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社會對知識、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而各個高中對初中升高中的門檻也隨之升高,尤其要升入重點高中更是面臨激烈的競爭。學生本身感到壓力過大,還有來自自身家庭父母望子成龍的壓力,于是就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的情緒,而這時的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情緒易沖動,容易做出過激行為。此時,若適時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可以使他們自覺面對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以積極健康的情緒處理生活、學習中的諸多矛盾,幫助他們消除消極情緒,走出心理誤區,是我們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所教的班中不乏有被同學們稱作“另類”之人,他們有的過分情緒化,有的過分狂妄自大,有的過分自卑。例如:c同學的情緒化現象非常嚴重,據我了解,他與他所有的親人不合,甚至包括他的父母,可想而知這樣的同學怎能和同學、老師相處融洽。r同學來自郊區,初一以來成績一直不盡人意,漸漸地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完全封閉了自己。以至于后來連“what’sthis?it’sapen”這種簡單的課堂對話都不愿意參與,甚至連上課抬頭聽課的勇氣都沒有了,總是形單影只。同學盲目自信,口出狂言,對所有教他的老師都不滿意,在同學和老師中引起很大的反感。這三位同學只是這一類群體的典型代表。
據《北京晚報》家庭教育欄目分析:家庭忽視德育教育而失教是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還有的學校片面強調升學,只重視成績,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尤其面對大量的獨生子女群體缺少強有力的教育手段,老師又不敢大膽管理,這也是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又一原因。此外,這個年齡段的中學生的自身特點是導致心理不健康的又一主要因素:(1)自我意識已迅速發展,但又帶有盲目性,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是自尊伴著自負,自卑又總是和固執、孤僻交織在一起。(2)成熟感產生且日益強化,在獨立意識發展的同時,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3)性意識迅速覺醒,情感日益深厚,極個別同學自控能力較差。(4)情緒不穩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得意,常外顯為沖動性過激行為。
心理輔導需要理解、接納,不需要說教、勸告。它需要班主任放下其主觀立場,設身處地地去感受當事人的內心體驗,以深刻了解其思想行為動機,爭取他們的信任。然后,盡可能在學習上、生活上給予更多的關心,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剛才提到的c同學,是住校生,生活難免遇到一些麻煩。每當他情緒低落時,我便主動問寒問暖,而且發動同學伸出友誼之手。在他過生日的時候,我為他精心挑選了一張賀卡,并且同全班同學一起給他唱了生日歌。那一刻,我從他那噙滿淚花的眼中看到了他的自責和希望。從那以后,c同學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有很大改觀,還為班集體爭得許多榮譽。
由于主客觀難以避免的矛盾,人總會有挫折感。挫折其實并不可怕,它具有兩重性,既可以產生破壞力,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產生再生力,使人從錯誤和失敗中得到教訓,變得更堅強、更成熟。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世界觀及人生觀,正確地看待社會、政治、人生、金錢、地位、學業等問題,確立明確的生活目標,這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目前,挫折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是培養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一劑良藥。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學習尤其是長久而艱辛的過程,這種活動成功與否除了智力因素外,常常取決于人的意志品質。可見,意志品質的強或弱無疑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人經受不了過多的失敗,當大大小小的失敗感聚合到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自卑感,從而增加焦慮心理。特別是對于那些神經比較脆弱的人來說,即使遭受很輕微的失敗,也會使其在心理上產生非常大的挫折感,覺得事事不如別人,“自慚形穢”。這時,老師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寬慰自己,如:一個考試沒考好的學生可用“這次沒考好,但考得不十分差,下次努力會考好的”來安慰自己;一個評優落選的學生可用“人不必把眼盯在名譽上”來,如此等等。
結交朋友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任務,是學生社會化的主要標志,而學生社會化的強弱又由學生交友能力的高低來決定。因此,老師在教育學生中應幫助學生正確地結交朋友,長久地珍惜難得的友誼。按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會學生彬彬有禮地與他人進行溝通。而與此同時幽默作為一種有效的交往手段,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使交往雙方在寬松的環境中搞好人際關系。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沒有永遠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失敗。成功的經驗很重要,失敗的教訓必須及時找到。經過一次次認真的自我評價,讓學生認識自我,只要不甘于失敗就會成為生活的強者。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學習不會發生在被動的吸收之中。積極的學習態度形成,對學生一生大有益處,它是一個人一生持續發展的基礎。
要讓學生明白: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由于客觀條件和自我能力的制約,產生錯誤和不足是誰都難免的,當有缺點、錯誤以及挫折出現時,必須接受周圍人的教育、批評和幫助,并及時地予以改正,這對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是有好處的。如果拒不承認自己的缺點,不能理智地對待批評,那只能把自己逼進死胡同,還會導致身心失調。
每個人在學校學習的這段時期是奠定其一生生活幸福與否的關鍵時期。奧地利教育家布內爾指出:教育者最大的任務是幫助塑造人的品格,即完全是為了把自己培養為獨一無二的個性。教育的靈魂是以人為本,把學生作為完整的生命來對待,為他們指導完整人生,讓學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是一個系統工程,真心地去體會、了解自己的學生,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不僅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心理健康的有用人才,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面臨的挑戰。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