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摘要:社會性別理論針對傳統性別理論尤其是男權制理論的生理決定論即兩性差異是生理因素自然形成的,因而天經地義永不改變.提出兩性差異雖受生理因素影響,但更多地是由社會和文化人為地建構起來的,不是永不改變的。利用高校這個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平臺進行先進的社會性別教育,有助于改變人們潛意識中的兩性刻板印象,給兩性尤其是女性提供多種選擇,使兩性關系朝著和諧文明的方向發展。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女性主義運動、女性主義理論和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推動下,西方高等教育界迅速興起了一門新的學科——女性學或社會性別學。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主動融入全球化大潮,社會生活各方面開始與國際接軌。尤其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以后,西方女性主義各種思潮、“女性學”或“女性與社會性別學”、“性別化的人生”等之類的新學科被迅速傳播、介紹到中國。很快,相同的學科也開始在中國一些大學里開設。2005年,由筆者主持在中國農業大學開設了“女性與社會性別學”全校選修課,嘗試進行了一種新的、科學的、先進的性別教育。何謂“社會性別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社會性別的學科。那么,又何謂“性別”?從字面來看,就是男性與女性的差別及其表現。有人會說,這難道還需要絞盡腦汁去研究?一看生殖器不就明白是男還是女了嗎!是的,男人與女人生理上的差異從外生殖器上看一目了然。然而,男人與女人在社會分工、社會角色、社會地位、行為規范、心理氣質等方面的差異恐怕就不那么容易說清楚了,尤其是后者這種差異是怎么形成的?與生理差異是什么關系?怎么看待和評價這種差異?這種差異對女性造成了怎樣的后果?男人與女人到底怎樣相處才是既和諧又文明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我們平時很少思考的。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第一次上課時,學生們對我提出的兩個問題的回答。
根據收上來的答卷總結分析,關于第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認為:男大學生適合學習理工科類,諸如數學、物理、機械工程、建筑、地質等,以及文科方面偏重理論的哲學、經濟學等;女大學生則適合學習文藝類,諸如語言、文學、表演、教育、服裝設計等。大部分學生的回答反映了“好象男女學生有某種固定偏好”這個看法,只有極個別的學生回答說“憑個人的興趣和能力選擇專業”。關于第二個問題,大部分女同學對未來配偶的品格要求是:責任感、幽默感、善良;而男學生對未來配偶的品格要求是:溫柔、善良、責任感。可見,女性選擇男性朋友時,占第一位的重要品質是與社會有著緊密聯系的“責任感”;男性選擇女性朋友時,占第一位的重要品質是與個人感情有緊密聯系的“溫柔”。如果倒過來說希望男性溫柔、女性富有責任感,恐怕大家不會接受。那么,為什么就不能倒過來呢?兩性氣質就必須分化對立嗎?這種分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表現,雖然帶有明顯不平等和性別歧視的“男尊女卑”、“男優女劣”不再有公開的市場,但“男強女弱”、“男剛女柔”、“男外女內”、“男公女私”、“男主女從”、“男將女兵”、“男才女貌”等.仍存在于人們的認識和心理。許多人認為這種兩性差異是正常的.甚至是天經地義的,很少反思和懷疑過。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未加反省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女性主義者正是在對傳統性別主義即生理決定論的反思和批判基礎上,提出了振聾發聵的社會性別理論。
男女兩性既有生物屬性上的差別,也有社會屬性上的差別。對于前者人們一般容易理解,因為它是由遺傳和生物學因素決定的,而且永遠不會自動改變。而對于后者的認識卻復雜得多,它到底是由生理因素決定的,還是由后天的社會因素決定的?分歧較大。古今中外傳統的性別主義都認為:女性天生智力和體力都不如男人,決定了兩性的關系和地位是男主女從、男尊女卑.女性不能享有與男子平等的關系、人格和地位。西方的主流派文化基督教文化就聲稱:從人類起源看.女人是上帝認為男人“獨居不好”,于是用男人亞當的一條肋骨創造出來給男人做伴的。因此,女人天生是男人的一部分和附庸,不是完整的人,應該處于受男性奴役的地位。18世紀西方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盧梭也提出婦女因為天生體力比男人弱,決定了她們不能獨立,只能取悅和從屬于男人:“婦女因為體力不如男人,所以應該是軟弱的和被動的,從而推論說女人生來就是為了取悅男人,服從男人,所以她的責任就是盡量迎合她的主人,這就是她生存的偉大目的。”中國的傳統性別主義也如出一轍,在秦漢問,儒家借用《周易》中的乾坤正位說,把乾與天、陽、男、君、父并列,居上;坤與地、陰、女、臣、子并列,居下。認為乾坤正位、天尊地卑、陽主陰次是宇宙最基本的秩序;若乾坤錯位、陰陽顛倒、天翻地覆,必會導致大難。故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兩性關系是先天注定的,從哲學本體論高度論證了男尊女卑的天然合理性。
