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對青少年進行網絡德育教育是當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本文根據當前網絡道德建設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進行這項工作的三個建議,一是要充分利用現實社會德育的資源,進行網絡德育;二是要構建良好的網絡德育環境;三是加強家庭對青少年上網的監控和引導。
網絡社會是建立在電子信息網絡基礎上的“虛擬社會”,它在人類原有的公共活動范圍之外締造了一個虛擬的公共空間。但它并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與現實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之上的。網絡社會生活是從現實社會中分化出來的,并終將取代部分現實生活的功能,現實社會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網絡。因此,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相互滲透,發生著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孕育和塑造著全新的經濟、政治、文化模式。然而,沒有道德就沒有社會生活,網絡社會盡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但它同樣需要道德的調節。能否建立一個真正符合人性,使人能得到自由全面發展的道德社會,是網絡社會建設的重要問題。青少年是網絡社會的主體和未來,他們的道德狀況關系到網絡社會的發展前景。目前網絡社會生活日漸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千上萬的青少年自由地活動于其中。如果網絡中充斥著各種謊言、欺詐、盜竊、施放病毒等不道德的行為,其后果是十分可怕的,會侵蝕到網絡社會存在的根基。所以,當前進行青少年的網絡德育教育,不僅是為了讓網絡社會成為符合人類共同理想的社會,而且可能造就網絡的美好道德前景,這將對現實社會的道德建設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網絡社會只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歷史十分短暫,網絡道德建設本身還存在著許多空白點、難點和問題,可以說網絡道德并未真正成為成熟完整的道德體系。因此,網絡德育更是嶄新的有待探索的工作。究竟應該怎樣進行,這里提出三項建議,與大家共商。
網絡德育與現實社會德育是德育工作中有著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我國學校德育工作已經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培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網絡德育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寶貴的教育資源。目前通過學校德育的正式渠道,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對青少年網絡道德的養成發揮直接的作用。
(一)開設專門的網絡德育課程,用以提高青少年道德主體意識,加強人文精神,使他們學會價值選擇,并促使其在網絡社會中的遷移。
網絡的高科技特征容易造成青少年對“數字英雄”的崇拜和對經濟價值的過度追求,從而引起人文精神的失落。在學校德育中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省、選擇、判斷能力和批判意識。同時,由于網絡中擁有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往往都包含了很強的價值性,而且這些信息是來自于擁有不同價值觀的發送者所發布的信息,其中所含的價值取向有明顯的不同,所以,網絡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多元價值共存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青少年面對的是精蕪混雜的信息,需要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才能從容應對。這種能力如何形成?可以通過現實社會學校德育進行價值引導,提高他們道德主體意識的覺醒度,教會青少年進行合理的價值選擇,使他們明白什么該做,什么不能做。提高青少年道德自律能力,預警他們在網絡這種缺乏監督的社會中,不要放縱自我的欲念,而偏離道德的軌道。
(二)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用以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幫助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預防和矯正網絡迷戀。
網絡在青少年面前展示了一個十分精彩的世界,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因為網絡上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信息存在,就禁止青少年接觸網絡,也不能因為網絡中有大量學術信息和符合我們價值觀要求的信息的存在,就放縱青少年沉迷于網絡。而應該引導青少年客觀的認識和評價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關系,網絡雖然可以取代部分現實社會生活的功能,但是脫離現實社會,完全生活在網絡上的虛擬社區中,至少在目前還是不可能的。網上生活再精彩,畢竟是虛擬的。所以,過度沉迷于網絡,甚至出現“網絡上癮癥”、“網絡孤獨癥”等網絡病癥,在網絡中迷失了自我。教育工作者要引導青少年作網絡的主人.既要敢于走進網絡社會,合理利用網絡提供的資源,又要知道適時走出網絡,不要讓網絡成為繩索陷阱,阻礙了青少年的正常成長。
青少年網絡道德的形成最終是要落實在具體的網絡行為上的,他們通過自身的行為創造并實踐著網絡道德規范。在校園網這種信息純凈的環境中,青少年漫游其中,有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而且青少年親自實踐有關的網絡道德行為,還可以促使他們網絡道德的內化,并培養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習慣。但是,目前我國近70萬所中小學擁有校園網的只有千余所,而且分布不均,地區差異大,東部沿海發展快,西部有些省份還沒有中小學校園網。但是,即使在北京、上海、廣東這些經濟發達的省市,擁有校園網的比例也只有s%左右。己建立起的校園網也多是重硬件,輕軟件,資源匾乏,以至于學生覺得在校園網上,沒有更多可看的內容。所以,當務之急,在校園網的建設中,一方面要大量增加校園網的數量。這主要要靠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資金上的投人。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先前提出的建成1000所“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校校通”工程,即在未來5到10年內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使90%以上的中小學上網。我國校園網的建設速度將會大增,這對加強青少年網絡道德建設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網的資源庫建設。有網無資源是目前校園網難以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建設資源庫有多種途徑,可以與互聯網上大量的免費教育教學資源網站建立鏈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可以通過與互聯網上一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庫建立全部或部分鏡像,以獲取更好的資源;可以購買制作精良的教學軟件;還可以組織教師自主開發教學課件等??傊獱幦“研@網建成能夠吸引青少年“眼球”的站點?;ヂ摼W被稱為“爭奪眼球的戰爭”,為了吸引青少年,校園網的建設刻不容緩。
