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從1930年到1940年,新桂系在廣西大規模編練“新民團”,使之成為獨具特色、功能齊全的民眾組織。新民團組織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開展識字教學。由于組織嚴密、紀律性強、與行政機構及學校緊密配合,廣西當局利用民團組織普及國民基礎教育成效顯著,文盲率大幅度下降。新民團的識字教學模式及其成績在教育史上值得研究。
從1930年秋天開始,新桂系在廣西大規模地征編訓練民團,并把民團組織與省、縣、鄉(鎮)、村(街)各級行政機構結合起來,利用民團建構政權體系、擴充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普及教育,使新桂系的實力顯著增強,廣西也迅速成為國內外矚目的“模范省”。由于新桂系編練的民團是廣西全體適齡壯丁義務參加的組織,團兵不脫離、受過多方面的訓練,并且功能超出軍事范圍,在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它被稱為“新民團”。據廣西省統計,從1930年冬到1937年2月,廣西共訓練了158萬以上的壯丁。加上抗戰時期訓練的壯丁,廣西民團的規模在兩百萬以上。1940年6月,根據國民的規定,廣西的民團制度被廢除,各縣壯丁編組國民兵團。
20世紀30年代以前,廣西教育十分落后,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了迅速改變落后面貌,廣西當局利用民團制度推動識字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效,這一做法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中國的新式教育在1905年科舉制度廢除后才獲得顯著發展。由于人才不足、經驗缺乏,加上當權者的不重視及人民的普遍貧困狀態,新式教育舉步維艱、發展緩慢,面臨種種困難,并帶來了嚴重后果。有人指出:歐美日各國,每100人平均有96人能讀書識字,而我國每100人至少有80人不識字。“因為不識字,所以無智識;因為無智識,所以貧窮、混亂、衰弱。一人如是,一地方一省如是,一國亦如是,以致釀成今日要亡國的危險。廣西教育落后的狀況更為明顯。有人指出:由于地處邊睡,交通不便,加上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廣西文化落后,全省1300萬人口中,不識字的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據1933年調查,廣西全省共有各類學校12777所,學生574144人,其中初級小學的學生僅占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約4戶才有一個小學生;24個小學生中才有一人升入中學,480人中才有一個中學生,96戶中才有一個中學生;大學生更是鳳毛麟角。為了改變落后狀況,使教育服務于各項建設,20世紀30年代,廣西教育界掀起了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
國民基礎教育運動指1933-1940年廣西以兒童和成人為普及對象的全省性基礎教育運動,它是在當時特定的條件下對初等教育的一種改革和創新。這一運動之所以發韌于廣西,首先是由于當時廣西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決定的。用這一運動的倡導者雷沛鴻的話說,“就是因為本省具備著它所需要的主觀的客觀的條件關系”。“這是由于本省所具有的社會條件,這又是由于本省所具有的社會力量。
30年代初,在廣西省內,政局初定,鄉村行政組織尚不健全,政治腐敗,匪患嚴重,經濟衰落,已經推行的義務教育收效不大。在省外,蔣介石集團消滅桂系的決心沒有改變。為了保住廣西這一塊后方根據地,進而實現問鼎中原的目標,桂系領導人采取先治內后圖外的策略,從整治廣西入手,提出了“三自三寓”政策,開展四大建設。在整治廣西的過程中,桂系首領深感人才十分缺乏。各項建設的開展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政策的干部和無數普通民眾貢獻力量,而干部和民眾的培養、訓練,必須通過教育才能完成。兒童教育或義務教育主要是為將來培養人才,但時不我待,為了加快建設,必須立即對全民實施教育。
日趨嚴重的國際局勢和難以避免的對日戰爭也是國民基礎教育興起的原因之一。30年代初,全球性經濟危機促使帝國主義加快了擴軍備戰的步伐,日本帝國主義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九一八事變后,亡國滅種的危機日益嚴重,桂系首領在國難臨頭之際,力主抗日,號召全國人民實行“焦土抗戰”,保家衛國。桂系首領認識到,只有廣泛地開展國民基礎教育,提高兒童和成人的文化水平,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喚起千百萬民眾一致抗日,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1936年10月黃旭初在題為《國民基礎教育與本省整個建設的關系》的演講中說:
為什么我們要求把每個人都造成一個國民呢?因為我國已經危迫到非常關頭了,我國土地主權,受人侵略,弄到國將不國。要挽救危亡,先要每個人負起國民責任;要每個人負起責任,先要他認識民族處境之艱危;實施國基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認識中國的危機,知道我們的處在世界上是如何的境地,即要每個國民在政治上多少有一點顯淺的認識。黃旭初強調發起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目的之一是要提高民族素質、培養具有愛國精神的國民,以發揮每個人的潛能,為救亡圖存、贏得對日戰爭創造條件。
基于上述原因,在政局初定的1931年,廣西當局在1926年公布的《廣西省施行義務教育大綱》的基礎上頒布了《推行義務教育計劃概要》,并以各縣為單位,劃定學區及校區,務求普及義務教育。到1933年,隨著政局的安定、民團組織的普遍建立,也由于各項建設及反對侵略的迫切需要,當局決定廣泛開展國民基礎教育。之所以稱之為“國民基礎教育”,是由其特定內涵決定的。國民基礎教育是“為組訓國民之教育,亦即為培養國民道德基礎及生活必需之基本知識及技能”的教育,它的對象和內容,不僅包括對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也包括對成人失學者的補習教育和訓練壯丁的軍事教育,“實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為一體”。
廣西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出現和發展,也與教育家雷沛鴻的大力倡導分不開。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是這一運動的最高決策者,雷沛鴻無疑是其設計師和實際主持人。雷沛鴻(1888-1967),廣西琶寧縣津頭村人,長期擔任廣西省教育廳長。1913-1921年曾留學歐美,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政治、哲學、法律、教育方面的知識。雷沛鴻的教育思想既繼承了中國古代“有教無類”的傳統思想,也吸收了西方資產階級“天賦人權”的主張,其教育思想體系獨具特色。雷沛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大眾化”,亦即“教育為公”。他說: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而非人民的義務,強迫而又免費的實施是的義務,而非的權利。因此,教育應具有三個特性:生長性,普遍性,現代性。“我們所需要的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而現行教育卻是為少數人而設施的教育;我們所需要的教育是生長性、普遍性、現代性的教育,而現行的教育卻缺乏一貫的政策,形成特殊階級性,抄襲他人,不能獨立自主,不合社會和民眾生活的需要。因此之故,中華民國對于現代教育有徹底改造的要求。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的生存面臨空前危機。他要把國民基礎教育與民族的集體生活、集團生活聯系起來,與挽救民族的危亡聯系起來,力圖發揮教育的功能,促進民族集團生活的形成和完善,促進社會的進步,凝聚民族的力量,迎接中華民族的復興。他曾多次強調:國民基礎教育是中華民族對于現代、對于現代環境不斷努力而作出的調整行為。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具有雙重意義:第一,它代表一種教育改造運動;第二,它代表一種社會改造運動。“這是要說,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是要替中華民族建筑廣大深厚的基礎;在其上務使中國四萬萬人各自有其用處,各自能發揮其個人的能力。在這個運動發動之前及進行的過程中,雷沛鴻寫下了大量論文,如《今后本省教育的實施方針》、《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法案導論》、《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時代使命》、《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之使命》、《國民基礎教育的特性》、《國民基礎教育運動下的教育歷程》等等,為這一運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由于形勢的需要及以雷沛鴻為代表的教育家的推動,1933年9月13日,廣西員會通過了三個重要的教育法案,即《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五年計劃大綱》(后修正為六年計劃大綱)、《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開辦計劃》和《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試辦區規程)}(后修正為指導區規程)。以上法案的公布施行,標志著廣西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正式興起。
