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著社會環境的挑戰和教學實踐中的現實矛盾。深入分析這些挑戰和矛盾,對于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國際運動遭受巨大挫折的客觀現實20世紀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的偉大歷史時期。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使廣大教師和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堅信不移,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得到了強化和保證。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運動遭受了巨大挫折。而當代資本主義經過自身的調整和修復,出現了馬克思經典作家們未曾預見的一些新變化: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增強、科學技術發達、人民生活富裕。理論與現實的強烈反差,造成了青年學生認識上的迷茫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疑。
全球化成為當代世界格局變化最主要特點經濟全球化是從資本主義擴張和方式變革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必然帶有“西方中心論”的理論和實踐色彩。法國雅克·阿達指出:“論述全球化,就是回顧資本主義這種經濟體制對世界空間的主宰。”這反映了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世界經濟政治事務的主導權基本掌握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手中。經濟全球化為發達資本主義控制的客觀現實,使青年學生無法理解兩種社會制度在現實中的反差,對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持懷疑甚至抵制態度,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青年學生的愛國意識,為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提出了嶄新課題。
思想文化多元化趨勢日益加劇冷戰結束后,文化的地位和力量得以迅速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文化日益多元化。多元文化現狀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引導青年學生用開放的眼界審視民族間文化的異同,以欣賞的眼光看待異質文化,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二是文化呈現出趨同性特點。湯用彤先生指出,外來文化與本地文化接觸,必然使雙方都發生變化。文化的趨同性特征要求培養學生積極開放的文化接納心態。三是文化呈現出沖突共存的特點。文化的異質性決定了文化沖突的必然性,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推行“文化霸權主義”,造成了事實上的文化沖突。因此,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教育引導青年一代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義不容辭的責任。
世界多極化、多樣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冷戰結束后,多極化趨勢已經成為發展潮流,這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國將在未來的多極世界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要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要教育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曲折性和長期性,正確看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三是要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美國企圖建立單極世界的本來面目,充分認識美國等西方“和平演變”的野心和圖謀。
改革開放,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人們的價值立場、思想觀念、利益取向等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出了嶄新的時代命題。
利益的導向性作用日益加強隨著利益意識的覺醒,在利益機制的主導作用下,人們重新審視物質金錢等客觀利益,甚至把金錢和利益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這就為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行為選擇向經濟利益傾斜,集體主義和互助協助精神不同程度地被降低,政治動機多樣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個人主義成為思想支點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社會本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對立起來。市場經濟顛覆了傳統的價值觀念,人們普遍肯定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并積極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些在增強人們的主體意識、極大調動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容易出現極端個人主義、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造成意識、奉獻精神的弱化。因此,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集體、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研究的重大課題。
等價交換原則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滲透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對于繁榮市場、推動經濟發展、規范經濟秩序具有根本性意義。但是等價交換原則向社會生活領域的漫延和滲透,則必然導致社會生活秩序的混亂和對社會肌體的腐蝕。有些學生認為個人的任何付出都要有對等的回報,奉獻意識淡化,利他主義缺失。這些現象都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現實的困難。
實用主義思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排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有力沖擊著傳統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匹配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尚未完全建立,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處于不確定狀態。同時,作為傳播意識形態的基本載體,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能對青年學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受市場經濟短期效應和現實功利性的負面影響,大學生急功近利思想嚴重,認為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用處不大,甚至持排斥態度,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亟待解決的問題。
網絡技術的發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育人環境的可控性、傳統教學內容和模式、教育對象的人格形成等方面受到極大影響。
網絡傳媒快捷、信息量大的特點沖擊著傳統信息獲取模式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幾乎是學生獲取相關信息的唯一渠道,學生對于教育內容和傳遞方式基本沒有選擇性,教師的觀點是學生的唯一參照,這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教師的權威性。今天,網絡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大學生已經成為互聯網的主要用戶。網絡信息覆蓋面廣、流量大、更新迅速、觀點多元化、操作簡單易行等特點,使大學生獲取信息簡單方便、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且可以同時比較參照多種觀點。相比之下,課堂教學顯得內容單薄、方式簡單,教師的權威性正在日益受到挑戰。
網絡信息管理的無狀態帶來的負面效應網絡信息管理的無狀態使信息資源良莠并存,色情、暴力甚至反動的觀點和信息充斥其間。在網絡中,任何人既是信息獲取者又是信息制造者。不良信息在對大學生進行負面影響的同時,又反過來誘導學生參與不良信息的制造。更重要的是,發達資本主義通過網絡向發展
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的諸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意識形態的傳播任務。把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傳遞給青年學生,引導他們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信仰,培養作為公民的基本政治素養和價值準則,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職責所在。但是,在市場經濟“趨利性”的牽引下,大學生存在嚴重的急功近利心態,把“謀利性”知識作為主要選擇,政治信仰缺失,政治意識淡薄,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能獲利,就沒有必要區分意識形態。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旨在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感恩情懷和利他意識的社會主義公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呈現蔓延趨勢:把正當的個人需求無限延展,模糊奉獻與索取、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界限,過分強調個人本位,缺少基本的社會責任意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所傳遞信息的正當性提出質疑,甚至對高尚的價值取向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予以嘲弄,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處于尷尬境地。
政治素質的培養和政治信仰的確立,在本質上是一個實踐過程。教育對象在理論學習的同時,不斷用理論指導社會行為和政治實踐,才能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在這方面,美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大學十分重視思想政治的實踐教學,讓大學生參加各種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境治理、幫助孤寡、慈善服務等社會活動,使大學生了解國情、民情,將政治原則和道德規范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是理論灌輸,學生沒有基本的社會實踐體驗,感覺思想政治理論課抽象、晦澀,甚至虛無縹緲,進而產生厭倦情緒。
大學生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階段,理性思維習慣尚未完全形成,加之社會文化日益娛樂化傾向,大學生更傾向于追逐那些輕松愉快、通俗易懂、娛樂消遣、新奇有趣的“快餐式”文化,對于那些思辨性強的文化形式缺乏興趣甚至持排斥態度。在課程選擇上,更傾向于生動有趣、簡單明了、現實功用的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抽象性、理論性、長效性等特點,既缺乏生動性,又缺乏現實功用性,很難獲得教學對象的積極響應。因此,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當務之急。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在終極意義上是使學生的思想成為意識形態的構成元素,使學生服務于社會,因而在實際上存在著忽略教育對象個體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傾向,教育對象的工具性比較明顯。但是,現代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重視個體的生命意義,培養人格健全和思想獨立的人,這就使教學存在著教育對象工具性和教育目的性的矛盾。如何在滿足大學生需要和發展的基礎上完成意識形態教化的任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解決的問題。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根據育人環境的變化和教學對象的思想特點不斷進行適應性調整。只有深刻了解和掌握教育的現實背景,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改革,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具有實效性。
[3]胡佐斌.論新形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地位、特點和所面臨的挑戰[j].中西部科技,2009,8(13).
[4]王卉.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改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河南機電高等??茖W校學報,2008,16(6).
劉建文(1971—),男,河北保定人,法學碩士,保定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工作處處長,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等的教學和研究。
譚麗杰(1971—),女,河北保定人,教育學碩士,保定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教學理論方面的研究。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