在受教育方面,中外傳統性別主義都鼓吹男優女劣或男智女愚天生論,認為女性天生沒有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故應對兩性進行分離的扶陽抑陰的性別歧視教育。包括:在教育內容上,只對男子進行正規的學校教育一為其提供將來參加社會工作作準備的各種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而對女子進行非正規的家庭教育一為其提供將來承擔家庭角色作準備的遵從女德、取悅男性及操持家務的家政教育;在教育目標和結果上。追求將兩性分別塑造成符合傳統社會要求的性別角色,即將男性塑造成高貴的、主控的社會角色.將女性塑造成卑弱的、從屬于男性的家庭角色。在社會分工方面,中外傳統性別主義鼓吹生理差異決定男公女私、男外女內。他們認為由于女性的生育本能、體力弱、多愁善感、缺乏理性等決定了其位置在生育、家庭、情感等私人領域;而男人的不生育、強壯、堅強、理智等決定了其位置在政治、軍事、科學等公共領域。因此女性應該以家庭為主,男性要以事業為主;女性的天職是母親,參加社會工作是不務正業,參政更是越位。西方哲學家從古代的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康德、盧梭、黑格爾,都一脈相承地認為,女性天生缺乏理性,不適合參政。因為政治領域靠理性運行,女性無此能力;而男人天生有理性,故優越于女人,因此,女人應該服從男性的統治。中國的傳統性別主義也認為兩性的生理差異決定了最合理的性別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女性尤其不可參政,否則會禍國殃民,傾城傾國:“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商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惟婦言是用”,即商紂王太聽女人的話。在性格氣質方面,中外傳統性別主義強調男女的體力差異決定了男剛女柔、男強女弱,男性要堅強、獨立、勇敢、進取、積極、主動,女性則應柔弱、依順、怯懦、保守、消極、被動等。以上傳統性別主義對兩性的所有規范都是等級制的、不平等的、刻板的,男性在各方面都比女性處于更優越的位置,其所有的價值也被認為高于女性的價值。但它們在千百年來被視為金科玉律而暢行無阻,關鍵在于其宣揚生理決定論的迷惑性,將兩性之間的生理差異等同于社會差異或社會不平等,也即將兩性之間的社會不平等自然化、合理化,甚至科學化。更嚴重的是其通過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習俗、社會分工、文藝作品、媒體等各種途徑,潤物細無聲地內化成了人們共同的社會心理和集體無意識,使得不僅一般的社會觀念認為男女的上述不平等是天經地義的,連許多女性也對此認同,將這種不平等視為先天的命定,放棄自我,不思改變。因此,這種生理決定論是阻礙女性解放的最大思想障礙。
20世紀60—70年代,女性主義者通過反省此前的婦女解放運動,認識到要真正實現女性解放,不僅需要爭取法律上的男女權益平等,更需要徹底改變傳統性別主義文化,以清除女性解放的深層次障礙。她們當時在后現代主義的啟發下,認識到傳統性別主義是一種本質主義哲學。所謂本質主義哲學就是假設世界、事物預先存在一個無法改變的本質,它是世界的終極基礎,萬事萬物皆源于此,又復歸于此,人只要去發現、認識這一本質就是了。而后現代主義認為,事物不存在一個固定的、先天的、不變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質,一切都是變動的、不確定的,而且與主體狀況相聯系,意義只存在于解釋者的解釋中。女性主義者借用這一理論提出也沒有什么所謂永恒不變的女性氣質,“但是,抽象的概念論今天已經沒有市場了,不論是生物學還是社會學都不承認存在著決定某些特性的固定不變本質,而人們曾經一度認為,女人、猶太人或黑人應當具備這些特性。從科學角度上講,在某種程度上任何特性都是取決于處境的一種反應。如今之所以不再有女性氣質,是因為它從來沒有存在過。……不接受永恒的女性氣質、黑人的靈魂和猶太人的性格這類觀念,并不等于否認猶太人、黑人和女人在今天的存在。”如果說法國女性主義泰斗——波伏娃在上述論述中已經蘊涵了社會性別思想,那么,1975年,美國人類學家魯賓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性別概念,則標志著社會性別理論的正式形成。