廣西當局1934年10月25日修正通過的《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大綱》規定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的主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用各方面力量在六年內普及國民基礎教育,二是為四大建設服務;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的方法有兩個:一是知識青年把所學傳授給一般民眾,二者取長補短,二是發揮受教育民眾的力量,使之服務于當局的政治目標。由此可見,廣西當局控制了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發展方向,該運動是當局實現自己政策、目標的重要途徑。
關于國民基礎教育的內容和任務,黃旭初說:國民基礎教育的內容很復雜,包括有兒童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等。“從前的高小,就是現在的中心學校,從前的初小,就是現在的基礎學校。從形式上看來是如此,其實內容并不如此簡單。學生由學齡兒童起到成人止,讀書并不單是認字,還要學習社會生活,這是與高初小不同的地方。”國民基礎教育的任務是掃除文盲。文盲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普通的文盲,不識字的;還有一種是政治上的文盲。無論兒童或成人,僅僅能識字還不夠,還要有民族意識,在政治上不是一個文盲,才算是一個合格的國民,才算受過了國民基礎教育。雷沛鴻說:“至于國民基礎教育的任務,實以掃除文字盲,掃除政治盲,以及掃除經濟盲為職志。所以各村街鄉鎮的民團后備隊隊本部以及村街鄉鎮公所都要設在國民基礎學校之內,而校長并須兼任隊長和村長。概括起來,就是要通過開展各式教育,推動廣西各項建設的發展,并提高民眾素質。
民團組織是廣西基層社會最廣泛、人數最多、力量最大的民眾組織,是各項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自然也是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必不可少的參與者。為了加快國民基礎教育的發展,廣西當局決定發揮民團組織的作用。
正式提出利用民團力量興辦國民基礎教育的人是白崇禧。1933年底,白崇禧鑒于國際形勢險惡、世界大戰難以避免,覺得原來采用曉莊、定縣、鄒平式的,由學者組織民間力量辦學的“放任”政策,見效不快,教育難以迅速發展,無法適應時勢需要。他認為:以民團的力量推動教育的發展,“必比現在一班學者主張純教育去感化收效更快。因為在學者的地位,不能不取那種辦法,而我們有政治的力量為之推動,收效自易”。白崇禧是軍人,喜好雷厲風行的作風,習慣于利用集團力量推行某項政策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廣西民團是他主持創辦的,在各項建設中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取得了突出成績,于是自然想到利用這一組織發展教育。他向教育廳長雷沛鴻建議:利用民團力量,推動國民基礎教育的普及和發展。雷表示同意。此后,雷沛鴻十分重視研究民團與國民基礎教育的關系。負責學術研究的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隸屬于廣西省教育廳),曾就如何利用民團組織推動國民基礎教育的發展問題深入研討。
雷沛鴻說:“因為我們已徹底明了過去普及教育運動所以失敗的原因,不外:(1)沒有原動力;(2)教育與政治分家;(3)教育與經濟分家;(4)教育缺乏社會基礎;(5)教育設施缺乏整個性和一貫性,于是我們這次所倡導的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在根本的立法上便針對著過去的弊端,而確定了統籌全局的政策。當局采取了以法促教的做法。有關國民基礎教育的法規除前文提過的外,還有《各縣辦理村(街)鄉(鎮)民團后備隊村(街)國民基礎學校鄉(鎮)中心學校及鄉(鎮)村(街)公所之準則》、《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組織大綱》、《廣西特種教育實施方案》、《廣西各縣實施強迫教育辦法》、《廣西省成人教育實施辦法》、《廣西國民基礎學校辦理通則》等。有關法規重視利用民團組織普及教育、掃除文盲。
