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鈴木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的是語言,而每個智力健全的孩子都會說一口地道的方言,是由于孩子牙牙學語時父母寬容和贊賞的態度不經意地激發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每一個老師對自己所教的每一個學生,也都抱以寬容和贊賞的態度,那么就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當然,在教學中,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大多數老師都會不由自主地對他們加以贊賞,我首先將教學中怎樣學會賞識那些待優生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幼小的生命,愛惜生命的每一項內容。把孩子看圓了,孩子就象打足了氣的輪胎,一躍千里;把孩子看扁了,孩子就泄了氣,無力跬步。好老師懂得賞識孩子。曾有個以培養神童的美國教育心理學教授來訪,某校初二的一個班主任請他在班上點幾名可以培養為神童的苗子,教授略加思索就點了十名,班主任吃驚地發現這十名均為頑劣之徒,學習成績更是一塌糊涂。十名學生欣喜若狂,回家告知父母,父母經過查實,改變了對孩子非打即罵的態度,以神童待之,結果這十個孩子奇跡般地成了學習尖子。后來該班主任向教授探尋個中奧秘,教授淡然一笑說:“我是隨便點的,其實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說他行就行!”
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不可估量的潛能,只要老師善于給他們機會,他們就一定會還給老師許多驚喜。如在研究性學習中,許多學習成績或習慣較差的學生,表現了積極地熱情、獨特的思維方式、卓越的組織能力。再如經常不交作業的學生,如果讓他擔任一個收作業的小組長,他的作業立刻按時交,此時老師若進行適當的夸獎、表揚和獎勵,他會漸漸地養成自覺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的探究性學習方式,留給學生充足的自由學習時間,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待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證明,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由舊知識、舊技能自然過度到新知識、新方法。在和諧熱烈地課堂氣氛中,每個學生都會積極地參與。
待優生們因為許多的客觀原因,造成自己在學習習慣、思想品德、學習成績、紀律方面滯后于其他同學。在老師滿懷熱情地對他們進行賞識幫助時,必須承認他們與優秀學生之間的差異,對他們的付出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只問播種,不問收獲的思想準備。只要學生不會就耐心教,教時要根據他們的實際知識水平,從最簡單的問題開始,以小坡度密臺階的知識結構層次,循序漸進地向上攀登。務必讓學生付出“跳一跳就能摘到鮮美的桃子”的努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其學習動機,培養其繼續學習的激情。
待優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當他們惹了麻煩時,老師不要先入為主,認為自己對他們沒有什么不了解的,不就是哪個樣子嗎?于是在這個觀念之下,粗暴地對待學生。比如說,一個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忘了帶家庭作業,老師會很溫和地叮囑他下一次想著帶來,而如果是一個待優生這樣說,常常是嚴厲地訓斥:“又在撒謊。”
賞識學生就是尊重所有的學生,只有懂得尊重所有的學生。才能合格地參與文明薪傳的教育教學活動。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曾經說過:“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愛,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同樣,愛一個優等生每個教師都能輕而易舉做得到,可對于那些“差生”呢,就未必了。從這個角度講:我認為能夠愛那些“差等生”才是真正愛學生。因為他們更需要精心的關愛和呵護。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賞識。”這句話給了我深深的啟發。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朋友之間,同事之間彼此都渴望得到對方的賞識。一個贊許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話語,一次成功的鼓勵,都會使人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學生的進步、成長需要的不也是這種動力嗎?因此,教師要善于拿起賞識這把“金鑰匙”,通過表揚、激勵等手段,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鼓勵學生不斷追求成功。可是,要賞識每一個學生,并不容易。因為學生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個性品質,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那么老師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去賞識每一個學生呢?
賞識在于心態的調整。賞識生長在自由和諧的空氣里,生長在親切平視的目光中。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寬厚接納的態度,去聆昕靈魂深處質樸純澈的心語,去捕捉稍縱即逝的創造靈光。
賞識在于視角的轉換。萬事萬物,各有其長,遠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許并非那樣瑰麗可人,其側面則可能是一幅優美的剪影;亦或其外表包裹著的是稚嫩、丑陋、拙笨、頑劣的殼,其內部蘊含的則是成熟、美麗、新異、靈動的核。我們何妨拐個彎子想一想,何妨換個角度看一看?
賞識在于標準的擇取。美丑、好壞、優劣、成敗、是非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無可非議,要求崇高和完美則大可懷疑。用神的標準測量凡人,用成人的測標去審度學生,賞識便會失去家園。只要我們擇取一個合適的參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觀照學生,值得賞識的東西會撲面而來:閃光的道德、妙異的智慧、淳美的人情。
賞識不是單向的施舍,是智慧對于智慧作出的主動碰撞;賞識不是別有用心的廉價恭維,是對一種相對價值的公正認可;賞識不是訣詞滿口的鄙俗奉承,是對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誠接納。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