其核心觀點是:人的性別可分為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gen—der),前者是指男女天生的生物差異,后者則是指由社會性別制度和代表它的性別文化后天建構成的男女之間在群體特征、行為方式、社會分工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社會差異或不平等。前者是與生俱來的,恒定不變的;后者則是人為的,是可以重構的。而且前者不必然導致后者,因為生物學上的性別差異僅僅說明女人不同于男人,而不能證明女人不如男人,因此就應該從屬于男人,更不足以形成男女之間如此巨大的社會差異或不平等。故生理不能決定女性的命運,男女的社會性別即上述社會差異或不平等,并非天經地義,是可以通過改變性別文化而改變的。從此,社會性別概念成為女性主義理論的核心范疇和批判性別本質主義的有力武器。
女性主義者認為,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一種不隸屬于經濟制度,而是與經濟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的社會性別制度,這套制度使女性從屬于男性。那么,如何理解這種帶有獨立性、不平等性的社會性別制度呢?尤其是如何理解它與人類的生物屬性、與一定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二者之間的關系?它為什么長期存在?筆者認為對這幾個問題的回答是社會性別理論能否站住腳的關鍵。也是說明社會性別理論不同于并先進于其他解釋兩性差異理論的地方。
首先,女性主義者并不否認生理差異(兩性生理差異概括說有染色體、荷爾蒙、內外生殖器、腦結構一一李銀河《女性主義》,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頁)對兩性特征的影響,如男人在體力和身高方面普遍強于、高于女人,女人要生育、哺乳等,導致了男主外女主內、男剛女柔等差異,但男女天生并沒有性別認同。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大概三歲左右時才有自我意識、性別意識,所以男女更多地是在成長過程通過接受社會文化習俗而性別化的。在這方面,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通過自己在三個原始部落長期深入的考察研究提供了實證案例。這三個原始部落雖然相隔不遠,都坐落在方圓100英里以內,但男女的特征、作用、性別規范、行為方式卻隨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而迥異。在第一個部落阿拉佩什人中,男女兩性的行為方式都是傳統的“女性化的”——無論男女都順從、合作,易于為他人的需求服務,性要求也都不強烈;在第二個部落蒙杜古馬人中,男女兩性的行為方式都是男性化的——無論男女都殘忍暴戾,性欲旺盛,即便女性之間也充滿了猜忌與敵意;而最令人倍感意外的是第三個部落德昌布利人,盡管是男女有別,卻呈現一種完全與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相悖的兩性狀態:女性在社會中居主導地位,從事捕魚、編織,性欲旺盛,在性活動中主動;男性則依賴性強,關心的是他們的精美服飾,漂亮面具,易于情緒緊張,多愁善感。米德由此得出結論,我們慣常定義的男女性別都是社會文化所致。一個新生兒可以穩定、自然地發展為女性特征的阿拉佩什人,也可以發展為男性特征的蒙杜古馬人,也可以發展為性別特征與我們社會文化標準截然相反的德昌布利人,這足以說明,社會性別并不是由生理性別決定的。人類的生理性別中蘊藏著導致不同社會性別的潛能,只是一個文化一旦將性別差異“理想范式”標準化,規定為每個成員必須遵守的刻板模式,我們習以為常的男女性別差異就這樣被塑造出來了。試想,我們每個人一出生,生理性別固定下來后,家庭、社會就會按照既定的范式來塑造我們的社會性別:對男孩女孩在名字、服飾、玩具、行為舉止、家庭分工、活動范圍、未來期望等方面要求很不同,這樣,男女潛能中一部分受到鼓勵,另一部分受到壓抑,自由選擇權利就被剝奪了。關于兩性氣質差異并非生理差異決定的例子還很多,如,有學者對單身父親的角色進行研究發現,那些離婚或喪偶并帶著13歲以下孩子的父親們,由于處于照顧者的位置上,他們在照顧他人和做家長的技巧方面與母親非常相似,并與那些很少照顧孩子的父親有很大的不同。這說明雖然由于生理原因男人不能生孩子,但卻可以照料孩子,在家庭里撫養孩子并非母親的天職。還有,在肯尼亞的某一部落中,男孩和女孩會分配完全不同的家務,男孩做重活,女孩照顧弟弟妹妹。但是對于那些沒有女孩的家庭來說,稍大的男孩也被分配照顧弟弟妹妹,這些被分配做女性工作的男孩會變得較少攻擊性,并更依賴其他男孩。以上例子說明并非生理因素塑造了兩性氣質,而是社會角色本身塑造了從事這些工作的人的性情和行為。