網絡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網絡道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網絡環境既要寬松自由,又要有序規范,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倳浿赋?“對信息網絡化問題。我們的基本精神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社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占據主動地位”。這既是保證我國信息網絡健康發展的指導思想,也為教育工作者運用互聯網開展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構建良好的網絡環境需要、社會人士、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共同努力,主要應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互聯網為人與人的交往提供了全球性、平等性的機會,但互聯網中信息的發送卻并不具有這個特征。首先,就語言來說,現在互聯網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不到1%,英語已成為互聯網中的主導語言,英語地位的提高無疑增強了英美文化的影響。其次,就信息發送量來說,美國.abc等媒體發布的信息量是世界上其它各國發布的信息量的100倍(p184),是不結盟集團發布的信息量的1000倍?,F在,英美文化是強勢文化,處于戰略進攻地位,而中國在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中處于劣勢,在信息全球化的國際文化傳播中是易受傷害的弱勢文化。正是由于互聯網中文化影響強弱的不同,西方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對我國青少年發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對中國文化核心之一—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侵蝕十分明顯。青少年由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強,受影響的后果尤其嚴重。目前在青少年中已經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傾向性問題,例如在自我價值的定位和個性發展的取向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個人本位化傾向;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多元化、功利化傾向,青少年更加注重經濟實用,講求回報,忽視個人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在思想政治觀念上存有模糊的認識,道德上知行脫節等。所以,要優化網絡環境,一方面要加強漢語網站的建設,增強漢語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加強對青少年的中國文化教育,使他們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中完成社會化的過程。尤其要注重開發和創立幾個介紹中國文化精品的官方或民間的權威網站,在網站上也應實施名牌戰略,并使之成為世界聞名,全球華人皆知的網站。另一方面要加強青少年網站建設?,F有的青少年網站,如青少年、中國青少年等,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影響,但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仍是嚴重滯后。而且針對青少年的專門的道德教育網站更是鳳毛麟角。由于網站少,信息更新慢,娛樂游藝性內容太少,對青少年吸引力不強,在青少年中影響不大。所以,現在一是要注重大力開發形式多樣、富含教育意義的軟件,建立青少年教育信息庫,為他們提供更富有吸引力的信息資源,充實網站內容。二是要增多青少年網站數量,并且要辦出各自的特色。使青少年有更多的選擇,上網更加快捷方便。同時,在網上開展多種青少年喜聞樂見、適合年齡特征的活動,服務于青少年。
對互聯網信源的監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要加強立法。在境外信息人口處,結合新情況建章立制,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加大網絡立法力度。近年來我國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十一部與網絡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了網絡的發展。但是相對于網絡發展的速度而言,網絡立法力度還不夠大,特別是關于青少年和網絡的專項‘法律法規巫需制定。教育部雖然在2000年4月和7月分別發布了《關于加強對教育網站和網校管理的公告》、《教育網站和網校暫行管理辦法》兩個文件,但這兩個文件都是對教育網站、教育網校的開辦條件、程序、網上信息等做出的規定,而且其發揮的作用與力度均有一定的限度。所以,現在針對青少年的網絡法律法規或相應的管理、技術、對策基本上還是空白,當前急需加強這方面的立法力度,依法管理網絡。二要加強技術上的監控。通過使用“過濾技術”等手段,阻擋一些不良信息的進人,嚴把信息人口,凈化網絡內容。三要加強管理,當前尤其要加強對網吧的管理。網吧的確有效地把網絡推向了平民化,在中小城市中有80%的青少年網民是通過網吧認識互聯網的。然而,隨著互聯網垃圾信息的增加,失控網吧的負面效應也日益顯現,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一些網吧的無序發展和唯利是圖,衍生出暴力游戲、沉溺聊天、淫穢色情等公害,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良好道德的形成。所以,加強對網吧的管理和監控力度是目前優化網絡環境的重要環節。
目前,我庭計算機的擁有量增長很快,相當多的青少年可以在家上網。可是多數家長對孩子上網的控制,通常采取的是限制上網時間的方式,主要是考慮到上網時間太長,會影響學習成績,會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尤其是視力。而對孩子上網的所作所為,多數家長卻不太了解。據筆者對350戶上網的家庭所做的調查,只有14.86%的家長對孩子上網的情況比較了解;有36%的家長了解較少;有42.57%的家長只了解一點點;有6.57%的家長根本就不了解。而且,有7.71%的家長不知道怎樣上網,也從不上網。許多家庭購買計算機并上網,僅僅是出于孩子的要求或學校開設了計算機課程,作為孩子的學習用品購買的。由于許多家長對于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知識十分貧乏,不了解網絡中良芬共存的狀況,對于孩子網上的活動也很難有意識的加以引導。所以,很多孩子盡管是在家里上網,可實際上仍是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中。針對這種情況,要提醒家長們不斷學習網絡知識,提高網絡技術水平,努力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給孩子作出榜樣,能夠真正擔負起對孩子上網的引導和教育責任。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