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行”、“我肯定不行”、“我真的不行”,這些話幾乎成了缺乏自信心學生的口頭禪。特別是我們中等職業類學校的學生,再加上他們中考或高考的考試失敗,可能會使他們對自己徹底失望,同時自信心也逐漸消失。學習也不再是他們作為學生的分內之事,而認為是學校、家庭強加的一種外力作用,這種作用力在其心目中越強,所產生的回避力就越大。結果只能是越考越糟糕,越學越沒興趣,于是很多學生陷入了這樣的惡性循環。
要想恢復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必須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論多么小的事情,也要讓他們在不斷的成功中體會到“我也能行”的感覺。那么,如何讓學生走出學習困境,擺脫自身帶來的負面作用?我想首先應該引導學生從自己最喜歡的、覺得最好的功課或知識入手,暫且作為一個起點,逆向行進逐漸進入狀態。這如同體育比賽的助跑,助跑是為了能跳得更高更遠。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總有遇到順利成功的時候,也總有絆腳失敗的時候。作為教師,應和學生多交談關于他們成功的事情,喚起他們成功時的回憶,重新體驗成功的喜悅,強化自己的心情,幫助他們戰勝困難。
不論大人還是小孩,以往的成就都會成為鼓勵自己、使自己恢復自信的靈丹妙藥。對于那些正在失去信心的學生,教師的責任就是讓他們回顧過去的成就,并鼓勵他們。相反,如果你去責難正在失去信心的學生“你怎么連這也做不出來”,其結果學生真的連這些事也做不出來了。根據這些經驗,我大膽地采用了逆向教學法恢復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即從簡單的問題和學生擅長的學科入手,使學生學起來比較得心應手、駕輕就熟。每取得一點進步,我就表揚他。通過不斷的反復,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自信心已經恢復了。
要喚起學生的主動信念,不是我們教師講一個故事,或讓他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就可以放下他的自卑,拾起他丟失已久的自信,但我們也不能放棄,要一次又一次地讓他體驗成功,體驗學習者的快樂,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約定,甚至一些善意的謊言……或許這些會成為他一生中的一個轉折點。
中職類學校有一大部分學生學習困難的直接原因是學習科目上有一門或兩門弱科,這也是導致他們失去學習動力和自信的另一個殺手。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個習慣,越是不想做的事,越不愿意做,更不會主動去做。殊不知越是難做的事,越能夠干出成就。就學生而言,越不會的科目,越能體驗到進步。我們要學生不斷地嘗試,從簡單入手多次嘗試,逐漸消除其心理障礙,從不同角度逆向引導,體驗“人人都能成功,個個都能成才”的理念,讓其敢于做,勇于下手,才有機會體驗成功。
學習者不怕學不會,最怕就是自己不會卻找不到不會的原因。往往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是一句“老師我不會!”。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發現自己、尋找自己、切入自己,將困難化為具體的、實際的切實可行的問題,有了問題,特別是將困難化為不需吹灰之力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樣不但找準了自己的關鍵問題所在,同時嘗到了解決問題后的快樂。逆向教學法,不急于把所有問題的答案公諸于世,而是讓學生學會,簡化困難,分解困難,查找問題,引發主動解決問題的激情。
犁地必須加壓才能深耕,水必須加壓才能抽高。學習也必須加壓,才能使學生由肯學到會學,乃至學到點子上。但學生學習的壓力又不像犁田、抽水的壓力一樣客觀、準確、具體,直接可量化。學生學習中的壓力是主觀抽象的、人為可變的,壓力與行動的關系極易偏差脫節。手里拿著一把犁,具體直觀的泥土對犁頭的壓力會迫使你正確有效地把力用到點子上去深耕;但手里拿著一本書,拿書的人卻未必能清楚地知道到底要從這本書中學些什么?怎樣才能學到點子上?如果我們能把學生學習的具體壓力變得像犁田、抽水的壓力一樣準確、具體直接而又有力度,那我們就能有效地利用壓力去驅動學習。因此我這里的壓力并不是一味地增加負擔,簡單地說壓力就是把學習目標進行分解、再分解,直至某個個體能夠接受,但還需要稍加努力就可以在一個近期或短時間內完成具體的學習任務。因此這里的壓力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個體就應該有不同的壓力。教師若能準確地把握這些壓力,學生在這些壓力的驅動下,教師就像在犁田一樣有深有淺,游刃有余。將一個人的理想轉化為具體可行的、可直接可量化的一個壓力或任務,再逐個擊破,這也正是逆向教學法精髓所在。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