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我國高等院校必修的政治理論課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新問題、新矛盾不斷涌現,不少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中理論思想方面的興趣相對降低,一味追求實用,刻裂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所以,只有梳理好存在的各種矛質,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發揮其應有作用。
21世紀是多元的、不斷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的生存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時代的發展,矛盾的交織,既給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向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把握時代的脈搏。走在時代的前列,就必須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作后盾,同時也給高校如何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對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脫離現實的社會存在.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社會存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為大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參加實踐活動服務。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基本原則,也是提高講授質量的重要環節。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都是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又是理論性的問題。因此,人們要深刻理解和認識這些問題,就必須上升到理論的深度,從本質上去加以把握。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維活動具有特定的規律,既不能總是處于感性思維狀態,也不能總是處于抽象理性思維狀態,只有經常處于感性和理性相互作用的思維狀態中才是理想的思維活動。但是,如果只是講理論就會使學生總是處于理性思維狀態,理論是抽象的東西,如果只是講理論,學生往往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其意,因為理解理論實質上就是認識客觀世界的普遍本質和規律。而認識的基本法則是由感性到理性,所以講理論往往要用實例加以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體。它對于一切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對于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和應用,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內在地包含和規定了如何教好這一門課的一般方法。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從實踐中來的,是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總結了當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狀況、工人階級斗爭狀況而提出的理論。它一開始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把實踐引人理論體系,強調理論對實踐的依賴關系,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所以,理論聯系實際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則.又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是一致的。理論的創立是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行動綱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求我們打破原有舊觀念的束縛,根據現實存在的一切實際去思考問題,尋求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而理論聯系實際也要求我們在運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的科學發展觀時,要把理論和現實存在的問題聯系起來去思考。所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要求我們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而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是真正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講清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善于理論聯系實際,應注意要講好理論,即講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概念、命題和原理,完整準確地揭示出它們的主要內涵,根據理論內容聯系實際,要使實際和原理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分析透徹,二者不能脫節,更不能牽強附會。講理論可以直接提出實際問題,以案例帶出理論。根據所講理論進行分析,通過分析使學生掌握理論。聯系的實例要具有典型性、趣味性、知識性。并富有哲理,不能簡單的為了舉例而舉例。同時也不能放棄教學原則迎合學生而投其所好。就某個理論而言,舉例不能過多過雜,如果過多過雜,會讓學生無所適從,會適得其反。但就整個教學過程來說,舉例不能只限于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要涉及到自然、社會、思維的各個領域。尤其注意聯系學生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專業、就業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達到用案例帶出理論并說明、論證理論,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還要講清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實應用理論的對應關系,也就是現實理論的哲學依據是什么。“教師‘教’的目的是使學生‘會學、會思、會創造”’。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的特點。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體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和認識論的有機統一,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比做一塊鋼鐵。馬克思主義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堅持理論的系統性原則。所謂理論的系統性是指在教學中應注重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在這個由一塊鋼鐵鑄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決不可去掉任何一個前提,任何一個重要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至少有八個基本觀點: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高度統一的觀點;第二,唯物主義一元論的觀點;第三,辯證法的觀點;第四,實踐的觀點;第五,群眾的觀點;第六,社會基本矛盾的觀點;第七,階級的觀點;第八,集體主義價值觀。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命力和現實力量在于它的實踐性.在于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于它能提供給人門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武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還必須堅持理論的針對陛原則。所謂理論的針對陛是指要貫徹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針對學習中的難點、熱點問題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努力做到回答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現在學生中便存在著人生價值、人生哲理和社會實踐中提出的一些現實的及理論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把理論的系統性和針對性有機結合起來,進行選題研究。選題要內容貼近社會生活.以此增強教學效果。同時,還要講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然后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方法論的指導下分析現實或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到理論指導實踐。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要防止消極被動地解釋社會現象的做法,引導學生看社會的主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認識,澄清模糊認識是一項重要工作。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提高政治思想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引導學生看社會發展大趨勢。
發揚教學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問質疑等。”在教學中發揚民主,使學生心情舒暢,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教學中提出的問題并且討論和爭辯。在教學中教師不能一言堂.要鼓勵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見解,對學生的發言不應求全責備,壓抑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過程,就是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理論知識的簡單傳遞,而且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知識的交流應融于情感交流之中,情感的交流應在知識的交流中不斷加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需處理好理與情的關系。情感是整個思維活動的基礎和源泉,情感直接影響思維活動。教育實踐表明,愉悅的心情,飽滿的熱情,容易形成興奮中心,思維就敏捷,能集中觀察力和注意力,從而增強記憶和理解;相反,煩亂的心緒,冷漠的態度,就會形成思維呆滯或遲鈍。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教師一方面要創造一種和諧的心理氣氛和教育氛圍,儀表端莊、教態自然、舉止親切、神態和藹,使整個教學活動在輕松愉快的心態和環境中進行:另一方面教師的語言力求生動幽默.富有激情,使學生在具有激情的語言中產生精神感召力。情感是疏導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有逆反心理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的逆反心理進行輸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高。排除學生逆反心理.既要分析學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又要注重情感教育對學生的作用。在情感交流過程中,師生雙方的認識、情感、行為不斷溝通,教師的情感一經轉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產生相應的反映,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和行為。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師的政治信仰、道德觀念。并逐漸消除其逆反心理。知識的交流應融人情感交流之中。
我們的教學內容是基礎理論,教學對象是大學生.大學生已有獨立的自我意識,要求與教師平等相待,他們不喜歡教師抽象地理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僅限于單純地從理論到理論.就會使學生一種距離感和陌生感。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把理論知識的傳授融于隋感交流之中。教師應和善地親近學生,以增強學生對教師的親切感和信任感,從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鳴,進而對教師傳授的理論知識產生認同感.樂于接受.并迅速轉化為內在的心理定勢和行為習慣,這樣才能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教學效果。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質量涉及的面很廣.需要把握的環節不只是本文闡述的幾種.有些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進行研究、探索.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質量達到新的水平。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基礎理論課.現成的直觀教具、生活事例都無法給人以哲學思維.這種特點要求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法和講授技巧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事例啟發、提問啟發、設問啟發、分析疑難問題啟發等等。啟發式教學是我國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主要方式。啟發式教學是相對于傳統灌輸式教學而言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開啟學生的智慧,使學生從所學知識中有所領悟和思考。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的獨立思考,使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學生能運用所學理論對世界、社會歷史和人生做出合理的解釋,并運用這些觀點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電教媒體,又稱非書媒體、視聽媒體。包括幻燈教材、錄音教材、電影教材、電視教材、視盤教材、計算機軟件,等等。”電教媒體教學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要求和教學內容表述的實際需要,在合理的教學設計前提下.有選擇地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去組織課堂,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的刺激.渲染出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開展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師靜心思考“怎樣講”和“怎樣講好”的問題。因為現代教學媒體作為有目的地再現各種具體事物現象的手段和工具.能以虛擬現實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出由教師精心編選的案例和材料,給學生一個供其分析思考的虛擬現實圖景,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解決這些圖案中內含的哲學問題,提高理論應用能力。在運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堂上,學生會認為教學新穎、有創意,課堂輕松,除易于加深對知識的記憶以外,還促進了學生積極思考和便于理論運用。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教學手段更新的必然結果和發展趨勢.教育手段現代化勢在必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