意境的同時,也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我還預設了由教師示范畫出課文中的五種云房子。很快,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也能有模有樣地在黑板上畫出屬于自己的云房子。這樣,在“畫”的基礎上,“說”就自然而然了。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沒有要求學生說的時候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說一種云房子的樣子,再說兩種云房子的樣子,最后一口氣說出三種不同形狀的云房子。
精彩的生成靠的是課前預設時的換位思考,所以課前的任何預設都應該為學生課堂上的生成而服務,為生成的精彩鳴鑼開道。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將學生的動態生成看成阻礙,認為它阻擋了精心的預設。其實不然,只要教者善于傾聽、用心捕捉、巧妙化解,那么有時措手不及的生成也會對預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進行《云房子》的教學時,我預設讓學生找出描寫云房子的句子。在一班上課時,我發現學生不能將句子劃完整。為此,我在二班上的時候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預設修改,主要是傳授劃完整句子的方法。誰知,這個班級里有一名學生的語文知識極其扎實,竟然劃完整了,而且湊巧我第一個就叫了他。他回答得非常完美,卻將我事先預設好的環節打亂了。課件中已經設置了這一環節,無法跳過,怎么辦?我靈機一動,先沒有給予評價,而是問道:“有小朋友的句子和他畫的句子不一樣嗎?”馬上有學生說了一個不完整的句子。我說:“怎么辦?出現了兩種答案?誰的是正確的呢?”看著學生期盼的目光,我就出示了預設好的環節,把答案展示出來,然后微笑著走向第一位學生并和他握手,大聲地說:“你和老師真是心靈相通,那就請你代替老師告訴大家吧,你為什么會這樣劃呢?”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我來補充出示,很好地化解了危機,同時也更自然地引出了事先的預設環節。
有時課堂上難以預料的生成,只要教師能夠巧妙化解,那看似阻礙的生成也會對事先的預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課堂預設往往忽略了師生之間存在著情感與體驗、觀察與思維、學識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這樣容易造成課堂中師生間交流的不平等性,勢必造成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這時,需要教師學會以平等的心態來接納,在悄無聲息中將預設和生成相協調,達到和諧統一。
在進行《云房子》的教學時,我預設教學第六小節,當云房子消失后,天空中只留下一個笑瞇瞇的太陽和一片水汪汪的藍天的時候,相機給學生介紹一些關于這種現象的自然知識。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還沉浸在課文所創設的童話意境中,把自己當做一只只造云房子的小鳥,還處在興奮狀態。這時候如果介紹自然知識,定會將此時營造的輕松學習氛圍所打破,也顯得格格不入。為此,我立刻決定棄用這個預設的環節,站在學生的角度換個課堂延伸——小鳥們的云房子不見了,雖然有些可惜,但是在這美麗的藍天下,在暖暖的陽光下,在太陽公公的注視下,如果你是小鳥,還會去做些什么呢?學生展開了大膽的想象:有的說,我會去追云房子。此時,我抓住學生的回答引出了我要介紹的自然現象,學生在展開想象翅膀的同時也獲得了知識。就這樣,在悄無聲息中預設和生成達到了和諧統一。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