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教育倫理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以培養工農為主體、以普及大眾教育為目標的人民教育觀;以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勞動者為目標的全面發展觀;以塑造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懂得教育規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目標的教師倫理觀。的教育倫理思想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具有指導價值。
教育倫理思想來源于的教育實踐,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教育觀、全面發展觀、教師倫理觀構成了教育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教育倫理思想為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倫理價值導向。
教育應該為誰服務,這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畢生都在為維護工農大眾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而努力,為改變人民的文化教育落后面貌而奮斗。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服務,堅持辦學的群眾路線,普及大眾教育,這是教育倫理思想的核心。
舊中國,教育是為剝削階級服務的,廣大勞動人民根本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認為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在于社會政治、經濟的根本不平等。“從前的教育,是貴族和資本家的專利。一般平民,絕沒有機會去受得,于是生出了智愚的階級。”“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從讀書時代就體會到了地主子弟與農家子弟受教育權利的不平等,對舊的教育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特別注意維護普通老百姓的教育權利和教育機會。在從事教育工作和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以及成為黨的重要領導后,越來越明確地提出教育的人民性問題。
在青年時期,就積極投身革命的教育實踐活動,興辦平民教育。他既擔任過小學教師和校長,又創辦過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學、農民夜校。1919年,“于是利用當時湖南某些文學人士所辦的‘船山學社’的地址和每月四百元的經費,創辦了一個‘自修大學’”,對廣大有志升學但無錢上學的青年不收學費。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強調要把教育的權力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要讓工農大眾享有教育的優先權。1934年,當蘇維埃政權在瑞金建立的時候,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的精神教育廣大的勞苦大眾,……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將為人民辦文化教育的思想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1940年1月,他高度概括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的大眾性特點,認為“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1945年4月,在《論聯合》一文中指出:“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在此,強調了人民大眾在文化教育上的平等權利,文化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極端重要性。
新中國的成立為保障工農大眾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創造了條件,的教育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教育的領導權必須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的人民教育觀,成為新中國教育工作的指南。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確定,新中國教育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的,它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養建設人才,它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1950年5月,為新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的題詞是:“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1950年9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將工農教育問題列人教育工作的主要議事日程。1952年6月,致信周恩來,明確提出兩項教育主張:“(一)如有可能,應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學。(二)干部子弟學校,第一步應劃一待遇,不再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1954年頒布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對人民受教育權利做出了進一步的明確規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設立并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進一步強調了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的原則。
開展普及教育是落實教育為工農大眾服務的有效手段,為此大力倡導并積極推動教育的普及工作,鼓勵辦學多元化。他多次強調,不僅要辦正規的小學、中學、大學,還要辦各種業余的學校、半工半讀學校、自修大學等,要拓寬辦學途徑,豐富辦學形式,保障受教育權利的人人平等。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親自擔任過紅軍大學的教學工作,積極倡導在蘇區舉辦夜校、識字班和列寧小學,使蘇區的文化教育事業有了迅速的發展。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親自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教育委員會,自編講義,登臺講課,培養革命力量。在的領導下,還不斷開展群眾掃盲運動。他提出“要為消滅文盲而斗爭”,號召群眾“自己起來同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做斗爭”,要“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改變我國教育落后局面,改造了舊的教育制度,確立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為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普及大眾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針對當時情況,發出了“一定要消滅文盲”的號召,在全國又興起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掃盲運動。直至1956年,在指導制定《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時,還規定在12年的時間內,要爭取在全國青、壯年中掃除文盲,普及小學教育。從1949到1965年,全國共掃除文盲10272.3萬人,年均掃盲604.3萬人,這是以為領袖的中國人為人民做出的巨大歷史性貢獻。與此同時,在全國廣泛開展社會教育,通過舉辦大量的工農業余學校、干部文化補習學校、工農速成中學等來推進工農教育、成人教育、老干部教育,使數萬名工農干部、產業工人及農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拓展人民受教育的途徑和機會,加快推進普及教育的發展。
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堅持辦學的群眾路線,普及大眾教育,極大地增加了廣大工農大眾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迅速地改善了人民的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為加快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天,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義務教育已經進人到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的新階段,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在改革創新中加速發展,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發展。但是在如何進一步提高各級各類教育人學率,加快農村教育的發展,減少新文盲出現的數量等方面仍然任務艱巨。的以培養工農為主體、以普及大眾教育為目標的人民教育觀,對我國當代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提出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以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勞動者為目標,這是教育倫理思想的歸宿。
從全面發展的教育內容的論述來看,始終都把德智體和諧發展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方向。認為,德、智、體三育,就其本質來說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早在1917年4月,他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體育之研究》一文,闡述了德、智、體“三育并重”才可使人“身心皆適,是謂俱泰”的思想。
這“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為建國后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提供了理論基礎。1957年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提出,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指明了發展方向。認為,德、智、體是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三個基本方面,這三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互輔互成,不可分割。
