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豐富的內容。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當代發展貢獻甚大。
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但這三大組成部分就其實質內容和社會功能而言,都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更進一步地說,是關于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因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中心,是馬克思、恩格斯整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
人的發展,就其最終意義而言,是指社會每一成員的普遍發展。它表現為三個方面:人的自由發展、人的充分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人為自身人格完善和促進社會進步而自覺自愿地發展和發揮自己的才能。人的充分發展是指人在其可能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和展示其本質、才能。人的全面發展是在人的自由而充分發展基礎上實現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占有和發揮。
勞動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性的活動,是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外化到對象和把自己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對象的能動的活動。馬克思指出,正是勞動活動使“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人通過勞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自己本身,獲得自身的發展。
社會關系是勞動得以實現的必要形式和前提,它“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制約著勞動的實現并直接決定著人的發展的實現。但是,任何時代人們的生活和實踐于其中的社會關系既是勞動的“空間”,又是勞動的結果。勞動在創造著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實現著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它表現為人們一定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社會交往關系乃至思想關系由貧乏而豐富、由封閉而開放、由落后而進步、由片面而全面的發展。
個性是指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一定的個人與他人在特性方面的差異,是個人獨立的人格和品質。馬克思曾把人分為“有個性的個人”和“偶然的個人”。所謂“偶然的個人”是與社會關系、交往條件不相適應,對社會關系沒有自主性,處于被奴役地位的個人;“有個性的個人”則是與社會關系、交往條件相適應,對社會關系有自主性的個人。“有個性的個人與偶然的個人之間的差別,不僅是邏輯的差別,而且是歷史的事實。”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目的就在于使反映人的個性的情感、意志和認知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使“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
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就是全面地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每一個人都無可爭辯地有權全面發展自己的才能。”這里所說的能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既包括體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從事物質的能力,又包括從事精神的能力;既包括社會適應能力,又包括開拓創新能力;既包括認識和覺悟的能力,又包括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這些能力總的表現為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每個人某種使用價值時就是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發展的基礎。正因為如此,全面發展的個人,首先應是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發展和運用的個人。
由上可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內涵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其實質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本質的全面豐富和展開。當然,在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發展不是非歷史的、一毗而就的,而是一個受制于社會歷史條件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發展程度歸根到底,是由力發展水平決定的,也是由一定力基礎上的關系直接決定的。力和關系的矛盾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
概括地說,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主要表現在:要求人們要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要正確處理政治與業務之間的關系,做“紅”與“專”相結合的人;要通過教育與勞動相結合來促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貫穿于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的始終。為了實現這些思想,他首先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沖破并斬斷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嚴重阻礙人的發展的封建制度的束縛。他提出了“個性解放”的口號,指出:“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強調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要求因材施教,提倡個性教育,并制定了繁榮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的“雙百”方針,倡導、學術自由、創作自由,從各個方面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但令人痛心和遺憾的是,晚年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和誤解:一是過分強調社會和集體的發展,而忽視了個人的發展。對于這一問題,在當時的看來,如果強調個人的發展和個人的自由,那么集體和社會的利益就要受到沖擊和影響,只有個人的“自我”意識喪失得越徹底,社會和集體的利益才能實現得越充分。很顯然,這是把個人與集體、社會的關系絕對對立起來的表現。二是只強調關系、社會制度的變革對人的發展所起的意義,忽略了發展力對人的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是在轟轟烈烈的農業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忽視當時力的發展水平,片面強調提高資料公有化程度,并且認為應全面消滅社會分工,打破社會角色定位,讓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像爆炸一樣釋放出來,就能夠使其自由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成為“亦工亦農、亦文亦武”的全能型人才。這看起來好像是在實踐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實際上則與之相去甚遠,結果不僅使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遭受了曲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的發展。
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及時糾正了晚年在人的發展間題上的錯誤思想和錯誤做法,堅持以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指導,繼承和發展了關于人應在德、智、體等多方面實現全面發展的思想。例如,他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闡述,實際上就是關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人的發展的物質條件的闡述;他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實際上既表達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全面的社會條件的思想,也表達了人的全面發展應是包括人的道德品質在內的多方面個性都能到和諧發展的思想。在教育思想上,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強調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如在教育性質上,強調學校教育要把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不能偏離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教育的培養目標方面提出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思想。