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欲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以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可見教育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而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能很大程度地影響居民的經濟收入,這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本文將以城市居民為研究對象,淺析教育影響居民的經濟收入的表現及原因,并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對教育重視程度不高的問題提出建議和對策。
教育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因此我國一向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從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權利。進入21世紀后,中國更是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為了貫徹落實這一方針,我國在科技教育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與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這些進步很大程度在城市居民的教育情況中得以體現。正是由于我國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才有了我國經濟的起飛以及居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
與此同時,社會中出現了這種現象:像博士、教授這樣擁有較高學歷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經濟收入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那些沒有或是只擁有較低學歷的人很難找到收入較高的工作。因此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深深的影響了居民的經濟收入,那么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從那些方面如何影響居民經濟收入呢?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會對此問題有所了解。
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作用。現代性質的教育不僅為現代教育界聚集了一大批學有所長的知識人才,而且為社會培養了更多有文化有知識的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科技和人才的推動作用,經濟的發展才得以保證,社會才會進步。
在絕大多數,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響了或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較高的人往往收入較高,文化水平較低的人收入較低。這就是我們討論的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影響居民的經濟收入的問題。正因如此,人們愿意償付高昂的學費以獲得較高的學歷文憑,并期望在獲取較高的學歷文憑之后能獲得較高收入的工作。
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就業難的問題,尤其2008年的美國華爾街金融風暴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使我國本來就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雪上加霜。我庭對教育不斷進行投資,但大學生畢業后卻出現了就業困難的現象。這使許多人對教育以及對教育投資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同時新“讀書無用論”也逐漸進入了我們的視線。種種問題使我們不得不重視研究教育對經濟收入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前,文化水平對個人經濟收入高低并無顯著影響.其主要原因是我國居民對教育的重視并不足,很多人并沒有將受教育當成一種義務,也沒有了解到居民受教育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現象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根據2006年統計顯示:1999年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占學生人口總數的比例分別為1.9%、36.4%、61.7%。2005年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占學生人口總數的比例分別為7.8%、45.7%、61.4%。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從1998年~2007年,中國的在校大學生數量,平均每年增加20%,是同期中國gdp平均增長率的兩倍多。中國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國,目前中國的毛入學率已經達到23%。
以上數據表明,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占學生人口總數的比例在逐步增加。特別是1978年以來,高校大學生占總人口的比例激增,提高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在校大學生數量由1978年的85.63萬人激增為2006年的1738.45萬人。與此同時,我國各類高等學校的數量由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06年的1867所。專職教師人數由1978年的20.63萬人增加到107.6萬人。
我們看到,高校大學生人口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以及高等學校數量的增加表明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也表明了城市居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而當今社會上的存在的高學歷獲得高收入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因此城市居民教育程度也必然影響著居民的經濟收入。
本論文中城市居民的經濟收入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從各種途徑所獲得的經濟收入的總和,包括工資、租金收入以及股利股息等所收取得來的經濟收入。
非教育因素對城市居民經濟收入的影響很多,地域因素是值得關注的因素之一,比如同樣是在私企工作,而哈爾濱和上海相比,它們工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哈爾濱聯奧科技有限員工的基本工資為1500元/月,而同樣是銷售電子產品的,上海三肯電子有限員工的基本工資則為3500元/月。
除此之外行業因素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也就是一個人從事行業的不同,直接關系到他的經濟收入水平。比如從事信息行業的人員一般情況下要比從事體服務行業的人的經濟收入要多。與此相關的非教育因素還有所處企業的現狀以及的宏觀調控政策等因素。以上都是非教育因素中的客觀因素對城市居民經濟收入的影響,而主觀因素則包括性別,年齡等因素。
為了有的放矢的進行討論,本論文根據教育對收入的影響結果不同,將教育因素分為:導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與導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兩類。
2007年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37.8元,占20%的高收入組和20%低收入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9634.6元和8400.9元,收入比由上年的3.4∶1擴大為4∶1。戶主(家庭經濟的主要支撐者)的學歷與收入呈正相關關系。2007年,收入最低的為未上過學的群體,他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449.8元。收入最高的為研究生群體,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567.3元。另外,文化程度較高的群體收入增長較快,文化程度較低的群體收入增長較慢。最高文化群體(研究生)與最低文化群體(未上過學)的收入差距拉大,收入比由上年的2.1:1上升到2.6:1。
