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課前預習就是老師在講課之前學生自學新課的內容,為學習新課準備的認識過程。有效的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一個起始環節,至少能起到以下幾方面的作用:1、培養自學能力;2、有利于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3、提高聽課效果;4、能加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5、改變被動的學習局面。總之,有效的課前預習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項重要措施。
葉圣陶先生非常重視預習,認為“在指導以前,得先令學生預習”,“非教他們預習不可”。在新課程改革思想的指導下,教師更加需要重視學習的預習,讓學生知道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必須加強認識,不斷倡導,大力宣傳預習的作用,以喚醒學生的預習意識,在思想上共同重視預習,深刻認識課前預習的重要性。
預習的任務是通過初步閱讀,先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具體任務是:①復習、鞏固和補習有關已學的舊知識,找出新課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并把理解不透的記下來。②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么、這些知識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什么,并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③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十分重要,在強調預習重要性的同時,必須教給行之有效的預習方法。預習應該指向學生的智力挑戰,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各項作業,使各種訓練扎實到位,讓預習發揮有效價值。
第一道是常規題,旨在讓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掃清文字障礙;第二道是讓學生了解更多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最后一道是課文所要探討的重點,直接指向本文的主旨。
在第二天的檢查時,發現第一道預習題完成得最好;第二道查閱資料,有的是父母幫忙完成的,有的是網絡下載的打印稿,雖然數量不少,可是從課堂上交流的情況來看,他們的資料是只能放在案邊的,也就是充其量完成了老師的任務而已,并沒有認真消化;第三道預習題,如果僅從學生寫下的答案看,完成得還是不錯的,他們給出的答案很具說服力。
3、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完成填空:這是一對()的父與子。可以用文中的詞,也可以自己提煉,但是必須從課文中找出依據。
通過以上預習,無論是個體學生的精確訓練,還是對預習進行檢測評估,都會很容易得到落實與保證。這樣的預習題,學生無法從任何輔助資料上得到現成的答案,必須與文本進行認真的研讀和思考才能完成。這樣的預習才是有效的!
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開始訓練學生預習時,應在課堂教學中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預習,嚴格督促學生按照預習要求和步驟進行預習,對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幫助他們盡快掌握預習的方法。在學生基本掌握預習方法后,逐步把預習活動放到課外進行。但教師更要嚴格進行預習作業的檢查,使預習活動切實落實,養成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法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預習中去,逐步形成自學技能。教師可以利用一些活動課,組織學生進行預習經驗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預習方法,聽聽別人的學習經驗,達到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形成預習的風氣。只要老師能有計劃、有步驟、堅持不懈地指導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導,久而久之,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便能養成,自學能力也會隨之發展。實踐證明,通過有效地引導學生預習,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普遍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學生被動的學變為主動的學。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學習活動,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預習的過程,是教師教授學生獨立思考并對之加以引導、批判的過程。真正有質量的預習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培養和提高;良好的預習習慣一旦養成,對于學生具備獨立學習的意識和方法,對于今后進入高一級階段學習或是終生學習都影響深遠,將會成為學生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