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和教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引領下的多邊互動過程。它不再是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獨霸課堂,而是動態的、生成的、開放的。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必須對學生的一系列表現作出及時的反應,在具體的教學中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要用一顆“慧心”與學生共鳴和碰撞。通過傾聽與觀察,及時敏銳地捕捉學生奇異的反應、獨特的思想,并快速捕捉亮點,著意運用,重新調整教學結構,重組信息傳遞方式,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之成為學生探究新知的起點,讓學生的智慧火花盡情綻放,讓“意外”成就精彩的課堂。
新課程強調教師角色的轉變,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過程。如何轉變?放手、創設、尊重,這是一個基本的前提。當學生對所學的教學內容有了新的質疑時,我耐心地、認真地傾聽他們的看法,以欣賞的眼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這樣他們就真正地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內心的學習潛能也得到了極大的開掘,而我在這一環節中,也成了教學的參與者和評價者。
教師應注重師生共同交往中產生的情境、問題,如思維的碰撞、意見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師要根據教學中的這些不確定因素,隨時接住學生拋過來的球,或回應,或反擊,或再擊,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當學生自己提出質疑時,我不是馬上來回答,而是放手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思辨。一開始,他們也沒有很好的答案。于是我放開手,給了他們足夠的時空,期待他們解決的辦法,學生們便產生了各種想法。此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才能的目標便生成了。
著名教育家錢夢龍先生曾說:“教育過程中學情的變化往往是教師無法預期的,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說也往往出人意料,教師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預設,使自己的教學能夠靈活適應變化了的學情?!彼季S迥異、個性分層的學生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等參與課堂學習,課堂就像是一個網絡,學生是網絡上的節點,網絡上的節點都在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是信息的發布者、構建者,通過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在交流過程中生成新意見。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要而教,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鼓勵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學習和探索,在課堂上不把學生往自己預設的框子里面“逼”,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呈現空前的豐富多彩與活力四射。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