其次,女性主義者也承認對男女兩性進行社會角色、性格氣質等分類并訓練有利于實現社會的高效率管理;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角色分工,從經濟上看也具有優勢互補和規模效益。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經濟學家貝克爾認為,規模經濟不是婚姻出現的主要原因,但是從經濟角度看,男女結合往往具有不同專業化的優勢組合,甚至在知識、能力、收入等方面差別很大的男性和女性通過婚姻的形式可以使自身及雙方的收益達到最大,他認為這是婚姻存在的真正理由。盡管如此,女性主義者仍然指出,這種勞動性別分工、兩性刻板氣質塑造阻礙了兩性尤其是女性的自由發展。是一種片面的發展,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將女性降為一種次等地位,長期處于從屬地位,盡管有效率但卻不公平、不文明。
再次,女性主義者也大都同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一書中體現出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物質生活塑造人的意識,經濟制度決定上層建筑,即一定的力發展水平決定著兩性的關系,不能離開經濟發展水平追求某些抽象的正義原則、超前地提出婦女解放。但是,她們同時也指出:私有制的廢除、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完全保障實現男女平等,因為在經濟制度之外還有一個獨立的社會性別制度存在,即男權制度的存在。例如,在現代社會里,仍有許多經濟發達和地區存在著兩性不平等現象。如亞洲的韓國、日本,仍然保留著傳統的性別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某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包二奶現象等。
總之,社會性別概念的使用并不否認生理因素對兩性差異的基礎作用,并不離開經濟發展水平超前地提出婦女解放,也不否認人類社會對兩性氣質進行分類的合理性,但它的重大意義在于揭示掩蓋在生物性別之下的不平等;在于把過去被認為是自然的、天賦的、不可改變的性別特征,重新定義為不固定的、可塑的,使兩性向各種選擇、可能開放。
我們知道,學校是有組織、有計劃地使人性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是特定的性別文化影響、塑造個體的重要手段,學校里的學習、生活對學生具有明顯的性別角色規訓或解放作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的《北京宣言》也提出:“教育是實現平等、發展與和平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非歧視性教育使女孩和男孩都收益。”中國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后也作出承諾,即的人才發展戰略要體現男女平等原則,將婦女教育的重要目標納入的教育規劃;在課程、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中,把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教師培訓課程;將性別平等意識納入教育內容。但在現行的教材中、教師的意識以及教育過程中仍然有性別刻板印象的反映。例如,一個平常學習很不錯的女孩子,在初二的一次物理考試中考砸了,當她去找物理教師分析錯題時,老師不經意地說:女孩子不是學物理的材料。后來,這個女孩子上高中就選擇了文科班。還有的家長說:“女孩子學理工科太難,以后工作了也總要在工地上跑,太辛苦,還是學文科輕巧一些。”上述教師和家長的某些性別偏見促使女孩子對自然科學、工程學科產生恐懼和排斥心理。國際、國內已經進行的很多研究表明:男女學生對文理科的不同偏愛主要“并不來自于一種特定的知識方面男女生物賦性的不同,而是來自長期不變的社會期望,這種期望存在著性別上的差異”。因此,為了改變上述情況,在高等學校里進行平等的、科學的、開放的性別教育就很有必要了。另外,由于市場經濟突出效益,導致女大學生就業困難,很多女大學生“干(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向傳統家庭角色復歸。如何從社會和女大學生個人兩方面看待并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這門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最后,處于青春期的男女大學生非常渴望了解并結交異性,既希望體驗甜蜜的戀愛滋味,又希望將來有穩固的婚姻家庭,性別教育對于他們科學地看待兩性差異、建立和諧文明的兩性關系大有益處,這也是我們這門課受到男女大學生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