1934年6月,廣西軍聯席會議通過《各縣辦理村(街)鄉(鎮)民團后備隊村(街)國民基礎學校鄉(鎮)中心學校及鄉(鎮)村(街)公所之準則》,規定原則上每村街應設立一所國民基礎學校,城鎮或毗連的數村可以聯合設立一所學校。校舍由各村街的民眾改造廟宇祠堂而成;如果沒有廟宇祠堂,可借用私人房屋,也可建造新校舍。該準則要求實行三位一體制,干訓隊畢業學員可兼任校長或擔任教師,民團官兵應參與校舍建造。
1934年10月修正通過的《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大綱》規定,國民基礎教育分為兒童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成人教育應采取的措施包括“補充識字教育”、“推進民團訓練”等。解決師資問題的途徑是:一是任用師范學校畢業生,一是選用合格的干訓隊畢業生。
第五條成人班應由各校審酌當地實際情形,于農隙或工余期問開辦,以不妨害農工生活為原則。并應利用晚間,民團訓練期間,或課余及其他時間教學,以利進行。
第三條各縣實施成人教育,凡十八足歲以上至四十五足歲以下之男女,應利用本省原有各村街民團后備隊之編制分隊或分排分班施教,即以民團后備隊之隊排班長為成人教育隊之隊長排長班長,其十八足歲以上至四十五足歲以下之婦女并應依照民團后備隊編制辦法編制成隊集合施教。
上項婦女隊之隊長副隊長以各該村街內之婦女擔任之,由縣分別委派或加委,至排長班長應由各該隊長就該隊員中分別選派并呈報縣備案。
第十二條在集隊施教時由隊指導員負教授責任,各排各班指導員分別協助之。在分排施教時由排指導員負教授責任,吝班指導員協助之;分班施教時由班指導員負教授責任,必要時亦得由隊指導員分排分班輪流施教。
以上法規對民團組織在發展國民基礎教育事業中的地位、如何利用民團組織發展教育等都作了詳細具體的規定,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民團訓練的對象主要是普通壯丁,“在其訓練上,即以民團后備隊為實施劃11練之中心”,《廣西民團條例》第三條規定:“凡屬中華民國國籍,在廣西省內居住已滿二年,年齡十八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之男子,均有被征為團兵之義務。”第八條規定:凡年在18歲以上、30歲以下之壯丁,應編為后備隊甲級隊;年在31歲以上、45歲以下者,應編為后備隊乙級隊。民團后備隊訓練的內容除軍事方面的訓練外,還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訓練;以軍事訓練為主,“而以政治訓練、訓練、識字訓練為從,不過,所謂主從之分,又非輕此重彼,而是有均衡發展之重要性存在”。
在發展國民教育的實踐中,廣西當局十分重視利用民團組織普及教育,不僅在民團訓練中有識字訓練的內容,而且把民團制度與基礎教育緊密結合起來。
1.成人教育的開展利用了民團組織的編制。成人教育與民團訓練有著密切關系。邱昌渭說:“凡成年人日間去做工的,則夜間去村內小學校補習讀書,叫做成人教育。因訓練民團,夜間須補習讀書、上課,又叫做民團教育。在同一時候、同一地方,可以合并辦理,并且即可以叫做民團教育。根據《民團后備隊施行補習教育辦法》的規定,民團制度與成人教育密不可分:1)民團后備隊在訓練期間,一律兼施民眾教育,其施行細則由教育廳規定,責成各縣會同民團司令部辦理。2)民團后備隊補習教育,以完成識字訓練及公民訓練為目標,在后備隊實施軍事訓練期間進行。“由于此項規定,可見識字教育之訓練,為民團訓練應有之項目;同時,民團制度亦即實施成人教育之中心組織。
廣西成人教育的編制有兩個特點:第一,利用民團后備隊的編制,將成人男女分別編入成人教育隊;第二,各隊均為永久編制,與民團后備隊相同。把民團組織編成教育組織的做法是:1)成人男子編制:凡18歲以上45歲以下之男子,利用原有各村街民團后備隊的編制,分隊或分排分班施教。即以民團后備隊之隊排班長,為成人教育隊之隊排班長。其中又有甲乙級隊之分:18歲至30歲者為甲級隊;31歲至45歲者為乙級隊。2)成人婦女編制:凡18歲以上45歲以下的婦女,亦照民團后備隊編制辦法,編制成隊集合施教。以住址相近之隊員9人至13人編為一班,設班長一人,班指導員若干人;聯合住址較近三班或四班編成一排,設排長一人,排指導員若干人;合全村街各排編為一隊,設隊長副隊長各一人。這樣,就把所有適齡成年男女都編入了教育隊,利用民團紀律強制人們接受教育。“可見民團組織之方式,運用于教育之實施,為一種普及教育之良好方法。
