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趨勢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以及學習方式.人們面臨終身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學習的迫切需求也與日俱增,但傳統的教育并不能提供更多的機會來滿足這一需要。網絡教育正是在這種困境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1971年英國開放大學成立揭開了網絡教育的歷史帷幕.并以相當迅猛的速度發展,據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的網絡學校已超過500多所。在我國網絡教育也正蓬勃興起,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提出要把發展現代遠程網絡教育作為解決我國教育資源短缺,辦好大教育的戰略措施,作為構筑21世紀終身學習體系的主要手段。
但是,網絡教育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取得的成績卻遠不如他自身規模上的發展那么引人注目,人們開始懷疑,網絡教育真有人家說的那么有效嗎,到底網絡教育應該怎樣發展,發展到什么程度,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網絡教育迫切需要人們給他一個正確的角色定位。
網絡教育的出現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這種新興教育形式的存在和發展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其不容忽視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彌補了社會教育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差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如今社會正處于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過渡、不發達步入工業化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在數量上明顯增大.而且在類型上也有所改變,現存的教育體系不可能及時適應這樣的變化。由于網絡教育的開放性、靈活性和敏銳性.不僅能夠緩解“人口爆炸”對教育迫切要求的壓力,而且能夠適應由于“知識爆炸”引起的社會對人才類型的多樣化需要,很好地彌補了教育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不平衡。
1.2改善了社會需要的教育資源與可利用的教育資源之間的不平衡;網絡教育在教育資源的處理上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源共享。由于世界網絡資源的互聯以及組織規模的擴大.必然要求全世界盡可能的資源共享和人力合作,然而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教育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及門戶的偏見使它們無法達到盡可能的資源共享和人力合作,而網絡教育不失時機地滿足了新型社會的這一需要.它與生俱來的開放性能很好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并能跨越時空地實現更廣泛的交互協作。
1.3調和了教育效率與教育公平之間的矛盾;教育的效率與公平之間始終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尤其是在現有資源缺乏的情況下要實現教育公平困難重重,但是人們還是在不斷地尋求能夠緩解二者關系的方法。網絡教育由于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共享和時、空的跨越。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它的開放性能更廣泛的吸納受教育者,為后進地區以及提供了更為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無法做到的。
網絡教育擁有自己的優勢,而且能夠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但是,如果不正視自身的缺陷,盲目地發展,失去方向性,就會步入誤區。
2.1網絡教育企圖取代傳統教育;就目前網絡教育的發展趨勢看,數量、規模的擴大是非常驚人的,而且從目前一些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來看,大有取代傳統教育之勢,他們猛烈抨擊傳統教育的弊端,認為傳統教育模式應該是新時代的淘汰品,網絡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適應新環境的教育形式。然而,他們忽視了網絡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有些可以說是致命的弱點。網絡教育是以人本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教育模式,并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學習理論.始終體現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我學習方式,這種教育方式對理智的和成熟的人是適宜的,它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習者的潛能,但對缺乏理智的、可塑性很強的兒童和青少年(這里所指的這類兒童和青少年可以依據朗格朗在《終身教育引論》一書中的人生階段來劃分)是不利的,環境因素和人際交往是塑造兒童人格的關鍵因素,雖然網絡教育也可能實現傳統教育對兒童智力培養的目標,但由于它與生俱來的缺陷——虛擬的環境以及受教人群的隔離,是不可能實現塑造兒童偉大人格的目的的。在這一點上國內外曾有過爭論,德國遠程技術學院規劃主任霍姆伯格(bodeholmbeng)在1983年提出的開放教學過程中的“非接觸性傳播”概念,強調學習者與學習者、學習者與教學者之間可以通過網絡實現非接觸性的人際交流,但遭到許多學者的反對,批判他所提出的“非接觸性交流”只能導致虛幻的、缺失本性的畸形交流。因此,網絡教育不可能取代傳統教育,而只能成為傳統教育的有益補充,成為教育社會化中的一份子。
2.2網絡教育成為虛擬空間的傳統教育;一方面,網絡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正處于發展過程的初期階段.其相關的各種理論不夠成熟,發展缺乏堅實的理論指導,于是形成了將書本搬上網絡、將課件取代教師,并將傳統教育的辦學模式和教學方式搬上網絡學校的網絡教育現象,這必然導致網絡教育成為一種虛擬空間的傳統教育,這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網絡教育應該遵循自身的發展邏輯,依照其自身的特點,成為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并體現出其他形式的教育無法實現的社會價值。另一方面,網絡教育將它的施教對象直接指向可塑性很強的兒童及青少年,并且企圖獲得與傳統教育同樣的生源來培養與傳統教育同樣規格的人才,在這一點上筆者認為一定要謹慎行事.這不僅會因為兩種形式的教育爭奪生源而造成形勢上的混亂,而且對廣大兒童和青少年也是極不負責任的(這一點在上面的論述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總體來說,現今的網絡教育不論從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形式上都在走傳統教育的老路.只是將網絡作為一種簡單的工具,這必然會將網絡教育帶入歧途,而這并不是廣大網絡教育學者們所希望看見的。
總之,為網絡教育進行正確的思想定位、服務對象定位、形式定位以及關系定位,明確網絡教育“誰能受益誰受教”的原則,促進網絡教育與普通教育、民辦教育、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共同發展,四方共建“教育航母”,各自獨擋一面,又能相互交叉,互為補充,實現“終身教育”與教育大眾化的理想,推動教育社會化,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這才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給網絡教育一個正確的角色定位,不僅有助于網絡教育的健康發展,更能推動教育事業的長足進步。
本文來源網絡由中國學術期刊網(www.qiangmiba.com)整理發布,本站轉載的內容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