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常有教研成果見諸報端的教師,其優點是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總結等,之所以出現教學效果不佳的情況,有可能是態度問題,即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寫作上,輕視了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或者可能是教學能力問題,即語言表達能力不佳,想得不錯但說不出來。教學質量名列前茅的教師,其優點是教學實戰能力強、善于應試、善于和學生溝通等,之所以出現沒有夠份量的教研成果,也可能是態度問題,即認為文章之類的不過是“紙上談兵”,或者是寫作能力問題,即想寫卻不知道怎樣動筆,或者是因為屢次投稿不中而喪失信心。
其實這兩種表現極端的教師只看到了“教”和“研”是一對矛盾體,而沒有認清“教”和“研”還是一對“最親密的朋友”。筆者認為,作為學校管理者,“優化”教研活動能使“教”和“研”之間融會貫通。“優化”教研活動就是要深入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使其內容豐富多彩而且追求最理想的效果。
對于競教課、示范課、觀摩課等各式各樣的公開課,學校教研組不僅要做好計劃和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而且在研討時要革新。關注的目光除了公開課的課堂實際效果,還應該關注教師個人的課前準備和課后的反思。課前準備要求任課教師提供完整的教學設計,巧妙的教學設計本身就是一項教研成果。課后可以要求任課教師整理教學實錄,以文章的形式寫教學反思。其他教師則可以寫課堂評價、觀后感等。寫好之后大家再進行交流,感興趣的教師還可就討論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反思,寫出較有深度的文章。
每一次公開課之后,把大家寫好的文章向內部刊物或者向公開發行的教育教學刊物有針對性地投稿,這樣才算一次完整的公開課活動。這樣做既讓教師有內容可寫,如果教師的文章發表了還大大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此外,這樣的公開課“示范”寫作可以有效地輻射到平時的“常態課”。最初,這需要學校的硬性規定和制定合適的獎懲措施,等部分教師嘗到“甜頭”后,教研寫作將成為大多數教師的自覺行為。
絕大部分教師都樂于參加培訓,以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轉變觀念。然而,很多學校沒有重視“培訓后的效果”,教師參加完培訓后就沒事了。
為此,學校管理者應有一定的培訓“謀略”。首先是選好培訓對象,比如偏重于教育教學理論方面的培訓,可以派那些“能教”的教師去;偏重于課堂教學展示的培訓,可以派那些“能研”的教師去,這樣可以彌補他們自身的缺陷。其次是布置培訓后的任務,比如讓“能教”的教師回校后把所得所思寫成講稿,并舉辦一次講座,從而提高他的寫作能力,這種“再培訓”也順便讓全體教師享受培訓成果;讓“能研”的教師回校后上一節全校性的公開課,以切實提高他的課堂教學能力,讓其不但能寫,而且還能落實于課堂。
學校可以廣泛聯系當地的一些名師、專家和教研員,充分利用他們的教研資源為本校教師服務。請名師到學校講課,講述其成長經歷,起一個榜樣示范的作用,讓教師們明確“教”和“研”齊頭并進的重要性。請專家到校舉辦教研方面的專題講座,讓教師從理論高度審視“教”和“研”,并知道如何去“教”,如何去“研”,如何把“教”和“研”結合起來。邀請教研員及時為個別教師“把脈”,親自到學校“坐診”,到課堂上聽課,然后給教師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意見;閱讀教師的教育教學論文后,給予切實指正。采取“聽診”的方式,以電話、qq和電子信箱為媒介,及時解答教師在“教”或“研”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學校可以開展每周一次的教師讀書會,由校長親自主持,或者朗讀,或者演講,或者討論,或者交流。只要教師有了讀書的愛好,寫作將不再是費力的事。書中的一些知識、思想、智慧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大有裨益,這可以獲得“教”和“研”的雙贏。學校還可以開展“教”或“研”的經驗交流會,“能教”者和“能研”者既可以作為主講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又可以作為聽眾汲取精華來彌補不足。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