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不僅是一個教育改造運動,也是一個社會改造運動;其目標不僅要普及兒童教育,也要普及成人教育。要求成年男子接受教育相對容易,因為壯丁都加入了民團組織,要接受識字訓練,又受民團紀律的約束,要組成成人班進入國民學校補習。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影響下,婦女不受教育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如何讓婦女進入學校便成為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有關法規規定將成人婦女依照民團編制組成班、排、隊,集體施教,并且婦女隊的編制是長期性的。婦女隊在組成之后,先對她們施以四個月的基礎教育,教育完畢,這種組織仍然維持,以便開展各種活動,如植樹造林、修路、抗日宣傳等。
利用民團組織實施成人教育有幾個優點:1)由于受到民團紀律的約束,受教成員不至于怠學,也不會出現留級問題,參加民團隊伍的壯丁一般都能按期完成學業;2)識字訓練可與政治訓練結合起來,因為識字訓練的教材由當局編成,內容包括、國恥歷史等,滲透了當局的意識形態;3)節省時間和經費,因為團兵受訓皆在業余時間,無需交納學費及教材費(教材由免費發給),無需另建校舍(利用現有校舍),也無需另聘教師(教學指導由督練官、學校教師、優秀學生及當地知識分子負責,均為義務性質),教具、燈油費由縣按月發給經費解決,每個成人班每月發給法幣三四元。
2.三位一體制推動了國民基礎教育的發展。廣西當局提出“政教合一,建教合一”的口號,作為施政原則與教育的最高政策。為了使兒童教育、成人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根據施政要求,與鄉村建設工作結合起來,在領導與運用方面,三者有統一的必要。由此,民團后備隊隊長在充當鄉(鎮)長、村(街)長的同時,也兼任中心國民基礎學校校長或國民基礎學校校長,也就是“三位一體制”。由于當局要求民團后備隊隊長兼任校長,要求各鄉鎮村街普遍設立國民基礎學校,并實行“一人三長”,賦予基層干部很大權力,使鄉村干部掌握了大量資源,并在行政、軍事、文化三方面考核其政績,因此基層干部對于發展教育表現了很高的積極性。許多干訓生畢業回鄉任職后,能迅速成立國民基礎學校,集合團兵建造校舍。國民基礎教育與三位一體制關系密切。從組織上來說,它們都依托于“三位一體”的基層組織。從“一所三用”上看,民團組織“以村的組織為基本單位”,而國民基礎教育“也以村的學校為國民基礎學校”,二者都立足于鄉村級組織。從“一人三長”上看,基礎學校校長兼民團隊長,人事上互相借重,工作上相互推動。
在三位一體制下,國民基礎學校的功能不再是一般單純意義上的學校,不再僅僅是少年兒童的就學場所,而是一種兼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大建設復合功能的基層組織。黃旭初論述國民基礎學校的社會功能是:政治方面,實施民權初步訓練,舉行社會調查,指導公共衛生,協助辦理征工,指導各種抗戰社團活動;經濟方面,發起造產運動,指導農業,倡導農村合作,推行節約運動;文化方面,推廣國民基礎教育,協助改良風俗,提倡正當娛樂,宣傳政令,報告時事,宣傳抗戰;軍事方面,協助編練民團,協助辦理征兵,協助建設防御工事,宣傳防空防毒,防奸。亢真化說:國民基礎學校的功能不僅僅是教好幾十個學生,鄉村長可以把基礎學校作為推行政令的工具,如宣傳政令、傳布新聞,并發動學生參加實際建設工作,使理論與實踐打成一片,教學做完全合一,提高教育效率。在國民基礎教育的穿針引線下,三位一體制使四大建設間的聯系整合起來,發揮出最大效能。國民基礎學校不僅是對幼稚、兒童、婦女和壯丁實施教育的場所,而且是“鄉村自治的中心、公共造產的中心、文化活動的中心和民團訓練的中心”。因此可以說,國民基礎學校是各村的“靈魂”。
另外,民團干訓隊、民團干部學校成為培養校長、教師的搖籃。《廣西年鑒》第二回說:“所有各校職教員,以曾經軍訓者充任,現全省分為八區,各設民團干部學校一所,專以造就此項人材。廣西民團干部學校“以養成國民基礎學校師資及能任鄉村街長民團干部為宗旨”。該校使用的教材為國民基礎學校的參考資料。國民基礎學校的教材包括課本、補充讀物、實際生活材料等,當局規定應盡量搜集鄉土教材,注意補充自編教材。所應用之各種課本及主要補充讀物,須用省所編印審定者。
1939年被廣西當局規定為“成人教育年”。為什么要設立“成人教育年,’?一是為了完成普及國民基礎教育計劃的需要。依照1934年修正頒布的《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大綱》的期限要求,原定于1938年底以前將全省成人教育與兒童教育同時普及,但在實行過程中,限于各項建設百廢待舉,師資、經費及其他客觀條件不具備,故成人教育發展未能達到預期的進度。二是灌輸民眾抗日救國思想和抗戰知識的需要。1938年,廣西已進入全面抗戰階段,抗日救國的重任主要落在青壯年民眾身上,因此提高成年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提高文化水準,以加強抗戰建國力量,實為教育之一大急務。三是培養人才、建設廣西的需要。基于以上幾方面的考慮,省決定加快成人教育步伐,定1939年為成人教育年,廣籌經費,集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期于一年內在全省徹底掃除文盲,按期完成六年計劃大綱的目標。
