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多媒體教學以其強有利的優勢占領了兒科課堂教學很大一部分,它在兒科教學改革發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要使多媒體更好的為教學服務,需要我們掌握和運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兒科學》多媒體課件教學以其課堂信息含量大,題材豐富形象,形式多樣,提高教學效率等優勢,確立了它在《兒科學》教學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近幾年來,我在《兒科學》教學中開始收集和自制一些兒科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兒科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和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現結合我工作實踐中的體會談談多媒體課件在兒科課堂中的應用。
興趣是一種有積極作用的情緒,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兒科教學中更是如此。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具有圖、聲、文并舉的交互性,特別是電腦動畫強烈的表現力,把要教授的知識內容虛擬出特定的情況,將一些“死的知識變活”,增加知識的興趣性,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例如講解小兒感覺運動功能和語言的發展時,可根據小兒不同時期的特點設計一個卡通娃娃,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小兒的抬頭、翻身、坐、爬等,再配以風趣對話配音,總結出小兒生長發育記憶規律,如,一哭、二笑、三咿呀,四月抬頭望媽媽,五抓、六坐握足玩,七翻八爬九叫爸......。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視頻資料來彌補學生不能及時臨床實踐的不足,如小兒生長發育體格的測量、藍光治療儀暖箱的使用等,使用視頻資料比老師單純講授效果要好。但需注意的是:教師不能為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在多媒體課件中集中大量的聲音、圖像等信息。這樣會給學生的刺激太強、變化太多,反而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一節課下來學生只是聽了、看了熱鬧。故課件在制作的過程中藥緊扣知識結構,不加多余的畫面、聲音及按鈕,力求簡潔明快[1]。
在設計兒科學課件時內容設計要能進能退,不要將內容設計為提綱菜單式,開始即顯示諸如概論、病原學、發病機制、臨床表現、治療和預防等“千篇一律”的大提綱,這樣長期以往很難引起學生興趣,而且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也不突出。
設計兒科學課件時要根據所授內容調整上課順序。如在講“小兒維生素d缺乏癥”時,可因該病在臨床上常見,很多同學在周圍生活中接觸過類似的患兒,先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癥狀說起,如禿枕、睡眠不安、夜驚、多汗、x形腿、o形腿等臨床表現講起,給出一些小兒這些癥狀的圖片,讓同學們自己講身邊的例子,然后再講解病因、發病機制,根據病因、發病機制再次推出臨床表現及治療,加深學生印象。
將病例分析及習題制作成課件配套展示給學生,既節省了時間,又進行了及時反饋,同時鞏固了所學內容。上課老師可在每次課結束前10~15分鐘,使用多媒體技術將選擇題、問答題、病例分析等題分類,從各種題型中找出典型題目進行分析,可以和學生一起作,一起分析,也可讓學生自己做。答題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在屏幕顯示事先準備好的題時,把相對難一些的題設計成可顯示該題的提示詞、中心詞、求答詞的模式,讓學生通過提示詞、中心詞、求答詞等,逐層求解,學會分析及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和能力,從而教會學生分析診斷病情的能力,以便以后到臨床上能快速、準確診斷疾病。
2.1由于課件展示只需用鍵盤或鼠標,故展示的教學內容速度快,從而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其內容極其豐富,知識量大,使課堂容量增大。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不能隨意加大課堂內容,以免學生在50分鐘內接受太多知識,以致走馬觀花、消化不良[2]。教師應控制教學速度,給學生留出思考、記憶的時間,對于重要章節,為了便于學生記筆記,應減慢翻頁速度。[3]
2.2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輔助手段之一,其目的并不是為了使用新技術,而是為了提高教學的效果和質量,提高教學效果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多媒體教學并非萬能和完美無缺,比如,在播放投影時在昏暗的環境下長時間的授課,學生易疲勞瞌睡;多媒體課件一旦形成,內容相對固定,在課堂上難以作隨機應變等等。故播放投影時,教師要隨時準備好臨場發揮,適當穿插必要板書內容,有利于學生思路與教師同步,增加師生互動。同時重點、難點也更加突出。
在多媒體課件設計和使用時教師要靈活應用,做到恰當安排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兒科多媒體教學有許多優點,卻不能完全取代板書、幻燈、錄像等傳統的教學方法。我們應在開展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實際需要,交替使用,合理安排,以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最終目的。
[2]寧華.正常人體學基礎中多媒體教學應用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19)58-59.
[3]袁翠紅.多媒體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06,20,(4)921-922.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