這些方面都體現了對馬克思特別是關于人的培養和人的發展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在《在慶祝中國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段闡述集中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條件、發展目標的繼承,更重要的是明確提出了現階段在我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措施,即經濟上要努力建設小康社會,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政治上要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精神,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和利益;文化上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這些措施旨在強調,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推進人的發展同實現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是協調統一的,其目的都是為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可見,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是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論斷,極大地發展并創新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從更高層面上體現了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推進。具體體現在:第一,大力發展社會力和完善關系,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制度保證。只有對人的全面發展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力獲得了充分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才會日益提高,勞動者的觀念、交往方式和需求才會不斷得到改變和滿足,人們的勞動時間才會被縮短,實現自由和全面發展才有可能和保證。第二,豐富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的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只有用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來自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明成果,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來熏陶和教育人,才能使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得以滿足,思想文化素質得以凈化和提高。第三,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確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最好體現,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上述三方面的內容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體現了以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推進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認識更深刻、措施更全面、目標更明確。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科學發展觀與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發展的理論在根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是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特別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升華和創新。科學發展觀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強調社會發展要實現以人為中心,發展的本質就是人的發展。其意義,具體地說就是:第一,凸顯了人在發展中的作用。“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強調開發人力資源,強調維護人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強調以人的發展推動社會發展。第二,強調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強調社會一切方面的發展都是“為了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強調不斷滿足絕大多數人合理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強調讓大多數人富裕和富足,逐步擺脫對人和對物的依賴關系,逐步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第三,“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強調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的發展。它認為,人的素質和能力的高低決定著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整個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和“高、精、尖”人才的不斷涌現是發展的持久動力和根本保障。
為了實現人在勞動、社會關系、個性和能力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從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創造性的構想。首先,科學發展觀強調,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大力發展社會力,不斷縮小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不斷促進關系的調整和變革,逐步實現社會制度、社會形態的完善和更替,使經濟發展能更好地圍繞和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夠實現對物質財富的多層次需求和滿足。同時還強調要用科技手段和科學發明來提高勞動率,縮短勞動時間,讓人們能夠贏得更多的“自由時間”或“閑暇時間”來追求文明健康的、多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其次,科學發展觀強調,要通過政治文明建設來促使人在政治素質、政治能力和政治價值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切實保障和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人在政治上能得以全面發展的各項目標的充分實現。再次,科學發展觀強調要依靠和運用思想道德、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等綜合力量,努力建設能夠促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不斷提高,使人不斷獲得新知識、新經驗和新技能,使人不斷擁有新的認識能力、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的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避免只追求經濟而忽視道德,只追求物質而匾乏精神的片面發展對人的發展造成的扭·曲和踐踏,不斷激發人們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堅定人們對社會進步和未來理想社會實現的信念和力量。最后,科學發展觀強調要進一步促進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環境條件。人應該擺正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自覺地把握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逐步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相互親近和責任共負基礎上的協調發展,使人與自然之間能最大限度地處于和諧互動和良性循環狀態。可以說,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生態觀念,發展生態文化,讓生態為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支持和保障已是迫在眉睫之舉,也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和方面。而以科學的生態文明價值觀來保障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以將社會文明推進到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可以既滿足當代人與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相互協調發展,又可以使后代人能享受到這種和諧并將其延續到永遠。
總之,科學發展觀把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和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評價發展效益的最終標準,這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創舉。它凸顯出“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發展的最終目的,又是一切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發展原則,把“全面性”上升至總要求的高度,這既是對以往片面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超越,也是對用經濟發展來代替社會發展、用犧牲人的發展來謀求經濟的增長、用片面追求力和技術高增長的經濟發展來代替社會全面發展的方式的徹底否定。與此同時,“全面性”作為具體的歷史范疇也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高度統一起來并一同納人社會發展的范疇,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從而為達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目標提供了更加切實可行的理路。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