為指導成人教育年開展各項工作,廣西省先后制訂和頒行了《廣西省成人教育年實施方案》、《廣西省成人教育年推行委員會組織大綱》、《廣西省成人教育師資訓練班辦法大綱》等法規。《廣西省成人教育年實施方案》包括19章34條,規定了主旨、目標、實施細則、組織、設置與設備、入學及編制、師資、課程及教材、教學、訓導、結業、繼續教育、特種部族教育、視導、考核、經費、進行程序、附則等項。此方案的總體規劃是:凡年滿18足歲以上至45足歲以下的男女失學成人及尚不能閱讀并了解民眾學校課本第一、二兩冊課文者,均須入成人班就學;各級國民基礎學校、省縣私立中學以上學校及各地文化實業團體,均應設置成人班;每班學生至少25人,最多50人;以男女分班教學為原則(不足25人或路途太遠、人口稀疏的鄉村,可以設置成人班巡回教師,實行巡回教學),分期強迫入學。惟公務人員之家屬或志愿入學者,應盡先入學;在一年內,分為4期辦理,每期修業時間兩個月,每日上課兩小時;于年底全部辦理完畢。成人班多利用基礎學校兒童班的教室于晚間及農閑時間授課,盡量利用各學校團體原有設備。至于課本、文具費等開支,除縣款補助外,由各鄉村自籌解決。
廣西成人教育年掀起的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在廣西教育史上是一件大事,在全國也屬罕見。這一活動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成效,雖因戰爭特別是桂南會戰的影響,第三、四兩期成人班中有的中途停課或延期辦理,有的停課后無法復課,以及各方面未能密切配合等,致未能徹底完成方案所規劃的任務,但當年結業人數仍達到180余萬。
從1933年10月到1940年5月,在幾年之中,經過全省上下的一致努力,廣西各地普遍設立了國民基礎學校。普及教育是學校的天職。從這一層面上看,國民基礎教育的推行是成功的。據1941年統計,全省已受基礎教育的兒童有3332363人,占同齡人口的80.87環;受教育成人4083977人,占同齡人口的86.690,基本上掃除了文盲。曾擔任過教育廳長的蘇希詢說:“即苗瑤所居窮山僻野,亦莫不受教育之熏陶,茅塞頓開,隨處可聞書聲瑯瑯,多數學生結業時,均要求延長上課時間。此外,父教子、夫教妻,一家之中左鄰右舍互相研讀者,不知凡幾。從此,學齡兒童之入學,已無需強迫,均各自愿送其子弟入學。此種風氣之養成,誠為教育上啟蒙運動之良好基礎。廣西國民基礎教育取得的成果可參見表1
國民基礎教育運動是廣西普及義務教育事業中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30年代廣西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環顧國內,當時山東、江蘇、江西、福建等地也曾進行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的嘗試,但在全省范圍內,堅持了六七年之久,而且收到顯著成效的,當推廣西的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國民基礎教育能取得巨大成績,民團組織的作用不可忽視。莫違義評論說:“自舉力、民團后,對于受訓的團兵,既授以軍事訓練,又授以政治訓練。在政治訓練中,并厲行識字運動。因此,凡受過訓練的團兵,便是受過教育的民眾。自三位一體制度實行后,因為村街長要兼國民基礎學校的校長或教職員,鄉鎮長要兼中心學校的校長或教職員,于是每一鄉鎮,強令設立中心學校一所;每一村街,強令設立國民基礎學校一所。亢真化說:由于三位一體制的實施,廣西教育獲得了飛躍發展。表現在:1)國民基礎學校已普遍設立;2)1933年全省在學的兒童是“8182人,1937年上期在學的兒童增至1147061人;3)有國民基礎學校的地方不但兒童都入了學,成人也都入了學,換言之,兒童教育發展了,成人教育也發展了。以上評述都肯定了民團組織對發展國民基礎教育的作用。
廣西興辦的國民基礎教育適合國情,適應地方建設的需要,取得的成績引人矚目,全國各地來廣西參觀考察的人士絡繹不絕。國民教育部督學、湖南籍教育家劉壽祺到廣西視察時說:廣西的國民基礎教育制度,與山東的鄉學、村學,定縣的平民教育制度,“以及許多教育專家的主張來比較,毫無遜色。因為廣西的國民基礎教育制度,有崇高的理想,有全盤的計劃,具體的辦法,而且能夠切實地作大規模的實踐,所以能納入立法,而推行于全國。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的做法得到國民的肯定。1940年3月,國民教育部在重慶召開國民教育會議,會上宣傳推廣了廣西的成功經驗。為配合新縣制的實施,會議決定,全國各省從1940年8月起,擬定實施國民教育五年計劃,并頒布了《國民教育實施綱領》。如果把國民公布的《國民教育實施綱領》與《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大綱》和《廣西國民基礎學校辦理通則》相對照,可以看出,這一綱領在多方面采擇了廣西國民基礎教育的制度和實施辦法。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