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化是當今世界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和趨勢。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時代和社會對教育提出了要適應國際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要求。基礎教育應對教育國際化要“深入國際理解教育,建立價值信念”;“加強基礎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真實經驗”和“加強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培養育人精英”。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边@是同志1983年為北京景山中學題詞時就明確提出的教育國際化的理念。時隔27年,伴隨著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國際化”再一次在中國得到了更多的關注與思考。人們在欣賞人類文明成果,分享各國的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深刻的體會到了“國際化”的來勢洶涌。
而在教育領域,“教育國際化”正在悄然起步?!吨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明確要求“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這也是時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這種需求就站在每位家長。學生選擇教育的背后。面對悄然起步的教育國際化,基礎教育該如何應對與思考?
所謂教育國際化,就是用國際視野來把握和發展教育。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教育市場,優化配置本國的教育資源和要素,培養出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素質的人才。在知識經濟日益凸顯的時代,綜合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因此,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這種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
文化和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社會變化而變化的??追蜃訒r代的教育滿足于“述而不作”;工業革命后,西方提出“班級授課”法,培養專門人才;19世紀德國學者提出“教學與科研統一”的辦學思想;20世紀初美國提出“大學為社會服務”的教育思想。這些教育觀念的變化都是立足于本國地域上時代、社會的變化。
中國的經濟正在更廣的領域,更深的層次上融入世界經濟和社會大潮之中。經濟的全球化,貿易的自由化導致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蕩,相互交融。而近年來世界上發生的一系列大事更是把中國推向了風口浪尖,國際社會希望中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去參與更多的國際事務,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與感召力。正是在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下,教育國際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戰略地位。時代和社會對教育提出了要適應國際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的要求。這不僅要求高等教育在教師、科研、學術等方面必須走出國門,加強國際交流,發揮各國高校間合作的職能,與之緊密聯系的基礎教育也一樣擔負著重要責任。
國際化不僅僅是建設好一個個國際化的大都市,而且要讓人們有能力在全球生活,能適應全球化帶來的變化,成為有挑戰能力的世界公民。這就要求首先把國際理解教育深入到中小學的教育體系中。
在世界大家庭中生活的人有著許多共性和共識,面臨著諸如環境、能源、民族等共同問題,這是國界所無法劃清的,也并非一個、一個民族就可以單獨解決的。要與一個打交道,就須先了解該國的政治、文化、歷史;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否則就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誤會。因此編寫中小學階段的國際關系學、國際問題研究、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國際文化研究等國際理解教育的讀本在上海、北京等易得風氣之先的城市已經開始。中國未來的公務員、教師、工程師,企業家等需要具備的融入主流經濟的素質、國際文化知識和國際社會公共價值理念等,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該長遠規劃,逐步培養。
現階段基礎教育領域的國際交流雖未達到普及的水平,但不論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在一些二類三類城市,一批有一定辦學實力、國際交流意識到位的中學已經積極開展探索,并呈現出持續不斷和愈加深入的態勢。很多學校都經歷了從“走走看看,開開眼界”到有目的、有意識的向海外學習的時期。教師的出訪都帶有了解海外教育體制、課程、教法的任務,回來之后也有義務向全體教師匯報學習心得。對于學生出訪,學校也有禮儀、民俗方面的培訓,回來之后也有寫感受、案例的任務。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很多學校從單純的“看世界”過渡到也向海外傳播經驗,從單純的向海外學習過渡到反觀民族文化,樹立愛國情懷。國際合作與交流既拓寬了視野,也強化了民族文化的內涵;從表面上的你來我往,擴展到深層次的課程的整合融合;從屈指可數的國際訪問項目到形成校與校,城市與城市之間廣泛和穩定的國際教育網絡交流平臺,交流的層次也在不斷的提升。這種合作與交流的質量還需斷提升,范圍也要從一些校史悠久、實力強大的名校向普通學校擴展,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
聘用國際優秀人才參與學校教育管理,引進外籍教師進入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課堂,這種引進速度和規模正在不斷加大。同時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訪問、講學、搞合作研究,也是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內容。地方需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去”,建設境外教師培訓基地,加大選派重點課程教師和骨干教師出境培訓的力度。知識是無限的,但每位教師的知識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地域內的。因此,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相互促進提高。近年來,我國許多學校派出大批教師到國外訪問、進修、講學,大大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水平。如學習和吸取了大量學科前沿知識,了解和接觸了當代最新的實驗設備,增強了動手實踐能力,從外國學校學到許多新的教學觀點和教學方法,也提高了外語水平。但教師的受訓面還需進一步擴大,需要完善的培訓制度和資助政策,需要了解教師的培訓需求。教育國際化的實現和教師國際意識的提升、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密切相關。
國際交流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融入到學校的整體發展當中,必須要有有效的載體,要有落腳點,學校拓展的課程,開設的專題都應該與之相互整合。國際交流的過程也需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心的研究和設計。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順暢,學生出國的機會越來越多,但不是說交流越多越好,也不是交流后學生馬上就能得到提升。有的學生在國外看到相對寬松的教育環境,回來以后對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環境不滿意,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另外國際交流需要一定的資金,不論是相關機構資助還是學生自行出資,對于沒有機會出去交流的學生也需做好思想工作,減小學生的思想波動??傊?,如果在思想上還沒有做好準備,對于思想上還不成熟的中小學生來說,國際交流越多,反而適得其反。
教育的國際化不等于教育的一體化、統一化、趨同化,更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西方化。教育國際化首先是用一種國際視野的理念,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民風的認同、理解、包容和接納。教育國際化并不是要將國內孩子的思維方式納入國外軌道,而是要培養他們自己的想法,同時了解還有其他不同思維方式、價值觀的存在。正是那些特色鮮明的、多元化的思維方式、價值觀構成了多樣的世界。
魯迅曾說: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教育國際化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它在促進全面國際交流與合作、傳播新技術、提高人民綜合素質的同時,也會對一個的主權和當地傳統文化形成一種侵蝕和影響,并容易在意識形態、政治、宗教、文化和社會諸方面帶來問題。因此我們應把基礎教育國際化看作是一種充滿挑戰性的機遇,只有認清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應對才能從挑戰中獲勝。
當中國的教育拿來了西方有用的東西,而且使之本土化、民族化,并最終成為教育理念與方法的輸出國時,當文化交流真正變成雙向時,才算真正達到了教育的國際化。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