德主要指世界觀、人生觀、精神、品質,德育解決的是為誰服務等問題,它決定了教育工作的方向。從堅持教育為革命和建設服務、為廣大人民服務出發,歷來都重視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質問題,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針對建國初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減弱的現象,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指出:“加強政治思想工作。不論是知識分子,還是青年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除了學習專業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進步,政治上也要有所進步,這就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時事政治。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因此,必須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強調德育的統帥地位,首先要有遠大的理想。指出:“人必須要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行,皆期合此理想。”他把這些理想概括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也就是不僅要解放中國人民,而且要為解放全人類的崇高理想而奮斗。其次要培養青少年一代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集體主義的英雄氣概,逐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立志為事業服務。認為,一個人應該既有正確的政治思想,又有精湛的業務水平,又紅又專,德才兼備這才是社會需要的人。
強調德育的統帥地位,并不是要否定發展智育的重要性,反而非常重視學生的智育發展。智育是培養全面發展新人的重要內容。通過教學活動以先進的文化科學知識武裝學生的頭腦,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技巧,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循政治與業務相結合,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既重視書本教學,也要適當組織學生參加必要的社會活動,使學生獲得一定的直接經驗,學到比較完全的知識。
引用列寧關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內,是建成不了社會的”論斷告誡全黨:社會主義建設要培養出工人階級自己的技術干部和隊伍,要有一支龐大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隊伍,要造成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新部隊。堅持紅與專、政治與業務的統一,是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對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基本要求。
對于體育,也非常重視,被視為與智育同樣重要。早在《體育之所見》中就做了研究,主張“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建國初期他多次強調“健康第一,學習第二”。針對青年學習、工作負擔重,對健康有一定影響的問題,在1953年6月30日接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團時指出:“新中國要為青年們著想,要關懷青年一代的成長。青年們要學習,要工作,但青年時期是長身體的時期。·因此,要充分兼顧青年的工作、學習和娛樂、體育、休息兩個方面。”接著提出了“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三好號召,并且把“身體好”列在三好的首位,突出了體育的重要作用。
體育是全面發展的人的物質前提和基礎,是人的智力和道德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學校大力開展體育運動,不僅關系到學生身心的正常發展,而且關系到、民族的興衰。因此,學校要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
提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思想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供了有益啟示,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人才標準仍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實施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首先就要堅持關于德育為首、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思想,同時要結合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注人新的內涵。從提出的“三好條件”到提出的“四有”新人標準和提出的“五個成為”,我們看到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能否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十分重視人民教師的工作,勉勵教育工作者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以塑造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懂得教育規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目標的教師倫理觀,這是教育倫理思想的關鍵。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身體力行,帶頭尊敬師長。他特別崇敬以教書育人為天職,有著偉大的人格魅力和師德觀念的楊昌濟、徐特立等人。他評價楊昌濟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認為“楊先生之涵宏盛大,以為不可及”。1937年1月30日,他為徐特立六十歲生日寫的賀信中說:“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尊師重教的重要表現就是重視教師隊伍建設。
由于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隊伍建設首先要把教師的思想道德建設擺在突出地位。提出,重視教師的品德修養,師德要置于首位。思想道德素質是人最重要的素質,培養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基礎工程。教師不僅要授以學生知識,更應該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引導學生走正確的人生道路。為此,明確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有犧牲精神;還要謙虛謹慎,有民主平等意識,不壓制學生個性,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個人才能和志向,激發他們的天資,使他們的個性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最終使學生德智體等方面自由協調的發展。可見,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師道精髓,是任何歷史時期都必須強調的師德最基本的規范,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保證。
在將師德置于首位的同時,也非常重視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青年時期的從事過基礎教育和社會教育,既擔任過小學教師和校長,又創辦過學校,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使得他對教育和教學有著獨到的見解。提出,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要精通自己的業務,做紅與專的統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淺人深、循序漸進的啟發式教學。還一貫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認為理論教學必須與實際、實驗、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他對有些教師那種理論與實際相分離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批評,指出“教哲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邏輯,教經濟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經濟的特點,教政治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軍事學的不引導學生研究適合中國特點的戰略戰術,諸如此類,其結果,謬種流傳,誤人不淺。在知識更新日益加速的信息多元化時代,強調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就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在師生關系方面,曾告誡教育工飯者“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官教兵、兵教官”,這些思想都深刻地體現了他的師生平等觀。他強調,師生關系不是二種單向的傳導,教師和學生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的,教師也應該虛心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習,互幫互學、互教互學。另外,也非常注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強調教學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學生不是被動接受者,教師的主導作用是通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來使學生學好。從小就反對教師要求學生死記呆背和體罰學生,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竭力主張活讀書,讀活書。在歷次教育改革中,都十分強調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平等地發表意見,不同程度地參與教學和科研。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是教育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當前先進教育思想的重要觀點。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