上述的調查結果表明導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已經成為我國影響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據的調查,2007年的工資指導價,絕大多數行業崗位的平均值超過1000元。銷售人員、商業服務人員、辦事員的中等平均月薪多在1800-3000元之間。化學、計算機、醫師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技師的月薪均超過5000元。而最高的是博士,平均月薪超5000元。超過了許多企業的行政經理。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研究生的底薪一般高于大學本科畢業生。選擇讀研的本科畢業生無非是想要找到本科生待遇更高的工作。再舉一下我們身邊的例子,我們的初中同學有很多由于種種原因放棄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選擇了就業。但是由于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和教育,只能做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收入較低的工作。而且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穩定性。類似的情況還存在很多,由此可見導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可以增加居民的經濟收入,導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對增加居民經濟收入存在正相關的影響。這些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知識文化水平。知識文化水平又很大程度影響了居民的經濟收入,上面的相關數據對這一點已經給予說明。其次,教育也可以提高居民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在我們工作的過程中一般需要的是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處理工作事務的能力以及處理突發事故的能力等,而且一些工作對我們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有很高的要求。這些能力及素質都是我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到的,也許我們自身并未察覺到,但是這已經對以后工作以及經濟收入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最后,教育也能夠加強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當人們進入社會后思想道德素質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則突出的表現為職業道德。職業道德呈現給我們是人們以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態度、作風和行為對待本職工作,以及待人、接物、處事。由此可見,提高居民自身職業道德是增加居民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教育體制不健全,以及大學生本身的綜合能力不高,這些都是導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這些因素必然會導致居民經濟收入的減少。而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困難的問題是導致收入下降的教育因素對居民經濟收入的影響的重要表現之一。2008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顯示,最近幾年應屆大學畢業生線%左右,而且呈下滑的趨勢。這個數字足以說明大學生的就業處境之艱難程度。不僅如此,低薪就業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實。
這一現狀也是導致現實社會中重新刮起了一陣“讀書無用論”的旋風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謂“讀書無用論”在中比較流行,人們常把它說成是的產物。“讀書無用論”的基本思想是讀書沒有實用價值、讀書不能創造財富,中這一觀點更發展成“讀書越多越反動”。而現在我們所說的是實際上指的是龐大的教育投資,置換來相對較低的回報,造成人們對讀書的現實功效的一種否定與懷疑。“讀書無用論”之所以有抬頭的趨勢,其中原因主要包含兩個方面:首先是高額的教育成本成為無數家庭的重壓。中國的大學學費從每年幾百元一路飚升至每年5000元—10000元不等,這只不過用了十年時間。其次則是大學畢業后的就業困難。顯然目前“讀書無用論”在一些農村和城市中的困難家庭成為一種理性選擇。我國大多數家庭對學歷不斷進行投資,但是與此同時卻遇到了就業困難所帶來的預期回報不平衡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為“讀書無用論”提供了的現實依據。
現實生活中,無論從洞察問題的眼光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看,受教育程度高的居民總體來說都要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居民要高很多的,這是毋庸置疑的。導致收入上升的教育因素是影響居民經濟收入的主要方面。因此,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對經濟收入存在著正面的影響。即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經濟收入也就越高。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希望通過較高學歷獲得較高收入的愿望有時卻不能得償所愿,進而導致了城市居民對教育重視不足這一問題的出現,所以前面談到的“讀書無用論”才得以浮出水面。讀書真的無用嗎?其實那些認為讀書受教育無用的人之所以說讀書沒“用”,主要是因為現在大學生面臨的嚴峻就業形勢,他們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單方面的只看到就業率,就覺得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這其中實際上存在著一種誤解。其實書讀得越多,學習得就越深入,就業面也就相對變的越狹窄。因此大學生、研究生一時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也是十分正常的現象。我們不能為此片面的否定居民受教育程度對增加經濟收入的重要影響。
其實“讀書無用論”這種論調看似有理可卻經不起推敲。幾十年來教育一直發揮著它的提高居民素質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功能,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高等教育成本過高以及就業問題而否定城市居民經濟收入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之,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對經濟收入的存在著正面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的經濟收入也會相應的得以增加。為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重視,了解更多與教育相關的法律,通過增加受教育程度來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1]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響人們的經濟收入——對目前教育的經濟收益率的考查》載《社會學研究》2003第三期
[3]陳曉宇,陳良,夏晨,《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鎮教育收益率的變化與啟示》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第二期
[4]李洪天,《關于我國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和個人收益率的研究》河海大學,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2年3月27日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