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組成員缺乏必要的人際交流和小組合作技能,學生不知道怎樣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互動,缺乏必要的訓練。當問題出現時,學生不能做到了解對方、信任對方并進行正確交流;當產生不同意見時,不能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2.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缺乏必要的講述,一有問題馬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或任務布置過于簡單,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問題本身也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缺乏必要的講述,就無法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把未知信息與已有的認知經驗聯系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3.問題一出現,教師沒有引導學生認真讀書和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充實自我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的目標。
4.學優生在小組中承擔著主要的職責,學困生則處于從屬地位。在合作學習時,學優生往往具備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條件和要求,成為小組內活躍的一份子,他們的潛能得到了發揮,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一些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參與性和主動性欠缺,往往總是落后于學優生,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
5.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發言七嘴八舌,聽不清究竟誰的思維不嚴密、誰的思維缺少條理性。教師對小組學習缺乏必要的計劃、調控等組織技能。
在大力倡導學習方式轉變的同時,我們首先應該全面正確地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競爭意識,同時通過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和幫助,實現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
但是,這只是有效學習方式中的一種,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合理地選擇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實現方法方式的多樣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入合作學習之籃”的現象。
講述的目的主要有三:1.吸引學生的注意力;2.告訴學生將學習什么、必須掌握什么;3.將新信息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為學生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幫助。為了保證講述的有效性,教師應循序漸進地來呈現信息,一般情況下教師的講述量要適當,應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需要記住或使用的重要內容來講。為了提高效率和縮短時間,可采用事例或圖例來增加講述的清晰度,必要時在結束前可向學生提問以確認他們理解了講述的內容。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語unit2myday這一課時,我將學生分為3人一組。每個學生負責采訪稿的一部分。比如,一個學生向組中的其他組員了解有關運動的信息,提問doyoulikevolley?鄄ball?doyoulikeswimming?等。組中的其他兩名組員調查有關活動與學科的信息。提問結束后,各組合計采訪稿上每一項的結果并寫在黑板上。教師讓學生以條形圖來展示調查結果,把教材操作部分的步驟交代清楚。環節多學生記不住,就出示卡片幫助學生明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這樣,小組學習就能有條不紊地展開。當然,課型不同、教學內容不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可適當靈活調整。
一般情況下,合作學習旨在通過小組討論互相啟發,達到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的目的。但是,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既然所有這些合作學習的類型都采用了一定數量的獨立學習,那么你也要善于促進學生的獨立學習。”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認知能力,而個體的獨立思考是無法由別人或小組來替代的。只有在學生思考達到一定程度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正面交鋒。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和思考的時機。
一般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采用異質性混合小組為多。一些學優生出于小組榮譽的考慮會拒絕或排斥學困生,此時教師要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在學習過程中,學優生很有可能在小組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為了不使學困生變得膽小怯弱,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對其更多地關心和鼓勵,建立起“能行”的積極期望,提高學困生的自信心。同時,發現這些學生的長處并大力表揚,建立自信,從而使他們能主動參與,積極發言,毫不膽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教師對學優生要進行適當的教育,鼓勵他們對學困生提供幫助,與其他學生形成協作的關系,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體驗自身的價值。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